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這樣回覆他嗎?他會不會覺得我太主動了呢?」
「這樣講會不會太直接啊,不知道與會的其他人會怎麼想?」
「該怎麼表達,才能讓爸媽知道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卻又不會讓自己情緒失控呢?」
在愛情、工作、親子的關係中,我們往往會遭遇許多不同的難題,特別是在那些細微的時刻,我們總擔心著:傳出去的訊息要是有個差錯或者失真,空氣會不會瞬間凝結?氣氛也降至冰點,怎麼辦?
邀請閱讀至此的你,一起回想看看,通常在你面臨人際課題的選擇時,你通常會採取哪個作法呢?
- 直覺派:依照當下情緒、感受、需求等,快速判斷並且給予回應。
- 分析派:根據現有資料、自身狀態、對方需求等,經歷定義問題、盤點資源、設定目標、打造解方等流程。
為何當代人們,需要結合感性與理性?
在快速又充滿不確定性外在環境下,我們越來越需要正視內在
根據心理學研究,大腦會進入「決策疲勞」的狀態。因為現代人一天平均要經歷3萬5千次決策,倘若我們每個選擇都通過理性分析才促成行動,那麼大腦就極可能會早早打卡下班,或者宣告罷工。
而你可能會說,那就讓感性來多幫忙就好啦!更多時候,我們就依照直覺來進行判斷,不是很好嗎?偏偏,無論是工作、愛情、家庭等議題,往往不只是表象的問題。
而是涉及到關係的課題。很多時候,往往是直覺式的反應,造成了關係的裂痕。
「嘿,親愛的~對不起,今天都在趕專案的死線,所以才沒有看訊息」
「⋯⋯」
「好拉~別生氣馬,晚點帶你最喜歡的鹹水雞當宵夜,好嗎?」
「沒用了啦!你整天都不聞不問,現在才獻殷勤。每次都這樣,你根本就不愛我,不關心我!」
在關鍵時刻,我們總是讓感性主宰了行動,卻又誤以為能用理性去承擔後果
感知位置:巧妙融合感性與理性的好方法
為何我對「感知位置」特別有感
在我的生活中,無論是工作或者家庭的任務,發現到自己經常太過理性的在看待事情,這種太過實事求是的風格,有時的確讓人挺難受的。
對我來說,感知位置就是一項結合感性的想像力、理性的分析力的工具,進而讓人們去感知到關係中的不同位置,分別會有什麼樣的角度與觀點。
而這個技術,也解決了我一直以來深刻的糾結,那就是
什麼是感知位置?
如果要我用一段話總結「感知位置」,我會說它是通過想像力增強同理心的強度,再用實際的移動位置,讓我們完完全全的進入不同角色的主觀世界中。最後,自然能以全知的視野,進行整體性的分析與判斷。
聽起來還是很抽象嗎?以下羅列該技術中的三個位置,或許會更清楚些
- 第一位置:從自己的眼睛體會事件,有主觀的立場與意見
- 第二位置:從對方的角度感受事情,從對方立場出發
- 第三位置:以觀察者的角度感知自己與對方的關係、立場衝突等
在課堂中,本以為這樣換位思考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有些實踐,不太清楚實作體驗的差異會有多少,但在小組夥伴的帶領下,我發現透過感知位置的演練,彷彿回到事件發生的當下,去同理當下的自己、對方有什麼樣的情緒、想法。
加上實際的移動腳步與位置,能夠讓自己真正的用一種類似角色扮演的狀態,去做到「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這是我在過去的人生經驗中從未有過的體會。甚至改寫了我對同理心的觀點。
未來如何應用想像力,回應人際難題?
學生時代的我,並不認為想像力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他在標準化的測驗中,只會讓我寫不完考卷。在規避風險的醫學訓練中,只能讓我遠離標準的治療框架。
現在,我卻認為想像力不只是一種超能力,更應該是日常就能實踐的習慣力。開心的時候,能把快樂想像成暖色系的泡泡,敞洋在正面的感受中自在悠遊。
難過的時候,我們也能透過感知位置的想像,重新展開事件的劇本,你或許會發現,劇情的走向總能有不同的版本,端看你如何透過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處世哲學,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人際挑戰。
(*註:感知位置,較難透過閱讀文章就全面理解,若未來有需要,歡迎持續追蹤我的FB粉專「
利他能的生涯調劑所」,近期會有與NLP諮詢相關的計劃。)
最後,一樣為你摘要本篇精華
- 當代人們容易過度放大選擇後的後果,導致在眾多選擇上耗盡理性能量,最終導致「決策疲勞」
- 感性與理性並非二選一,而是透過想像力的串連,達到二而合一的效果
- 我們能運用「感知位置」的技術,體會到難以實踐的同理心,並幫助自己面對接踵而來的人際課題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或者在留言區留下你的任何想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