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有完美公式可循?面對未來,你「超前部署」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眾說紛紜的教養時代,你,跟著誰走?當我們開始關注教育的話題,你會發現:怎麼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有主張應當像「虎媽」對孩子緊迫盯人,也有讓爸媽放手,快樂自由的放養孩子?有人喜歡蒙特梭利,也有人覺得華德福才是王道。也許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我們還有其他的身份與責任,對於孩子教育的選擇其實很少,就算我想全心栽培孩子,但每天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就是那麼有限。我該做什麼?該幫孩子選擇什麼資源呢?
如果你期待在此文中看到一種「保證成功」的所謂教養秘密,抱歉,要讓您失望了。我也一直在找這完美教養的公式。過去十五年來,養了三個孩子,讀了一個教育博士的累積,我發現這樣的完美公式並不存在。

面對教養焦慮:定義你的起跑點與終點

近年來,有許多我身邊的父母長期處在資訊焦慮中。打開FB, IG,看到遠親近鄰的曬娃照,就開始進入無盡的焦躁循環:小明已經可以彈奏鳴曲了、貝貝又得了演講比賽第一名,或者怎麼同時出生的孩子,人家的已經在走路,我的還坐不穩?......「我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了!」這是讓為人父母晚上夜不成眠的惡夢。
但是「輸在起跑點上」是個模糊而虛假的概念。就算有「起跑點」,每個人也都不一樣。你能夠讓藍鯨和獵豹比賽嗎?培養一個運動員、和栽培一個天生的創業家,途徑能一樣嗎?當然不能。另外,「成功」又要怎麼定義呢?當律師、醫生算是成功?那為人師表算是成功嗎?還是只要能夠健康快樂長大,就算是...成功?(想一想,這好像是我們遺忘已久的初衷,是嗎?)
其實,這許多的焦慮,多半來自於我們對於「教養」的觀感。的確,我們確實能夠影響孩子,為孩子打好各種基礎、引導他認識世界。但是,孩子的發展、他以後會成為怎麼樣的成人,至少有一半不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你不是孩子的「程式設計師」

你聽過「蝴蝶效應」嗎?這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tz)提出的理論,意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將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取自維基百科)。最常見的例子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搧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南部的一場颶風。
一個人長大成為「自己的樣子」,是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出生的家庭、父母與兄弟姐妹的性格、家庭經濟、氣氛、所在的社區,深刻地影響這個人的個性與習慣。但,家庭以外的影響亦巨:他所結交的朋友、遇見的老師、同學、居住的社區、社會氛圍、乃至於大環境的經濟與政治...每一個巨大或微小的因子,都可以帶來無法透視的連鎖反應,讓孩子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不曉得這對你來說是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肩上的擔子輕了一些?但是不是也有些失落感?其實"Parenting"(教養)這個詞彙,是一個相對近期的觀點。在1970年代開始,學者們才開始為家庭對於孩子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命名。換句話說,四十年前,我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可沒我們這麼焦慮。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人「教」他們要焦慮、沒有人期待他們把孩子成長與發展的責任,全攬在自己的身上。
重申一下,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對於孩子們成長的發展,的確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不是他們的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孩子們成長的軌道,我們可以陪伴,但無法主宰。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我記得我三歲的時候就去Yamaha音樂班。從團體課開始上,快快樂樂地在音樂教室裡唱歌、彈單音,老師說我有天份(?),爸媽就幫我找了鋼琴老師,開始接下來八年心不在焉的鋼琴課。我喜歡彈琴,但很討厭練琴。(誰喜歡?)學到國小六年級,幾乎每週上課,連小奏鳴曲都還沒有彈完。唯一支撐我繼續每週到鋼琴老師家報到的動力:老師家訂了「小叮噹」漫畫雜誌!就這樣,在升國中的時候,爸媽要我在鋼琴和跳舞兩樣選一個,當時的我,比起練琴的枯燥、更喜歡練舞、到處表演的風光,於是選擇了繼續跳舞,鋼琴,就這樣放棄了。
上了國中,我繼續學舞蹈,但也發現我其實沒有跳舞的天份,我喜歡的是舞團裡面那股濃濃的凝聚感。後來,受了嚴重的傷,舞也跳不成了。乍看之下,爸媽花在我身上讓我學才藝的大把銀子,全都落了空。我沒成為舞蹈家,更沒有成為鋼琴家。(我這才想起來,當時我住在鄉下,30年前我爸媽讓我每週叫計程車到城裡去上課。嘖嘖!)
有趣的是,上了國中後,我參加了一個詩班,一個禮拜學唱一首好聽的詩歌,老師還讓我們把譜帶回家練習。沒想到,這成了我重新開始彈琴的契機。國中壓力山大的時期,我回到家吃完點心,就會坐在本來已經塵封已久的鋼琴前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把所有會唱的歌都彈一兩次,甚至把以前不想練的歌譜,都重新拿出來溫習。對於中學時期的我,音樂,成為一種療癒。
終究,我沒有回到鋼琴教室裡面去,但是,現在的我在教會裡彈琴、錄製過音樂專輯、教我的小孩彈琴、還寫了三十多首歌。因為太喜歡音樂,還自學了吉他、找老師學了長笛,現在已超過一枝花的年齡,開始自學爵士鼓...我想,當我的父母幫我報名山葉兒童音樂班的時候,應該沒有想到這無心插柳的一片蔭涼。
作為父母、老師的我們,是否相信:Life finds a way.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呢?每個孩子都是有福的,他們不會因為我們的不足而被限制,也不會因為我們的計劃,就乖乖的照著我們的藍圖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美麗的個體。

