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潛意識的精神分析,效果有多強大?讀《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深入潛意識的精神分析,效果有多強大?讀《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書作者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Volkan)是出身土耳其賽普勒斯的精神分析師,曾獲得心理醫學界許多重要獎項,享譽國際。對世界有更重大貢獻的是,沃爾肯出身賽普勒斯,一個種族衝突不斷的地方,他立志運用他的心理專業,奔走在國際戰線、族群衝突現場,從事國際和平工作,讓敵對的兩方能夠聽見對方心聲,以彌平族群衝突、戰爭創傷。他的身影出現在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人之間、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矢志把心理治療運用在「大至國家的團體」,移除敵對兩國的「心理障礙」,進而達到相互尊重的和平。他並創立國際對話倡議組織,五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本書是他的精神分析專著,同樣也體現出融合對立觀點的精神。透過對四個個案的治療實錄,呈現他掌握各流派的精華,卻又不拘於流派框架,靈活運用精神分析中不同派別的技巧、觀念於治療中,取得最大療效的治療風格。

在這四個完整而又引人入勝的精神分析案例中,不僅突顯出精神分析理論解決不同類型心理疾患時所展現出的魅力,更勾勒出一個經驗豐富的精神分析師,如何在極度多元化的精神分析世界之中自在地漫遊與精巧地整合,將紛繁的臨床資料轉換成富有深意的故事。此外,沃爾肯也留心文化、宗教、歷史事件、潛意識幻想以及代際傳遞(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s)等因素對個體內在世界的形成以及對分析歷程的影響。他尤其關注外部事件和內部事件的相互糾纏。

在他的治療過程中,古典與當代的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巧妙地融為一爐,患者與治療師互動的當下、患者的現實生活、與重要家庭成員的關係、家族歷史及文化背景及變遷等等元素,均以有序而飽含意義的方式組合了起來,形成一幅複雜卻清晰的圖景。

由此,我們得以一窺代際的問題如何在世代之間隱秘地傳遞,患者如何從較為原始的人格組織逐漸得以發展,他們如何完成人類心理發展的一個又一個關鍵歷程,如何整合撫養者和自己的心理意象,從母嬰依戀的二元關係得以分離個體化,逐漸過渡至三角關係,並最終走向廣闊的世界。

在本書中,我們看不到理論之間的激烈爭執和相互排擠。作者心中似乎沒有「什麼取向的治療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精神分析治療」,他重視的是「此刻的患者需要的是什麼?」在他的闡述之中,彷彿佛洛伊德、安娜.佛洛伊德、克萊恩和溫尼考特等不同年代、不同派別的精神分析師們會聚一堂,共同治療眼前的病患。因而,他所呈現出來的精神分析,是屬於患者的精神分析,而非屬於治療師的精神分析。

在這個流派與取向競爭的時代,這樣的態度實屬難能可貴,能為心理治療界帶來「雖然殊途,卻是同歸」的啟發。

「他將治療的開端、發展以及結束都極為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極為清晰的展現了治療師在治療不同階段所採取的不同治療技術。在他的治療過程裡面,經典與當代的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極為巧秒地融合在一起。」--成顥(本書譯者)

「他是一位一流的心理故事寫作者,所有治療室躺椅上的人都變得活靈活現。然而,他寫的是精神分析故事,引導讀者看到生活裡面的喜怒哀樂以後,開始慢慢穿越,進入到這個人整個成長過程,甚至進入到黑暗的無意識世界。」--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IAAP台灣榮格發展小組負責人)


