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用理性談感情 - 首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會突然想開這個話題,最主要的原因是
前陣子有朋友想討論關於感情的事情
聊著聊著,我就突然想起我以前寫過這一篇
於是,我回頭看了以前的文章以後
事過境遷,我突然有了想重新寫的想法
目前這個系列至少會寫三篇~有增減再說囉!

用理性談感情 - 首篇

我相信看到這句話,十個有十一個會跟我說
『用理性談感情?這怎麼可能?』
『感情是不能用理性去談的啊!』
Yes.
我理解,人本來就不是純然的理性生物,
又或者說,感性在多數人的人生中占了大半
所以,我知道不少人聽或看到這句,絕對直呼不可能

但,真的是如此嗎?

實際上,要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用同一種思維去思考
我同意,感情不可能理性,但不代表感情全然都是感性
用理性談感情的前提,你必須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需要的是甚麼?
有些人喜歡平平淡淡的過,有些人喜歡轟轟烈烈
但是仔細想一下
平平淡淡是怎樣算平平淡淡呢?
轟轟烈烈又是如何呢?
所謂的用理性談感情,就是用理性分析自己到底對於感情的想法是甚麼
以用來篩選出自己想要、自己所需
用心想一下,是不是很多時候自己會很在意,就是某個人做了甚麼
所以才會在意
釐清自己的思緒,建構好想法,不僅是幫助自己
也是幫助另一個人釐清自己該怎麼做
用我自己來舉例~
1.喜歡可以跟我一起天馬行空
2.喜歡沒有目的,單純閒逛
3.討厭同件事情讓我說超過三次
4.討厭不守信用的人
這不是樣板看起來好像也很簡單,但每一條可以展開來講很長的篇幅
我這邊不多加敘述用第三條來舉例
我不是一個會隨便生氣的人,甚至有人踩了我地雷,
如果是第一次我也不會生氣,因為我覺得,別人不會知道那是我的地雷
所以第一次就算了,第二次會再提醒一次,第三次就不客氣了
而同樣的標準也會泛用到所有事情上面,包含在面對另一半上面也是
並且因為這個事情不過三的原則,可以了解到對方對我的重視程度
講超過三次對方依然故我,那就可以認定對方根本沒把我放在心上了
說沒放在心上可能有點超過,但,比重不是你想的那麼重
以上這個方式可以自行延伸,但最重要的是
自己對於自己的感受上是不是能有"比較明確"的方向?
如果沒有,也許可以自己找個時間,沉澱一下自己,
好好想想關於自己的一切呢?
avatar-img
62會員
214內容數
因為探路客關站,因而漂流的人們共同回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理性從事實層面出發和思考,不代表沒有情感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你有沒有試過愛上一個人,覺得那人與自己是天作之合,很想跟那人在一起?但是理性腦的分析卻告訴自己那個人並不適合自己,不是一個理想的對像,應該立刻分手。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不用強求所有的敘事、表述、理論都要非常具體明確、有邏輯且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Thumbnail
這是個感性與理性的抗衡 表面看似牴觸其實是相輔相成 時間 角度 重要性都有密切關係 人生課題金錢 情感 健康 人際 無一不牽扯心靈與邏輯 通常人都會以自己人生經歷來斷定哪個重要 當以哪個解決自己的疑難來判斷 如果疑難能先預防是否更為重要呢! 完全的邏輯思考- 認為所有事都不
Thumbnail
我們好像會常常聽人家說:處理情緒之前,先把問題或事件處理好。 因為身為人,在情緒使然下,確實有高機率會做出有偏誤或者直接就是錯誤的決策。 情緒,怕誤事。 事情,怕麻木。 那到底要先處理哪一個? 的我來說,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是「接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理性從事實層面出發和思考,不代表沒有情感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你有沒有試過愛上一個人,覺得那人與自己是天作之合,很想跟那人在一起?但是理性腦的分析卻告訴自己那個人並不適合自己,不是一個理想的對像,應該立刻分手。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不用強求所有的敘事、表述、理論都要非常具體明確、有邏輯且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Thumbnail
這是個感性與理性的抗衡 表面看似牴觸其實是相輔相成 時間 角度 重要性都有密切關係 人生課題金錢 情感 健康 人際 無一不牽扯心靈與邏輯 通常人都會以自己人生經歷來斷定哪個重要 當以哪個解決自己的疑難來判斷 如果疑難能先預防是否更為重要呢! 完全的邏輯思考- 認為所有事都不
Thumbnail
我們好像會常常聽人家說:處理情緒之前,先把問題或事件處理好。 因為身為人,在情緒使然下,確實有高機率會做出有偏誤或者直接就是錯誤的決策。 情緒,怕誤事。 事情,怕麻木。 那到底要先處理哪一個? 的我來說,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是「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