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安心陪伴他成長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變化球,我們自己作為一個成人,也在改變、他們在變、世界也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但後來我發現,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公式,而是一個可以前進的方向,有了學習的指標,就知道該如何取捨、怎麼安排、並且找到父母或者老師自己的強項,陪著孩子一起開心的學習。爸媽,第一步要做的是:安心,並且放心。
Life finds a way.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可透過各大播客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and more
avatar-img
12會員
16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個月根據民法的修正,「正向教養」這個詞又被再度拿出來討論了一番... 在現代育兒的洪流中,「正向教養」已成為許多家長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它究竟是什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正向教養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透過實際方法,為孩子建立既溫暖又有界限的成長環境。
本篇文章反思了教養書籍的流行,質疑為何只有成功的父母出書分享經驗,而失敗的父母卻鮮少發聲。透過對社會定義的探討,提出對教育成效的質疑,並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父母應有的責任,最後建議父母在閱讀教育書籍後要有獨立思考與實踐的能力。無論孩子的成就是否,家庭教育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昨晚一夜好眠,一直睡到天快亮了才被窗外的雨聲吵醒,這雨來又快又急,此時打開窗戶迎面而來的是一陣混有雨水味道的涼風,望向窗外的雨滴仍然滴滴答答的響個不停,好吧!就不要再賴床了,起床分享一下兒童教育的一些看法吧~ 現代人因為育兒觀念較為先進,從懷孕初期就開始注意營養均衡,要補充葉酸及孕婦維生素等等,也
Thumbnail
接下來要說個跟「蝴蝶效應」以及我自己有關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設計系要畢業都必須通過「畢業製作」,就是做出一個作品來,讓老師評分,通過就能順利畢業。 我讀的是輔大應用美術系,大一時每個人修的課都一樣,大都著重在美術和設計的基礎上,一面鍛鍊美術底子一面培養設計的思維。 到了大二就要選組了,應美系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不時總有同輩問我,對於生育小孩有何心得或建議?我常說,我不會給任何建議,重點是,你要想清楚做出每一個決定後所承擔的權利義務,並為此負責。這樣的心態,無論套用在任何問題上,應該都不太會出錯。 只不過,近來我逐漸感覺到,生育小孩的權利義務,其實沒那麼簡單就能想清楚。 生理保健、安全維護這類基本照顧事
Thumbnail
看到臉友貼文說教養的挫折感,經過多年諮商沒辦法完全解決,忍不住回文。仔細想想這不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嗎? 失敗感可以分成「技術」與「心態」,有些人會以為心態調整後,就能以更彈性的方式來行動,解決技術缺乏的問題。這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但如果我想成為跨領域的醫生,可以嗎? 可以,但短期內一定有
Thumbnail
在之前文章有提到決定轉學的延伸,雖然處理過程沒有人滿意。但我們聽取了老師的建議,讀完這學期,讓孩子學程有個段落再轉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個月根據民法的修正,「正向教養」這個詞又被再度拿出來討論了一番... 在現代育兒的洪流中,「正向教養」已成為許多家長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它究竟是什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正向教養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透過實際方法,為孩子建立既溫暖又有界限的成長環境。
本篇文章反思了教養書籍的流行,質疑為何只有成功的父母出書分享經驗,而失敗的父母卻鮮少發聲。透過對社會定義的探討,提出對教育成效的質疑,並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父母應有的責任,最後建議父母在閱讀教育書籍後要有獨立思考與實踐的能力。無論孩子的成就是否,家庭教育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昨晚一夜好眠,一直睡到天快亮了才被窗外的雨聲吵醒,這雨來又快又急,此時打開窗戶迎面而來的是一陣混有雨水味道的涼風,望向窗外的雨滴仍然滴滴答答的響個不停,好吧!就不要再賴床了,起床分享一下兒童教育的一些看法吧~ 現代人因為育兒觀念較為先進,從懷孕初期就開始注意營養均衡,要補充葉酸及孕婦維生素等等,也
Thumbnail
接下來要說個跟「蝴蝶效應」以及我自己有關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設計系要畢業都必須通過「畢業製作」,就是做出一個作品來,讓老師評分,通過就能順利畢業。 我讀的是輔大應用美術系,大一時每個人修的課都一樣,大都著重在美術和設計的基礎上,一面鍛鍊美術底子一面培養設計的思維。 到了大二就要選組了,應美系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不時總有同輩問我,對於生育小孩有何心得或建議?我常說,我不會給任何建議,重點是,你要想清楚做出每一個決定後所承擔的權利義務,並為此負責。這樣的心態,無論套用在任何問題上,應該都不太會出錯。 只不過,近來我逐漸感覺到,生育小孩的權利義務,其實沒那麼簡單就能想清楚。 生理保健、安全維護這類基本照顧事
Thumbnail
看到臉友貼文說教養的挫折感,經過多年諮商沒辦法完全解決,忍不住回文。仔細想想這不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嗎? 失敗感可以分成「技術」與「心態」,有些人會以為心態調整後,就能以更彈性的方式來行動,解決技術缺乏的問題。這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但如果我想成為跨領域的醫生,可以嗎? 可以,但短期內一定有
Thumbnail
在之前文章有提到決定轉學的延伸,雖然處理過程沒有人滿意。但我們聽取了老師的建議,讀完這學期,讓孩子學程有個段落再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