《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1會員
19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哲學家在他研究生涯中不曾經歷過獨我主義的誘惑:譬如向一個客體,或向一些人拋擲一個挑戰,或固步自封,或把造物主棄之如遺。這種巨大且不健康的誘惑,馬賽爾也經驗過,就像他作品中見證過的拒絕和對獨我主義的懼怕。就為了逃離「自我」,他像他屢次肯定過的,投入反省之徑......
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我要找出測量臉部動作的客觀方法,讓每一個科學家都能客觀認識席爾旺敏銳看出的臉部動作。
為什麼我們總是搞砸一段關係? 為什麼最深的愛裡,總是藏著最鋒利的刀? 為什麼原本平靜(幸福)的家庭突然之間開始崩裂?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幸福卻還是那麼遠? 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總是如此疏離?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本書正為深深吶喊著這些沉痛問句的人們,提出一個長期伏流隱藏未現的心理解
也許兩位作者艾德華‧惠特蒙和席薇亞‧佩雷拉的論點,不必然被所有榮格取向者所完全接受,不過如果從這個說法出發,當把對夢的理解是站在,說夢者和聽夢者兩人間的移情和反移情時,就意味著夢本身的意義,或者在說出後被了解的意義,就受限於說者和聽者兩人之間的細緻互動了,不再是它有著如神喻般的宗教旨意了。
我意識到,我只有將一梁未竟的工作進行下去,我的世界才不至坍塌。 《幽靈.死亡.夢境》,是一梁檢查出癌症前我們一直翻譯的作品。從亞菲的《榮格的最後歲月》開始,一梁仿佛發現了一個大寶藏,打算找來她的全部作品一一完成。亞菲的作品並不多,但可以說,每一本都是精品。在選題方面,一梁的眼光堪稱「穩、狠、準」。
一、相遇 參與這本書的翻譯,純屬偶然。或者說,一開始以為純屬偶然。 2017年,離開中國已經13年的王一梁,與李毓(白夜)定居泰國清邁。當年11月左右,遇見了到清邁參加短程工作坊的一位心靈工坊夥伴H。當時他們倆已經迷上榮格的書寫,閱讀之餘也翻譯了不少。 因為同樣的理念,經由H,我們接上線以後,開始透
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哲學家在他研究生涯中不曾經歷過獨我主義的誘惑:譬如向一個客體,或向一些人拋擲一個挑戰,或固步自封,或把造物主棄之如遺。這種巨大且不健康的誘惑,馬賽爾也經驗過,就像他作品中見證過的拒絕和對獨我主義的懼怕。就為了逃離「自我」,他像他屢次肯定過的,投入反省之徑......
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我要找出測量臉部動作的客觀方法,讓每一個科學家都能客觀認識席爾旺敏銳看出的臉部動作。
為什麼我們總是搞砸一段關係? 為什麼最深的愛裡,總是藏著最鋒利的刀? 為什麼原本平靜(幸福)的家庭突然之間開始崩裂?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幸福卻還是那麼遠? 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總是如此疏離?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本書正為深深吶喊著這些沉痛問句的人們,提出一個長期伏流隱藏未現的心理解
也許兩位作者艾德華‧惠特蒙和席薇亞‧佩雷拉的論點,不必然被所有榮格取向者所完全接受,不過如果從這個說法出發,當把對夢的理解是站在,說夢者和聽夢者兩人間的移情和反移情時,就意味著夢本身的意義,或者在說出後被了解的意義,就受限於說者和聽者兩人之間的細緻互動了,不再是它有著如神喻般的宗教旨意了。
我意識到,我只有將一梁未竟的工作進行下去,我的世界才不至坍塌。 《幽靈.死亡.夢境》,是一梁檢查出癌症前我們一直翻譯的作品。從亞菲的《榮格的最後歲月》開始,一梁仿佛發現了一個大寶藏,打算找來她的全部作品一一完成。亞菲的作品並不多,但可以說,每一本都是精品。在選題方面,一梁的眼光堪稱「穩、狠、準」。
一、相遇 參與這本書的翻譯,純屬偶然。或者說,一開始以為純屬偶然。 2017年,離開中國已經13年的王一梁,與李毓(白夜)定居泰國清邁。當年11月左右,遇見了到清邁參加短程工作坊的一位心靈工坊夥伴H。當時他們倆已經迷上榮格的書寫,閱讀之餘也翻譯了不少。 因為同樣的理念,經由H,我們接上線以後,開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