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心態] 閱讀心得 | 找到生命的平靜、寂定與祥和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心有疑慮,人生應該有更深一層的追求,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
這是作者的內心獨白,也是許多人在生命中曾經拋出的問題。記得我曾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書中讀到,心理學提出了人的四大 Ultimate concern (終極關懷),其中一項便是無意義。無論是西方心理學或是東方佛教都點出了人對「無意義」的抵觸,人都害怕自己的所作所為全無意義,而有一群人過著跟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卻從中習得無數的人生智慧,解答那些我們在成長階段過程中曾困住過的無數問題。
於是,作者的疑惑在道場裡得到解答,最後他沒有留在道場,卻把僧人的心態與智慧帶入生活。我讀僧人心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感受到太多宗教色彩,反而我當下因為職場的瑣事而感到煩悶的心情,在讀了幾個章節後釋懷不少,也許這種古老的智慧才真正能從本質解答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正如作者所說:
採取僧人心態不只可能,且有其必要。我們需要找到生命的平靜、寂定與祥和。我們別無選擇。
書中透過放下、成長、付出三個階段引領我們觀察內心,習得僧心的智慧。

放下 - 靜心內觀,擦去灰塵後自己真實的樣子

建立有意義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濾除雜音,攝心內觀。這是建立僧人心態的第一步。
僧人的智慧,是從拭去灰塵開始的。在思考「我想追求什麼」這類問題之前,更重要的是釐清這個「我」是自己認同的價值觀,還是別人期望在你身上看到的樣子。作者筆下的僧侶說過:「你的外在身分就像一面灰塵滿布的鏡子。第一次照鏡子,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清除這層身分可能會感到不愉快,但唯有灰塵消失以後,你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把不是自己認同的目標加諸在身上使人痛苦,同樣讓人看不清自己樣子的,還有負面情緒與恐懼。要怎麼察覺哪些是我的本質,哪些是來自外在或內在的雜音?僧人給的答案是 - 透過觀想,也就是與自己建立對話。
我們仍端坐不動,老師要我們深吸一口氣,默默地對痛苦說:「我看見你了。」那是我們第一次承認自己與恐懼的關係。
以作者為例,他在觀想中看清了自己恐懼的根源。決定放下過去的學歷與工作前往道場修習,帶給他焦慮與恐懼,當他靜心觀想,如偵探般抽絲剝繭的梳理恐懼的來源,他發現心中最害怕的,是讓對他有所期待的父母失望。透過觀想他看清楚了,自己心中的恐懼具體是什麼模樣,於是豁然開朗。
充滿喜悅和有意義的生活讓人滿足,但專屬於你的喜悅跟意義,要透過自我對話不斷梳理,濾掉外在與情緒的雜音後,才能慢慢理清你要的是什麼,開始過著有意圖的生活。「你的意圖就是你為了帶著目的行動、為了感覺所做的事有意義,而計畫要成為的自己。」,這是作者對意圖下的註解,他說:「有意圖的生活──清楚自己所做的事為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會讓生活富有意義並帶來滿足感。」
在書裡讀到關於向內尋找意義的描述,讓我想到了過去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的句子: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成長 - 持續地活在自己的法裡

放下了蒙蔽內心的外在期待與負面情緒,找出自己生命中的意圖後,我們其實已踏上了自我實現的旅程。佛法中使用了「法」這個詞來描述自我實現,書中對法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當你的天賦和熱情(varna)與宇宙的需要(seva)連接起來,並成為你的目的時,你就是活在法裡了」
我覺得法的概念跟「ikigai」非常相像, ikigai 是個來自日本的詞,如果我們畫了四個圈圈各自表示:你擅長的事、你熱愛的事、你可以依此獲得報酬的事、這個世界需要的事,中間的交集正是 ikigai ,而「法」對服務他人(這個世界需要的事)又更重視了一些吧。
ikigai - 生命的意義
在自我實現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帶著意圖生活也不是看完僧人心態後從 0 到 1 的轉變,而是一個漸進而持久的旅程。在成長的這些章節,作者提供了許多智慧。
活出自己的法需要帶著意圖持續的做有意義的事情,只仰賴意志力是很難達成的。作者建議我們養成在同樣時間、同樣地點從事的例行活動,讓做這件事情變得更簡單自然,省下我們有限的精神能量。其實這一段非常像在原子習慣提到的習慣養成,我也非常推薦大家讀讀原子習慣中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的訣竅。

