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親職是有期限的

2021/12/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封面
面對教學工作時,遇見許多教養無力的父母,而追蹤畢業後的學生境況,發現與父母的衝突或溝通不良未能解決,升上高中(職)後,通常會有人際關係與情感上的混亂,其中不乏物質無虞,被給予足夠的教育資源的孩子,但若與父母未建立良好的溝通,與足夠的尊重,所謂的「叛逆」或許只是孩子自我表達,但尚未自我認知的方式,孩子的人生路注定一些時間消耗與曲折,生命褶皺裡的議題,會與其人生纏繞,直到有效認知、釐清與有能力調整行動為止。

成人的父母並不存在

「家如泉源或資源,是虛構的想像」父母的職責是有期限的,上一代更要意識到毋用過時的信仰,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牢籠。但這一份既定的身份認同並不容易,如何讓孩子成為有創新決定的人?首先要意識家理想化的盲點:「家不可能失常、家充滿愛與關懷」,「家是否能安心表達感受」是一個指標,若無法安心表達,個體會有「自我否定、不被愛」的潛意識,那可能是父母以愛之名,未能意識的盲點,也掩蓋了自我與創傷。

親職是有有效期限的

親職是有有效期限的,父母為何成為父母?是來自深刻的自覺,還是社會的傳統期待?父母的期許,可能是孩子的羽翼,也可能是孩子的牢籠。如果一個成熟的大人,不會將自我實現的重擔,轉嫁在下一代身上,但這並不容易,「父母」這一個身份所消耗的成本,是十分龐大的,而如何有全人認知與視野擴充與修正,是父母與孩子必須一起成長並進的。

因為有期限,對錯並非固定不變

親情緣與親情債,一體兩面,孩子也是父母生命的通道,置換生命的位置,重新認知原生家庭的生命情境。孩子在生命之初,源頭是父母,父母灌溉與期許,孩子為了被愛,會對父母表達忠誠與順服,但自我情緒與認知的壓抑,會讓孩子在約略35歲之後,人生課題慢慢浮現,人際問題與職業倦怠,在不均衡的親子關係之下,親職化孩童與幼兒化父母,成為相互依賴的共謀關係,重新認知親子關係,也是看見人的普遍性,最簡單的方式,沒有原諒,只有理解。孩子也毋須背負修復父母過往的期待。
pexels.com

內裡創傷,身份認同,忠誠與愛

家庭內部的連結,若無法有更為普遍化的認知,內部的創傷經驗無法被認知,忠誠會是負面的牢籠。孩子也無法踏實穩健自我認知,成為永恆小孩。在此後學習獨立的生命歷程,會承受種種適應的阻礙。

新同盟關係

學習用成人視野看待親子關係。你生命裡的普遍身份(領航員),從與家人之間的彈性,學習成長型思維,身為人的權利,孩子可以表達感受憤怒,被傾聽與尊重,恢復的過程,給予恰當的距離。學習在內心成為自己的父母。也讓父母卸下親職,重新認知自己的人生故事,在群體間的客觀普遍性,去除童年對父母的理想與神秘,家人之間的關係是充滿彈性的,這份彈性是你所能給予一個孩子最好的愛:成長的空間與選擇的權利。
    4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