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心態] 閱讀心得 | 找到生命的平靜、寂定與祥和

[僧人心態] 閱讀心得 | 找到生命的平靜、寂定與祥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心有疑慮,人生應該有更深一層的追求,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

這是作者的內心獨白,也是許多人在生命中曾經拋出的問題。記得我曾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書中讀到,心理學提出了人的四大 Ultimate concern (終極關懷),其中一項便是無意義。無論是西方心理學或是東方佛教都點出了人對「無意義」的抵觸,人都害怕自己的所作所為全無意義,而有一群人過著跟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卻從中習得無數的人生智慧,解答那些我們在成長階段過程中曾困住過的無數問題。

於是,作者的疑惑在道場裡得到解答,最後他沒有留在道場,卻把僧人的心態與智慧帶入生活。我讀僧人心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感受到太多宗教色彩,反而我當下因為職場的瑣事而感到煩悶的心情,在讀了幾個章節後釋懷不少,也許這種古老的智慧才真正能從本質解答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正如作者所說:

採取僧人心態不只可能,且有其必要。我們需要找到生命的平靜、寂定與祥和。我們別無選擇。

書中透過放下、成長、付出三個階段引領我們觀察內心,習得僧心的智慧。

放下 - 靜心內觀,擦去灰塵後自己真實的樣子

建立有意義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濾除雜音,攝心內觀。這是建立僧人心態的第一步。

僧人的智慧,是從拭去灰塵開始的。在思考「我想追求什麼」這類問題之前,更重要的是釐清這個「我」是自己認同的價值觀,還是別人期望在你身上看到的樣子。作者筆下的僧侶說過:「你的外在身分就像一面灰塵滿布的鏡子。第一次照鏡子,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清除這層身分可能會感到不愉快,但唯有灰塵消失以後,你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把不是自己認同的目標加諸在身上使人痛苦,同樣讓人看不清自己樣子的,還有負面情緒與恐懼。要怎麼察覺哪些是我的本質,哪些是來自外在或內在的雜音?僧人給的答案是 - 透過觀想,也就是與自己建立對話。

我們仍端坐不動,老師要我們深吸一口氣,默默地對痛苦說:「我看見你了。」那是我們第一次承認自己與恐懼的關係。

以作者為例,他在觀想中看清了自己恐懼的根源。決定放下過去的學歷與工作前往道場修習,帶給他焦慮與恐懼,當他靜心觀想,如偵探般抽絲剝繭的梳理恐懼的來源,他發現心中最害怕的,是讓對他有所期待的父母失望。透過觀想他看清楚了,自己心中的恐懼具體是什麼模樣,於是豁然開朗。

充滿喜悅和有意義的生活讓人滿足,但專屬於你的喜悅跟意義,要透過自我對話不斷梳理,濾掉外在與情緒的雜音後,才能慢慢理清你要的是什麼,開始過著有意圖的生活。「你的意圖就是你為了帶著目的行動、為了感覺所做的事有意義,而計畫要成為的自己。」,這是作者對意圖下的註解,他說:「有意圖的生活──清楚自己所做的事為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會讓生活富有意義並帶來滿足感。」

在書裡讀到關於向內尋找意義的描述,讓我想到了過去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的句子: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成長 - 持續地活在自己的法裡

放下了蒙蔽內心的外在期待與負面情緒,找出自己生命中的意圖後,我們其實已踏上了自我實現的旅程。佛法中使用了「法」這個詞來描述自我實現,書中對法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當你的天賦和熱情(varna)與宇宙的需要(seva)連接起來,並成為你的目的時,你就是活在法裡了」

我覺得法的概念跟「ikigai」非常相像, ikigai 是個來自日本的詞,如果我們畫了四個圈圈各自表示:你擅長的事、你熱愛的事、你可以依此獲得報酬的事、這個世界需要的事,中間的交集正是 ikigai ,而「法」對服務他人(這個世界需要的事)又更重視了一些吧。


ikigai - 生命的意義

ikigai - 生命的意義

在自我實現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帶著意圖生活也不是看完僧人心態後從 0 到 1 的轉變,而是一個漸進而持久的旅程。在成長的這些章節,作者提供了許多智慧。

