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奧地利的奶油小孩

2022/01/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奧地利戰後的歷史中,有一個特殊名詞,奶油小孩(Butterkinder),這些小孩被送往其他國家,身上肩負的惟一責任,「胖三公斤」才淮回家?!
歷經漫長火車旅行,終於到達目的地的奧地利孩子
攝影機前,幾個近乎九十的老人們,談到了他們曾經歷的奶油小孩歷史,個個的眼中透露著愛的閃亮。
什麼是奶油小孩(Butterkinder)呢?Butter在德文中意謂「奶油」,而Kinder就是我們所知的「孩童」。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奶油小孩」奇異的名詞呢?
在發掘故事之際,也就不難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歐洲何以成為一個大的共同體。
二戰結束時,奧地利整個國家處於貧窮飢餓,經濟更是瀕臨崩潰,當時許多奧地利的孩童們都面臨著各種因為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疾病,尤其是居住在城市裡的孩子,就算能夠吃到自家院子種的蔬果,但因脂肪的缺乏仍然導致多種病病。當時時任總理的Leopold Figl向聯合國求救,希望其他國家能夠對奧地利的孩子伸出援手。而後陸續的救援計畫,也就是奶油小孩Butterkinder的由來。
一開始是由瑞士啟動「對抗飢餓計畫」,光是在1946年11月瑞士就運了21噸的水果到奧地利第二大城格拉茨(Graz),並在維也納和格拉茨設立托兒設施。而在此同時,第一列載著有特殊健康需求的孩子也在1945年11月從維也納西站出發開往瑞士。這些孩子被送往寄宿家庭居住數個月,直到健康恢復才回奧地利。除了瑞士以外,丹麥、英國、法國、愛爾蘭、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瑞典和西班牙也都展開雙手迎接這一些孩子。
當時奧地利政府期待,這些健康有問題的孩子們回國時至少能胖個三公斤,最後的結果.....當然是3公斤~的好幾倍!
1948年的秋天,克麗絲汀當時八歲,因營養不良只有19公斤。
上圖的克麗絲汀,1948 年秋天 8 歲,患肺結核,只有19公斤。醫生建議她的母親將女兒送到溫暖的南方,而不是去醫院。這位 74 歲的老人回憶起 1949 年 10 月 20 日,“我的母親在車站哭得很傷心,心都碎了。”她和其他 488 名男孩和女孩在維也納搭乘火車前往西班牙。每個孩子都會得到一張紙卡,上面掛著他們的名字和號碼。
一到西班牙,他們就會在潘普洛納的兒童之家呆幾天或幾週:進行檢查和採取衛生措施。然後他們被分配到在西班牙全國各地。那時,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山區的福卡爾村,一個擁有一家生產布鞋的工廠的家庭收留了小克麗絲汀。“他們的生活相對簡樸。我的養母當然可以負擔家庭傭人的費用,但她自己洗衣服,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家族擁有大片莊園。”
這位奧地利女孩到了西班牙後胃口變得很大,回到奧地利時,體重從19公斤增加到27公斤。對於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太少了,但比以前多了很多。
這些孩子回到奧地利後,仍然繼續與寄養家庭保持聯絡,迄今甚至開始了第三代的友誼(當年的孩子現在多已八九十歲)。也有當年寄居在同一個地區的孩子,在爾後成立了俱樂部,例如Club Encuentro。這個俱樂部成立於 1979 年。它主要由曾經被送到西班牙的奧地利兒童組成。成員們希望促進兩國之間的語言和文化以及交流。這個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Finderar”,意思是“尋找”或“見面”。

一個短暫的援助計畫,卻連結起國家與國家間連綿不斷的愛,這是當時所始料未及。
戰時不同的立場與相互的敵視,在戰後卻不分彼此,一起把孩子養大。歐洲是一個個不同文化的國家組成,但在Butterkinder的歷史故事中,我卻看到了
是一整個歐洲村養活了所有的孩子們。
愛,沒有國界。
資料來源:
  • Der Standar: Kinder, quer durch Europa verschickt (25.04.2015)
  • ORF: Butter- und Besatzungskinder: Die Vergangenheit lässt mich nicht los (Die Barbara Karlich Show)
  • Wien Geschichte WIKI: Kinderverschickun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歐洲咖啡館走讀
歐洲咖啡館走讀
行走天涯,也或暫時落腳阿爾卑斯山邊的小國, 也或,時不時回家小憩。 看盡世界大千,吃遍大江南北,我在一次次不同的旅程中找到回家的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