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朋友問了個問題,得到答案後卻讓我陷入深深的反省!於是又問了幾個親朋好友,驚訝地發現同一個場景人物,大家想到的卻是不同的設定呢。
問題很簡單:
有個年輕人和父親在路上出了車禍,年輕人傷的很重,兩人一起被救護車送到了醫院急救室,趕來救護的外科醫生看到年輕人後卻驚呼:「我的兒子啊!」
猜猜這外科醫生和受傷這兩人是什麼關係?
友人說答案是"母子&夫妻關係"。
這個小問題在談刻板印象時常被拿來舉例。
當時我的回答是"另一個爸爸",所以當聽到答案是"母子"時真是大驚,啊!怎麼沒有想到這個選項?驚訝的是我腦中竟只簡單分類了外科醫生=男人,還辯解著可能那一陣子同志議題太熱門了,只是日常代入啦。
但真實的人生裡有各種可能,我的"另一個爸爸"其實沒問題,朋友答的"乾兒子"也沒有問題,只是我們也都一致認同了"母子"這標準答案而且嘲笑著各自答案的刻板印象,但⋯⋯這標準答案不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生活中其實很難察覺到,普世認同的本身也許也是一種偏見。
想到《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裡提到系統一的直覺式思考?系統一是依據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事情,甚至自動腦補看不到或不清楚的部份,然後直接行動,屬於本能反應,像是每日開車在通勤道路時呈現的自動駕駛狀態,只有在意料之外的事發生時系統二才會接手處理複雜狀況。
不禁想像著腦內的日常運作:
系統一不加思索的丟出看起來最合理的結論,而能做邏輯判斷系統二太懶了,於是把問題又丟回了系統一,然後就得出了好像仔細思考過後的行動。
那我到底該如何逼系統二出來工作了?
或許試著在每次做判斷後想想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可以一步步推論到最後結果,如果完全想不到任何判斷依據之類的過程,那⋯⋯先別急著下定論,再多花幾秒想想,也許結論會大不同。
回到一開頭的故事,您的答案是什麼?有沒有和我一樣被某個刻板印象綁架了還不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