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為你找個家》身後,不完美的完美父愛

2021/12/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愛和麵包,那個重要?如果要替孩子選擇,又該怎麼選?以1997年《一路到底:脫線舞男》製作人聞名於世的義大利導演烏貝托・帕索里尼(Uberto Pasolini),一片年過五十才執起導筒。堅持寫自己劇本的他,廿年間以細火慢熬的速度推出作品,第三部電影《為你找個家》從新聞報導中獲得靈感,距離前作更已有七年之遙。與前作《無人出席的告別式》一樣如影隨形的死亡,這次變成一開場就揭露詹姆士・諾頓(James Norton)飾演的主角約翰,即將不久人世。而他唯一的牽掛:「為稚子找家」,化為驅動劇情發展的一顆種子,在謀生、陪孩子、出席領養家庭面談的影像沈積物之上,破土、蔓生成一片令人揪心的父愛花園。

(有雷慎入)

單親爸爸邊緣人的專屬課題

他,曾是養子、35歲、洗窗維生、情人落跑而獨自撫養四歲幼子麥可,還得面對死神逼近的腳步。可是,他卻依舊努力生活、自帶光芒。尤其他和孩子的親暱互動,相當具有說服力。不聽話玩食物、不想結束的枕邊閱讀、在生日蛋糕插上35根紅蠟燭...,讓父與子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
新任007龐德候選人之一的詹姆士・諾頓(James Norton),飾演男主角約翰。麥可則由童星丹尼爾・拉蒙特 (Daniel Lamont)出演。圖片來源:Vogue.com.tw
同時,我們也親眼見證主角的不堪。窗戶清潔工的職業,在此發揮象徵意義。因為乾淨透明的玻璃,往往帶來難以迴避的雙向「凝視」:凝視他人、凝視自己。仔細想想,有能力請專業工人清潔玻璃的家庭,或許不僅為了看清窗外景物、更為了滿足內心炫富的需求。所以約翰透過玻璃看見的,不只窗戶裡別人的富足,也是倒影中自己的狼狽。可以說,在他合法合理的偷窺中,一次上工,就是一次痛楚。
沒有菁英特權、也沒有家族安全網撐腰,這樣邊緣的人設,讓人體會主角除了父母共通的育兒焦慮外,還渴望終止階級複製的惡性循環。所以當他在死前替孩子物色新家時,他希望對方不只物質充裕,並且,要有愛。

完美家庭,是美談、還是神話?

只是,所謂的「完美家庭」,恐怕只存在童話世界裡。在社會福利單位安排下,約翰帶著麥可遍覽各種領養家庭。沒生養過孩子的,有白人菁英頂客族、曾送養孩子的單身女性;光譜另一端,則是多元族群的領養大家庭,還有渴望重拾育兒母性的三口之家。多方比較下,越有經濟能力的菁英們,卻往往越自私、越利己。最誇張的一對白人夫妻,把養育視為個人榮耀,希望用孩子填補自己的生命空洞,卻又害怕孩子破壞自己的火車收藏(和自己的生活?),甚至還用玩偶利誘孩童。在他們眼中,愛,是口號、是觀賞用的標本、更是一場交易。
片中不乏父子兩人的生活場景和親密互動。圖片來源:Vogue.com.tw


一只有生命的紅氣球

身後的安排,何止生活,心情,更是艱鉅的任務。試想,約翰該如何為麥可準備好,面對自己的缺席、領養的現實?
現身解圍的,是影史上常見的——紅氣球。法國導演艾爾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和侯孝賢的紅氣球,是童真與自由,是歌頌生命的「天使」;西藏導演萬瑪才旦的紅氣球,則是侵蝕藏族傳統的現代文明,是弱勢文化的「死神」。而烏貝托的紅氣球,則兼具生與死,是生命的實相,更是父愛的化身。一直開不了口的約翰,用飄升的紅氣球啟齒自己的死亡,一步步,鬆綁自己無謂的逃避和堅持。或許,幫助親友接受自己的死亡,才算接受死亡的最後那一大步吧。

一個此生最艱難的抉擇

但我們,還在等他下最後決定,決定適合託付麥可的幸福家庭。
一場場的面談,資訊雖少,足以揭露本性;但資訊越多,越難下一個決定。擺盪在要愛、還是要麵包的天秤兩端,約翰似乎漸漸明白,很難兩者兼有。影片後段,他模仿麥可玩起平衡遊戲(Walk-the-line),只見他張開雙臂走上白線,卻總是失敗收場。這一幕,似乎暗示著,他終究得選邊站,選擇麥可最可能需要的家。
對我來說,隧道盡頭的光是領養一個孩子進來屋裡。...我只是想要有個孩子去愛,給他我的愛...
單身女子這番話,再加上她願意花時間陪麥可玩、跟麥可對話的舉動,最終說服了約翰,讓他最後,選擇相信愛和關懷。這個決定,合情合理,卻讓人不禁掩面:啊,真愛果然無敵,無敵催淚。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41會員
71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