成長困境 - 失控的心智與我執

在我們期望帶著意圖所過的生活中,腦海總是有各種聲音冒出來,有些是胡思亂想的念頭,有些是說服你做不到的想法。作者說:「當你開始整頓腦袋裡許多不同的聲音時,你會對彼此衝突程度之大感到訝異。這根本毫無道理可言。我們的心智應該做對我們最有利的事才對啊,為什麼要跟自己作對?」
事實是就算我們希望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只要我們稍不留神,那些雜音就冒出來了。書中有個比喻是「猴心」,猴心會在一個又一個念頭中擺盪不定,但最終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與之相對的是「僧心」,覺察這些雜音,有意識的與心智展開對話,專注的朝正確的方向前進。腦海的念頭浮現時,猴心被動反應,僧心主動面對。
書中提到另一個會阻礙成長的心態 :「我執」,我對我執的理解是自尊、虛榮、與傲慢。書中對我執的描述是這樣說的:「我執並不想從本質上變好,只是想表現出更好的模樣。靠著虛張聲勢度日,佯裝成那個不是自己的人」。
我執的成因可能是因為不安全感或是外在期望,但用來偽裝自己的那些時間與能量,本來是能花在讓你成長的事情上的。書中對於我執的表述讓我想到在心態致勝一書中提到的「定型心態」:「相信你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定型心態,這種心態使你總是急切於一再證明自己。」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心態」:「如果你相信重要素質是可以培養、發展的,這種信念將使你產生學習的熱情。如果你可以變得更好,何必浪費時間一再證明自己有多出色?」
我們不冒險的原因往往是害怕失敗,而歸根究柢,就是恐懼我執會受到傷害。如果能克服自己會被失敗打倒的想法,我們的能力就會呈現指數型成長。
對心態致勝描寫的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有興趣的讀者,讓我向你們推薦之前寫過的文章:[心態致勝] 閱讀筆記 | 相信人可以發展他們的能力

付出 - 僧人心態究竟的意義

這個世界對成功的定義大多停在自我實現的層級,但是佛法提出了更高層級的目標:服務。在生活的壓力下很難對世界抱有大愛服務他人,但其實光是「感恩」就能帶給自己心理健康與滿足感。書中提到連不如意的事情都能試著去找到感恩點,我是覺得有點心靈雞湯,但仔細反思,我們的確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包含了多少的好運,我們的周圍圍繞著多少對我們的付出多於我們付出給他們的人。
我總以為人際關係的互相是我付出給你,你付出給我,但這邊書中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愛就像一個迴圈,無論你付出什麼愛,那個愛總會回到自己身上。問題出在你的期望。你以為會收到接受愛的那個人付出給你的愛,但事實不見得如此。同樣地,你也不見得會回報那些付出愛給你的人。」很像輪迴的概念,能讓我們一直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心情稍微釋懷吧。
而對那些最親的人們,我們用什麼來衡量我們的付出呢?比投入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我們投入的關注程度。有人即使整天陪在身邊,也感受不到他們的關心,也有人透過短短幾句話,讓你感到無比窩心,是不是很像有沒有意圖的區別。意圖除了讓你專注的生活,也讓你能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更加投入。
讓我們回到服務,作者直言:「僧人活在服務裡,僧人心態究竟的意義就是服務。」生活很累、好好照顧好自己很重要,但無私的付出本身就是通往平和、有意義、療癒生活的必經之路。服務會帶來快樂,如果我們追求快樂的生活,從一件小事開始付出,得到的可能遠比付出的更多。呼應回前面所提到的「法」,如果能透過你的法、你的自我實現提供服務,那就更符合佛教經典的哲理了。
這是美好人生的祕訣:服務永遠是答案。

僧人心態:僧人此時此刻會怎麼做

回顧一下僧人心態,我覺得看完後能馬上開始的改變就是靜心了。向內展開與自己的對話,濾除外在的雜質,我們才能逐漸清楚自己想要成為誰。而且這樣的覺察不是一勞永逸,如同作者所說:「保持僧人心態需要自我覺察、紀律、精進、專注和持續不斷地練習。」聽起來很累,但也許能幫助我們在更煩心更累的生活裡找到平靜。
- - - - - - - - - - - - - - - - - - -

