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有完美公式可循?面對未來,你「超前部署」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眾說紛紜的教養時代,你,跟著誰走?當我們開始關注教育的話題,你會發現:怎麼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有主張應當像「虎媽」對孩子緊迫盯人,也有讓爸媽放手,快樂自由的放養孩子?有人喜歡蒙特梭利,也有人覺得華德福才是王道。也許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我們還有其他的身份與責任,對於孩子教育的選擇其實很少,就算我想全心栽培孩子,但每天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就是那麼有限。我該做什麼?該幫孩子選擇什麼資源呢?

如果你期待在此文中看到一種「保證成功」的所謂教養秘密,抱歉,要讓您失望了。我也一直在找這完美教養的公式。過去十五年來,養了三個孩子,讀了一個教育博士的累積,我發現這樣的完美公式並不存在。

面對教養焦慮:定義你的起跑點與終點

近年來,有許多我身邊的父母長期處在資訊焦慮中。打開FB, IG,看到遠親近鄰的曬娃照,就開始進入無盡的焦躁循環:小明已經可以彈奏鳴曲了、貝貝又得了演講比賽第一名,或者怎麼同時出生的孩子,人家的已經在走路,我的還坐不穩?......「我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了!」這是讓為人父母晚上夜不成眠的惡夢。

但是「輸在起跑點上」是個模糊而虛假的概念。就算有「起跑點」,每個人也都不一樣。你能夠讓藍鯨和獵豹比賽嗎?培養一個運動員、和栽培一個天生的創業家,途徑能一樣嗎?當然不能。另外,「成功」又要怎麼定義呢?當律師、醫生算是成功?那為人師表算是成功嗎?還是只要能夠健康快樂長大,就算是...成功?(想一想,這好像是我們遺忘已久的初衷,是嗎?)

其實,這許多的焦慮,多半來自於我們對於「教養」的觀感。的確,我們確實能夠影響孩子,為孩子打好各種基礎、引導他認識世界。但是,孩子的發展、他以後會成為怎麼樣的成人,至少有一半不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你不是孩子的「程式設計師」

你聽過「蝴蝶效應」嗎?這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tz)提出的理論,意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將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取自維基百科)。最常見的例子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搧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南部的一場颶風。

一個人長大成為「自己的樣子」,是個漫長而有趣的過程。出生的家庭、父母與兄弟姐妹的性格、家庭經濟、氣氛、所在的社區,深刻地影響這個人的個性與習慣。但,家庭以外的影響亦巨:他所結交的朋友、遇見的老師、同學、居住的社區、社會氛圍、乃至於大環境的經濟與政治...每一個巨大或微小的因子,都可以帶來無法透視的連鎖反應,讓孩子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不曉得這對你來說是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肩上的擔子輕了一些?但是不是也有些失落感?其實"Parenting"(教養)這個詞彙,是一個相對近期的觀點。在1970年代開始,學者們才開始為家庭對於孩子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命名。換句話說,四十年前,我們的阿公、阿嬤那一代,可沒我們這麼焦慮。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人「教」他們要焦慮、沒有人期待他們把孩子成長與發展的責任,全攬在自己的身上。

重申一下,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對於孩子們成長的發展,的確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不是他們的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孩子們成長的軌道,我們可以陪伴,但無法主宰。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我記得我三歲的時候就去Yamaha音樂班。從團體課開始上,快快樂樂地在音樂教室裡唱歌、彈單音,老師說我有天份(?),爸媽就幫我找了鋼琴老師,開始接下來八年心不在焉的鋼琴課。我喜歡彈琴,但很討厭練琴。(誰喜歡?)學到國小六年級,幾乎每週上課,連小奏鳴曲都還沒有彈完。唯一支撐我繼續每週到鋼琴老師家報到的動力:老師家訂了「小叮噹」漫畫雜誌!就這樣,在升國中的時候,爸媽要我在鋼琴和跳舞兩樣選一個,當時的我,比起練琴的枯燥、更喜歡練舞、到處表演的風光,於是選擇了繼續跳舞,鋼琴,就這樣放棄了。

上了國中,我繼續學舞蹈,但也發現我其實沒有跳舞的天份,我喜歡的是舞團裡面那股濃濃的凝聚感。後來,受了嚴重的傷,舞也跳不成了。乍看之下,爸媽花在我身上讓我學才藝的大把銀子,全都落了空。我沒成為舞蹈家,更沒有成為鋼琴家。(我這才想起來,當時我住在鄉下,30年前我爸媽讓我每週叫計程車到城裡去上課。嘖嘖!)

有趣的是,上了國中後,我參加了一個詩班,一個禮拜學唱一首好聽的詩歌,老師還讓我們把譜帶回家練習。沒想到,這成了我重新開始彈琴的契機。國中壓力山大的時期,我回到家吃完點心,就會坐在本來已經塵封已久的鋼琴前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把所有會唱的歌都彈一兩次,甚至把以前不想練的歌譜,都重新拿出來溫習。對於中學時期的我,音樂,成為一種療癒。

終究,我沒有回到鋼琴教室裡面去,但是,現在的我在教會裡彈琴、錄製過音樂專輯、教我的小孩彈琴、還寫了三十多首歌。因為太喜歡音樂,還自學了吉他、找老師學了長笛,現在已超過一枝花的年齡,開始自學爵士鼓...我想,當我的父母幫我報名山葉兒童音樂班的時候,應該沒有想到這無心插柳的一片蔭涼。

作為父母、老師的我們,是否相信:Life finds a way.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呢?每個孩子都是有福的,他們不會因為我們的不足而被限制,也不會因為我們的計劃,就乖乖的照著我們的藍圖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美麗的個體。

