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言教不如身教」如何具體實踐?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言教不如身教」如何具體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雖然「言教不如身教」是句聽到膩的老話,但真要具體實踐,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頗為抽象、困難。今天就來談談我的想法與建議。

這句話不只在親子、師生、長官部屬等關係中適用,甚至連對同輩、對長輩、對陌生人也適用(「見賢思齊」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總會有不少時刻礙於自身條件、外在限制等因素而無法做到「身教」,因此不得不依靠「言教」。其實這麼做也不是不行,只不過難度較高,因為「言教」要成功有幾個基本條件:

  1. 關係要夠親近:

    這當然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關係不夠好,就算是「身教」也不見得有用,更何況是「言教」。因此就不浪費篇幅多做說明了。
  2. 信任度要夠高:

    對方必須對你有足夠的信任度,才可能在「眼看」你的行為模式為A之際,還能夠光是「聽」你所說的,就願意相信、進而實行B或C。
  3. 說服力要夠好:

    即使信任度夠高,也不可能光是說「如果你相信我,就照我說的做做看」就能成功,至少得說出一番道理讓人信服。

其實從以上三個條件來看,就知道為什麼很多父母的「言教」無法成功了。
即使勉強以各種方式「威嚇」小孩,並且得到子女的配合,往往也只能維持暫時的效果。等到他們離開自己身邊(到外地讀書),或者長大到不再懼怕威嚇(身心成熟),不但不會願意繼續遵從,甚至很可能故意唱反調、激怒父母、發生衝突。

然而,光是具備以上條件還不夠,「執行」時的技巧也很重要。
  • 示弱誘敵,自貶身價

    說服時抱持「高傲」的態度(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只會降低成功機會,即使對方是你的晚輩、子女也一樣。(假裝)抱持無奈、嘆息、自己能力不足的態勢,較有機會說服對方相信:我真的是為你好,而不是隨便說說誆你,我自己做不到,希望你不要步我後塵。
  • 循序漸進,由易而難

    想要說服對方採取與你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模式,不可能期待「一步登天」的要求能奏效。事先應該訂定階段性計畫,逐漸接近最終目標。
  • 身體力行,互相鼓勵

    即使自己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也應該讓對方看到自己有嘗試、努力。即使沒有成功(真正做到「身教」),至少誠意到了。若是自己真的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改變,那就賺到了!
還是覺得很抽象嗎?沒關係,讓我從當今社會中幾個常見的「親子互動」實例,具體討論該如何實踐身教與言教: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80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16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他明明從小都很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他明明一直都很聽話,怎麼會突然變成這麼叛逆?」類似的話語相信大家都常聽到,尤其在近年來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今天,就讓我們從「需求層次理論」切入,試著討論、釐清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過往年代,人們得花費較多時間從事工作與生活瑣事,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因而不多。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都大大提高,但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未明顯增加,甚至「選擇」反而變少了。 這段話怎會如此矛盾?其實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不難理解:
世間人有百百種,面對人生的「心態」也各不相同。 這句話聽來虛無飄渺,實則深深影響我們每一刻的判斷、決定,以及每一天的所作、所為。 本文就從「過」與「不及」兩個極端來闡述,希望能提供各位讀者一些思考的方向。 過:把人生想得太長,把自己想得太無敵、太幸運。
本文第一部分討論了面對天災人禍時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會進一步提供「具體執行」準備。 先提供最基本(卻重要)的參考資訊:內政部消防署網站的「地震緊急避難包」。雖然看起來是供地震時使用,但當然也適用於其他緊急災難。以此做為出發點,再視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增加內容物,會有比較清楚的準備方向。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上班有成就感,很好,你很幸運。當年你選讀的科系「正好」有前途,工作內容「正好」適合你發揮,上司也「正好」慧眼識伯樂。但萬一沒有呢? 上學有成就感,很好,你的小孩很幸運。要不就是遺傳了足夠的聰明才智,要不就是身體素質、特定才藝天生有慧根,還要有錢上補習班或才藝班,同時就讀的學校正好有適合發揮的機會。
「他明明從小都很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他明明一直都很聽話,怎麼會突然變成這麼叛逆?」類似的話語相信大家都常聽到,尤其在近年來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今天,就讓我們從「需求層次理論」切入,試著討論、釐清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過往年代,人們得花費較多時間從事工作與生活瑣事,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因而不多。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都大大提高,但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未明顯增加,甚至「選擇」反而變少了。 這段話怎會如此矛盾?其實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不難理解:
世間人有百百種,面對人生的「心態」也各不相同。 這句話聽來虛無飄渺,實則深深影響我們每一刻的判斷、決定,以及每一天的所作、所為。 本文就從「過」與「不及」兩個極端來闡述,希望能提供各位讀者一些思考的方向。 過:把人生想得太長,把自己想得太無敵、太幸運。
本文第一部分討論了面對天災人禍時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會進一步提供「具體執行」準備。 先提供最基本(卻重要)的參考資訊:內政部消防署網站的「地震緊急避難包」。雖然看起來是供地震時使用,但當然也適用於其他緊急災難。以此做為出發點,再視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增加內容物,會有比較清楚的準備方向。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上班有成就感,很好,你很幸運。當年你選讀的科系「正好」有前途,工作內容「正好」適合你發揮,上司也「正好」慧眼識伯樂。但萬一沒有呢? 上學有成就感,很好,你的小孩很幸運。要不就是遺傳了足夠的聰明才智,要不就是身體素質、特定才藝天生有慧根,還要有錢上補習班或才藝班,同時就讀的學校正好有適合發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