書籍介紹

本文有部份摘錄自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並加入個人想法整理成文章。
原書作者:傑‧謝帝 (Jay Shetty),譯者周家麒
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透過下列連結選購或取得更多資訊 😃
大三開始從材料系轉跑道,現在達成過去憧憬的職涯目標,目前在新加坡美商當軟體工程師。寫職涯觀察、寫生活、寫書摘、寫一路走來,總之下班後隨性寫點東西,不定期更新,歡迎留言聊天交流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讀書心得]僧人心態前言 小時候許的願望,總有一個會是能夠一直快快樂樂。等到獨立生活後,才漸漸地發現,比起一直快快樂樂,我其實更希望能時時感到平靜。 而這本書正是由內而外的帶領你找到自己的平靜! 裡面有很多實際可以運用的方法、可以練習的技巧。令我覺得驚訝的是書中其實涵蓋了很廣的生活的面向,像是生活、職場、人生意義,
avatar
Miss. Lily
2024-04-26
讀書筆記 | 運用《僧人心態》過著平靜有目標的生活《僧人心態》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作者是被稱為數位時代心靈導師的傑‧謝帝,在本書要帶我們擁抱「僧人心態」,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去訓練自己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生活。👇🏻 1️⃣認識自己:身分認同 ✨用「猴心/僧心」的差
Thumbnail
avatar
卡莉Cally
2024-03-11
越滾越大的負面雪球|一邊學習一邊輸出|僧人心態最近在看的其中一本書是《僧人心態》,僅兩天的時間就已經看完半本書;我的大學摯友曾經說過一段一直到現在都令我印象深刻的話:muchu你看的書很多,但記起來的好像沒有幾本欸一針見血,但卻是事實 因此這一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的同時做筆記,也把之前看過的書再重看一遍
Thumbnail
avatar
Muchu
2024-02-01
從猴人心態到僧人心態現代是個美好的時代,也是最多人追尋快樂的年代。 我們是否在找尋快樂?是否對生活的瑣事壓得喘不過氣?還是對未知的未來充滿恐懼? 或許我們需從要從猴心(短期、低層次的快樂)走到僧人心態(長遠、高層次的喜悅)。 1.放下 放下別人價值觀 自我價值觀,不是來自於自我,更不是來自於別人,而是來自
Thumbnail
avatar
90
2023-10-30
如何運用僧人心態,改善職場和生活中的無意識行為?《僧人心態》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書。等等,別被這個標題嚇到,我保證我們不會一起去山上靜坐,也不會要你去出家。實際上,這本書充滿了洞見和智慧,而且它會在你的職場上和生活中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啟發。 會知道這本書,來自於郝旭烈老師和RBR-Ryan讀書房的強力推薦。
Thumbnail
avatar
FB:課長華生
2023-08-31
[閱讀] 僧人心態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avatar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
2022-12-29
《僧人心態》書摘 - 如何透過僧人思維模式,找到真正的快樂希望藉由《僧人心態》讀書心得分享,祝福大家在挑戰的狀態中,能找到內心一絲平靜。
Thumbnail
avatar
魔菇人
2022-06-24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瘋狂出差的日子,看書整個斷續到不行。同時參加數個讀書會,很多書分段讀的結果就是要再抽時間讀閒書顯得困難。這本也是讀書會的選書,做為不同信仰的人,讀來有種疏離感。
Thumbnail
avatar
老蔡書評
2022-04-22
僧人心態讀思讀 「僧人心態」作者 傑 ‧ 謝帝 (Jay Shetty)   一九七三年,在一項名爲「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實驗中,研究員請神學院的學生準備發表一段簡短的演講,題是「當牧師的意義是什麼」。研究員把「好撒瑪利亞人」這则寓言提供給一些学生,帮助他们做準備。耶稣在這個比喻中說了一個旅人的故事:旅人為了
avatar
王怡然
2021-11-02
僧人心態 - 服務是通往有意義生活的直接途徑作者認為美好人生的答案就是服務。當我們全心全意投入服務時,不會有任何抱怨或是批判的時間,反而會感到感恩。 我上一次做義工是帶領一班兒童之家(即在政府機構生活的孤兒、或是其父母自身的情況不適合照顧子女)的小孩子到香港的濕地公園玩。看着他們小小年紀就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雖然自己的家庭也十分複雜,但
Thumbnail
avatar
Kenny
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