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安心陪伴他成長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變化球,我們自己作為一個成人,也在改變、他們在變、世界也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但後來我發現,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公式,而是一個可以前進的方向,有了學習的指標,就知道該如何取捨、怎麼安排、並且找到父母或者老師自己的強項,陪著孩子一起開心的學習。爸媽,第一步要做的是:安心,並且放心。

Life finds a way.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可透過各大播客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and mor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P的沙龍
12會員
18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YP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你想像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世界?在未來的世界裡,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能力,才能成為領袖?未來的樣貌正在快速成形,而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和下一代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2025/03/28
你想像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世界?在未來的世界裡,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能力,才能成為領袖?未來的樣貌正在快速成形,而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和下一代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2025/03/27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經常聽到「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職場競爭,也影響著我們如何準備自己與下一代迎接挑戰。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不忘初衷?讓教養中最重要的「關係」被保護成全?
Thumbnail
2025/03/27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經常聽到「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職場競爭,也影響著我們如何準備自己與下一代迎接挑戰。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不忘初衷?讓教養中最重要的「關係」被保護成全?
Thumbnail
2022/10/27
人的行動,由思維引導。 思維,則由認知引導。 建立成長性思維的第一步在於建立新的認知:對於大腦運作嶄新的認識、以及理解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Thumbnail
2022/10/27
人的行動,由思維引導。 思維,則由認知引導。 建立成長性思維的第一步在於建立新的認知:對於大腦運作嶄新的認識、以及理解成長性思維的概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當父母決定要讓孩子學音樂之後,應該常常會聽到無數的聲音,一路上很順遂的人可能沒什麼好分享的,但我是個學音樂的落跑員,剛好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
Thumbnail
當父母決定要讓孩子學音樂之後,應該常常會聽到無數的聲音,一路上很順遂的人可能沒什麼好分享的,但我是個學音樂的落跑員,剛好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
Thumbnail
在父母口中,時常會聽到的擔憂,因為孩子無法按照他們的期望走,深怕孩子落後別人,將來出社會沒有競爭力,生活辛苦,因此總希望孩子在求學、工作的每階段,都在他們為他制定好的藍圖中謹慎步伐,不要犯錯的前進,保有最大的競爭優勢。 殊不知,這樣的控制,反而是弱化孩子的處事能力、心智的強韌度。
Thumbnail
在父母口中,時常會聽到的擔憂,因為孩子無法按照他們的期望走,深怕孩子落後別人,將來出社會沒有競爭力,生活辛苦,因此總希望孩子在求學、工作的每階段,都在他們為他制定好的藍圖中謹慎步伐,不要犯錯的前進,保有最大的競爭優勢。 殊不知,這樣的控制,反而是弱化孩子的處事能力、心智的強韌度。
Thumbnail
我小時候學鋼琴七年,一直覺得很有壓力,要到長大後才逐漸體會彈琴的樂趣。 我們總是有目的性去「期待」小孩學什麼東西就該有這樣東西的學習成果,但是這樣的「期待」會不會反而壓抑了小孩單純學習一件事情的快樂,甚至在無形當中讓他們為了符合大人的標準而忘了怎麼去挖掘學習本身無限大的可能性。 *本文經楊鎮宇編修
Thumbnail
我小時候學鋼琴七年,一直覺得很有壓力,要到長大後才逐漸體會彈琴的樂趣。 我們總是有目的性去「期待」小孩學什麼東西就該有這樣東西的學習成果,但是這樣的「期待」會不會反而壓抑了小孩單純學習一件事情的快樂,甚至在無形當中讓他們為了符合大人的標準而忘了怎麼去挖掘學習本身無限大的可能性。 *本文經楊鎮宇編修
Thumbnail
孩子本身就是單純美好的化身,他的舉手投足,每一次呼與吸都是美、善和真的詮釋。 而將孩子引向焦慮與不安的往往是大人,是大人滯留還未掙脫出來,無法堅定為孩子指向光明處。
Thumbnail
孩子本身就是單純美好的化身,他的舉手投足,每一次呼與吸都是美、善和真的詮釋。 而將孩子引向焦慮與不安的往往是大人,是大人滯留還未掙脫出來,無法堅定為孩子指向光明處。
Thumbnail
聽過蝴蝶效應嗎?一隻蝴蝶振翅產生的氣流,三個月後可能引起南美的一陣颶風。有時現代的父母覺得自己的肩負重任,掌握孩子未來成功地關鍵,但研究告訴你,你可能要失望了:教養「並非」影響孩子發展、或成功與否的唯一關鍵。那為人父母、師長的你,還要成長嗎?當然要,因為你需要一個新的眼光,幫孩子看遠一點,超前部署
Thumbnail
聽過蝴蝶效應嗎?一隻蝴蝶振翅產生的氣流,三個月後可能引起南美的一陣颶風。有時現代的父母覺得自己的肩負重任,掌握孩子未來成功地關鍵,但研究告訴你,你可能要失望了:教養「並非」影響孩子發展、或成功與否的唯一關鍵。那為人父母、師長的你,還要成長嗎?當然要,因為你需要一個新的眼光,幫孩子看遠一點,超前部署
Thumbnail
從親子衝突驚動警方上門,到母子一同追劇、做家事,吳蕙名老師由自身成功教養情緒障礙兒的經驗出發,結合專業背景與助人歷練,教你驗證有效的教養策略,找到親子共好的互動節奏,擁有無可取代的幸福。
Thumbnail
從親子衝突驚動警方上門,到母子一同追劇、做家事,吳蕙名老師由自身成功教養情緒障礙兒的經驗出發,結合專業背景與助人歷練,教你驗證有效的教養策略,找到親子共好的互動節奏,擁有無可取代的幸福。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而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而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