活出自己的法需要帶著意圖持續的做有意義的事情,只仰賴意志力是很難達成的。作者建議我們養成在同樣時間、同樣地點從事的例行活動,讓做這件事情變得更簡單自然,省下我們有限的精神能量。其實這一段非常像在原子習慣提到的習慣養成,我也非常推薦大家讀讀原子習慣中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的訣竅。

成長困境 - 失控的心智與我執

在我們期望帶著意圖所過的生活中,腦海總是有各種聲音冒出來,有些是胡思亂想的念頭,有些是說服你做不到的想法。作者說:「當你開始整頓腦袋裡許多不同的聲音時,你會對彼此衝突程度之大感到訝異。這根本毫無道理可言。我們的心智應該做對我們最有利的事才對啊,為什麼要跟自己作對?」

事實是就算我們希望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只要我們稍不留神,那些雜音就冒出來了。書中有個比喻是「猴心」,猴心會在一個又一個念頭中擺盪不定,但最終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與之相對的是「僧心」,覺察這些雜音,有意識的與心智展開對話,專注的朝正確的方向前進。腦海的念頭浮現時,猴心被動反應,僧心主動面對。

書中提到另一個會阻礙成長的心態 :「我執」,我對我執的理解是自尊、虛榮、與傲慢。書中對我執的描述是這樣說的:「我執並不想從本質上變好,只是想表現出更好的模樣。靠著虛張聲勢度日,佯裝成那個不是自己的人」。

我執的成因可能是因為不安全感或是外在期望,但用來偽裝自己的那些時間與能量,本來是能花在讓你成長的事情上的。書中對於我執的表述讓我想到在心態致勝一書中提到的「定型心態」:「相信你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定型心態,這種心態使你總是急切於一再證明自己。」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心態」:「如果你相信重要素質是可以培養、發展的,這種信念將使你產生學習的熱情。如果你可以變得更好,何必浪費時間一再證明自己有多出色?」

我們不冒險的原因往往是害怕失敗,而歸根究柢,就是恐懼我執會受到傷害。如果能克服自己會被失敗打倒的想法,我們的能力就會呈現指數型成長。

對心態致勝描寫的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有興趣的讀者,讓我向你們推薦之前寫過的文章:[心態致勝] 閱讀筆記 | 相信人可以發展他們的能力

付出 - 僧人心態究竟的意義

這個世界對成功的定義大多停在自我實現的層級,但是佛法提出了更高層級的目標:服務。在生活的壓力下很難對世界抱有大愛服務他人,但其實光是「感恩」就能帶給自己心理健康與滿足感。書中提到連不如意的事情都能試著去找到感恩點,我是覺得有點心靈雞湯,但仔細反思,我們的確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包含了多少的好運,我們的周圍圍繞著多少對我們的付出多於我們付出給他們的人。

我總以為人際關係的互相是我付出給你,你付出給我,但這邊書中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愛就像一個迴圈,無論你付出什麼愛,那個愛總會回到自己身上。問題出在你的期望。你以為會收到接受愛的那個人付出給你的愛,但事實不見得如此。同樣地,你也不見得會回報那些付出愛給你的人。」很像輪迴的概念,能讓我們一直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心情稍微釋懷吧。

而對那些最親的人們,我們用什麼來衡量我們的付出呢?比投入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我們投入的關注程度。有人即使整天陪在身邊,也感受不到他們的關心,也有人透過短短幾句話,讓你感到無比窩心,是不是很像有沒有意圖的區別。意圖除了讓你專注的生活,也讓你能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更加投入。

讓我們回到服務,作者直言:「僧人活在服務裡,僧人心態究竟的意義就是服務。」生活很累、好好照顧好自己很重要,但無私的付出本身就是通往平和、有意義、療癒生活的必經之路。服務會帶來快樂,如果我們追求快樂的生活,從一件小事開始付出,得到的可能遠比付出的更多。呼應回前面所提到的「法」,如果能透過你的法、你的自我實現提供服務,那就更符合佛教經典的哲理了。

這是美好人生的祕訣:服務永遠是答案。


僧人心態:僧人此時此刻會怎麼做

回顧一下僧人心態,我覺得看完後能馬上開始的改變就是靜心了。向內展開與自己的對話,濾除外在的雜質,我們才能逐漸清楚自己想要成為誰。而且這樣的覺察不是一勞永逸,如同作者所說:「保持僧人心態需要自我覺察、紀律、精進、專注和持續不斷地練習。」聽起來很累,但也許能幫助我們在更煩心更累的生活裡找到平靜。



