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療癒師觀點】無法有成長心態,其實是一種創傷反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二〇二一)暑假過後,兩個女兒的自學生涯,正式邁入第六年;還記得五年多前的寒假前夕,我們因為大女兒的一句提醒:「我不想變成罐頭!」,而重新啟動讓女兒們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計畫。

順利地,相差一歲的女兒們,在五、六年級時正式成為自學生。而我和同為療癒師的太太,更在這些年間,療癒了「女兒們因『以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為學習項目,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和步調來學習』而找回自身學習脈動,於是代謝出來的創傷」。

與此同時,我除了不斷提升自己的療癒量能,也延伸性地看了許多與教育、教養和心理學、腦科學⋯⋯相關的書籍後,發現:女兒們的創傷反應,和「定型心態」根本一模一樣;而她們總是能在療癒過後,轉變成「成長心態」。

這讓我開始思考:定型心態,其實是一種創傷反應?而成長心態,其實是人在心理健康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就會有的?


raw-image

奇妙的是,在我開始要把「創傷反應」和「成長/定型心態」放在一起思考時,大女兒發生了一件事,讓我發現了這之間的關聯性。

「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 大女兒一邊哭,一邊直白地說出奶奶給她的感受。

而我也赫然發現:女兒們的奶奶,灌輸給她們的不正是「定型心態/認定智力和能力是固定的,即使努力也無法改變」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3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內在小孩轉大人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143會員
126內容數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2023/07/17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2023/07/17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2023/07/10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2023/07/10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2023/07/02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Thumbnail
2023/07/02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心理師,妳有看最近建中生跳樓的新聞嗎?」坐對面沙發上的女士說著,我點點頭,知道她應該是想起以前的事情了。 其實兒子為什麼在高中時突然變得那麼叛逆,她心裡多少有底,她曾想和兒子溝通,但兒子回她「跟你們講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照你們說的做?」兒子太明白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根本沒用。
Thumbnail
「心理師,妳有看最近建中生跳樓的新聞嗎?」坐對面沙發上的女士說著,我點點頭,知道她應該是想起以前的事情了。 其實兒子為什麼在高中時突然變得那麼叛逆,她心裡多少有底,她曾想和兒子溝通,但兒子回她「跟你們講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照你們說的做?」兒子太明白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根本沒用。
Thumbnail
沒有學不會的事,你不會,只是你還沒學會!我一直很相信這點。很多人一接觸到陌生事情,就會直覺反應:「我不會!」這個在教學現場,也是學生的口頭禪之一。只要學生沒有具備「成長心態」,他就會對學習有錯誤的迷思,並且認為天生資質是不可改變的,進而影響學習動力。
Thumbnail
沒有學不會的事,你不會,只是你還沒學會!我一直很相信這點。很多人一接觸到陌生事情,就會直覺反應:「我不會!」這個在教學現場,也是學生的口頭禪之一。只要學生沒有具備「成長心態」,他就會對學習有錯誤的迷思,並且認為天生資質是不可改變的,進而影響學習動力。
Thumbnail
我們家大女兒,同時錄取成功大學和清華大學啦! 在整理備審資料的那二個月,因為同時要準備四間學校,所以在這幾年之間一直擔任學習引導者的我,也將自己的事情全部擱置,用全副的精神和時間,投入、協助她完成各自不同的備審資料。 而這樣的幫助,卻勾起了大女兒的創傷反應。
Thumbnail
我們家大女兒,同時錄取成功大學和清華大學啦! 在整理備審資料的那二個月,因為同時要準備四間學校,所以在這幾年之間一直擔任學習引導者的我,也將自己的事情全部擱置,用全副的精神和時間,投入、協助她完成各自不同的備審資料。 而這樣的幫助,卻勾起了大女兒的創傷反應。
Thumbnail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一位育有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一手牽著一個女兒地來到〔藝術療癒〕的場地;那天,〔藝術療癒〕的課程主題走到了:我的家。 「感覺⋯⋯妳很想跑掉喔!」我笑著問這位媽媽。 「你怎麼知道⋯⋯」她的臉上瞬間出現驚訝,但也帶了點無奈。
Thumbnail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一位育有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一手牽著一個女兒地來到〔藝術療癒〕的場地;那天,〔藝術療癒〕的課程主題走到了:我的家。 「感覺⋯⋯妳很想跑掉喔!」我笑著問這位媽媽。 「你怎麼知道⋯⋯」她的臉上瞬間出現驚訝,但也帶了點無奈。
Thumbnail
那天,有位想要跳脫傳統教養模式的媽媽,在與四歲多兒子的互動中,採用理解和對話的方式;但兒子越來越大,照理來說對話的能力應該是越來越好,但仍有多次溝通無效的情形。 這讓她相當無力⋯⋯ 甚至再一次出遊時,個性溫和的先生,竟然出手打罵了兒子,而她沒有制止地冷眼旁觀,嚇壞了自己。
Thumbnail
那天,有位想要跳脫傳統教養模式的媽媽,在與四歲多兒子的互動中,採用理解和對話的方式;但兒子越來越大,照理來說對話的能力應該是越來越好,但仍有多次溝通無效的情形。 這讓她相當無力⋯⋯ 甚至再一次出遊時,個性溫和的先生,竟然出手打罵了兒子,而她沒有制止地冷眼旁觀,嚇壞了自己。
Thumbnail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我不想要再用奶奶的定義了!人怎麼可能不是『一次就學會』,不然就是『不管怎樣就是學不會』?而且,我因此放棄了很多可以更精熟的事情;之前,還需要在懂了一些的時候,就要裝作很厲害,然後再來擔心、害怕會被別人發現,其實我不懂的還有很多⋯⋯」—— 大女兒邊哭邊說。
Thumbnail
「我不想要再用奶奶的定義了!人怎麼可能不是『一次就學會』,不然就是『不管怎樣就是學不會』?而且,我因此放棄了很多可以更精熟的事情;之前,還需要在懂了一些的時候,就要裝作很厲害,然後再來擔心、害怕會被別人發現,其實我不懂的還有很多⋯⋯」—— 大女兒邊哭邊說。
Thumbnail
在你童年的時候,是否曾經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疏忽,或是父母親的長期冷落,或是其他言語暴力,如羞辱、嘲笑和貶低等? 身為心理師的我,自從成為新手媽媽後,就特別在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惡性的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一路跟隨到成年,影響著孩子的求學生涯、親密關係、工作..
Thumbnail
在你童年的時候,是否曾經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疏忽,或是父母親的長期冷落,或是其他言語暴力,如羞辱、嘲笑和貶低等? 身為心理師的我,自從成為新手媽媽後,就特別在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惡性的壓力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一路跟隨到成年,影響著孩子的求學生涯、親密關係、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