- - - - - - - - - - - - - - - - - - -

書籍介紹

本文有部份摘錄自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並加入個人想法整理成文章。

原書作者:傑‧謝帝 (Jay Shetty),譯者周家麒

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透過下列連結選購或取得更多資訊 😃

avatar-img
軟體工程師的下班隨筆 @ 新加坡
12會員
14內容數
大三開始從材料系轉跑道,現在達成過去憧憬的職涯目標,目前在新加坡美商當軟體工程師。寫職涯觀察、寫生活、寫書摘、寫一路走來,總之下班後隨性寫點東西,不定期更新,歡迎留言聊天交流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很多人非常努力工作,卻碌碌無為。 — 安迪・葛洛夫 OKR 之父安迪・葛洛夫的一句話,道盡工作者的辛勤與無奈。很多時候企業或個人無法取得想像的成就,不是因為我們工作得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我們工作得不夠聰明。 OKR 也許是其中一個能幫助我們的工具,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做出糟糕的金錢決策是人類的普遍特徵。 常常逛電商網站的我,非常同意這句話。 不只是電商,我們的消費文化總是驅使我們掏出口袋的錢,購買一些需要或不需要的東西。商人與企業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心理,處處設下陷阱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然後結帳。 金錢心理學這本書介紹了幾個消費時的心理現象,
 寫作是艱難的。寫出清晰的句子可不是意外。很少有句子在第一次下筆就十全十美,甚至改寫到第三次都還未必完美。在你感到沮喪的時候,請切記:如果你覺得寫作很難,那是因為寫作真的很難 我們大多不是作家或小編(也許方格子上例外),但在生活與工作時,我們常常透過文字向別人傳達訊息,這都是我們需要寫作的時候
「你能夠學習新的東西,但實際上無法改變你的智力水準」。你同意這句話嗎?如果是,那你可能已經落入了「定型心態」的思考模式之中。  相信你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這種心態使你總是急切於一再證明自己。
FIRE 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的英文字首組成的詞,人人都想趕快多賺點錢,早點退休過理想生活。作者葛蘭在書中提供能具體實踐的步驟跟對應的線上工具,讓我們都能從好想趕快賺大錢的慾望,轉變成一步一步實踐的動力。作者呼籲說:別再浪費更多時間在辦公室了,最終我們會察覺到:時間比金錢更加珍貴。
很多人非常努力工作,卻碌碌無為。 — 安迪・葛洛夫 OKR 之父安迪・葛洛夫的一句話,道盡工作者的辛勤與無奈。很多時候企業或個人無法取得想像的成就,不是因為我們工作得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我們工作得不夠聰明。 OKR 也許是其中一個能幫助我們的工具,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做出糟糕的金錢決策是人類的普遍特徵。 常常逛電商網站的我,非常同意這句話。 不只是電商,我們的消費文化總是驅使我們掏出口袋的錢,購買一些需要或不需要的東西。商人與企業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心理,處處設下陷阱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然後結帳。 金錢心理學這本書介紹了幾個消費時的心理現象,
 寫作是艱難的。寫出清晰的句子可不是意外。很少有句子在第一次下筆就十全十美,甚至改寫到第三次都還未必完美。在你感到沮喪的時候,請切記:如果你覺得寫作很難,那是因為寫作真的很難 我們大多不是作家或小編(也許方格子上例外),但在生活與工作時,我們常常透過文字向別人傳達訊息,這都是我們需要寫作的時候
「你能夠學習新的東西,但實際上無法改變你的智力水準」。你同意這句話嗎?如果是,那你可能已經落入了「定型心態」的思考模式之中。  相信你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這種心態使你總是急切於一再證明自己。
FIRE 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的英文字首組成的詞,人人都想趕快多賺點錢,早點退休過理想生活。作者葛蘭在書中提供能具體實踐的步驟跟對應的線上工具,讓我們都能從好想趕快賺大錢的慾望,轉變成一步一步實踐的動力。作者呼籲說:別再浪費更多時間在辦公室了,最終我們會察覺到:時間比金錢更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