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選才個人經驗分享

2022/01/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打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是因為在準備特選的過程中爬了很多文,受到許多人經驗分享的幫助。而我發現網路上申請中文系的相關資料偏少,雖然自己不是什麼大神,但也希望能將申請過程中的所見所思記錄下來,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關於中文系特選的門檻

各校中文系的門檻其實差不多,通常都會要求有全國語文競賽的成績、或是文學獎(依各校標準還會要求全國性或地方性,甚至得獎次數),少部分會有國文在校成績排名,或是經典會考的段位,甚至發表國語文期刊論文等條件,不過以上這些只要符合一項即可。有些學校則會在最後一項條件寫著「其他在文學相關領域有特殊表現或潛力者」。
基本上,若要投中文系的特殊選才,有得過文學獎會比較有優勢(特別是投師大、中字輩的學校,不過聽說中央中文也開始走創新路線)。因為我高二才開始陸續投文學獎,只得過一次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的決賽入圍(連佳作都沒有),相較於創作文學作品還比較喜歡做編輯,因此知道師大上不了,投了中興也是連備取都沒有(當時我是用「其他在文學相關領域有特殊表現或潛力者」的條件)。
另外,很多特殊選才的條件會有一項是給「不同教育資歷」,但就中文系而言,大部分都還是只看「特殊才能」,也就是是否符合系所開出的條件。
我投的另外三間分別是暨南、東吳、東海。暨南和東海就是少數有開「不同教育資歷」的學校(暨南甚至特別開給自學生),因此我雖然沒有符合特殊才能的條件,但因為自學的身分仍能報考,而東吳則沒限定任何條件。

我的個人經歷

1.方格子寫作平台作者(自媒體經營、熟悉網路寫作、累積一定量作品)
2.臺中女兒館編輯志工(雜誌編輯與行銷)
3.劍道比賽與段位/薙刀社助教(社團帶領、教育相關訓練)
4.實驗教育相關經驗(民主教育工作坊、五味屋志工、直覺×職掘職業體驗營隊 助教兼生輔)
這是備審主要的部份,另外自學生會被要求繳交學習狀況報告書(經教育局核定,等同在校成績),我的報告書裡也將備審沒提到的(如文學營隊心得、設計學習系統等)更加詳述,面試時發現教授也很愛問報告書中的內容,合起來就滿完整的。
從我的經歷中可以看到,我其實沒那麼專精於文學創作,反倒是對文學和教育領域都想去了解與投入。雖然後來發現自己不符合原本第一志願(就是師大)開的條件,但我覺得不要為了符合那個框架強迫自己做任何事,把握好自己的定位,釐清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了解所累積經驗的意義才最重要。若真遇人賞識進到面試,與教授談話過程中除了盡量展現自己,也能更直接的知道自己與這所學校合不合。

面試經驗分享

經過書審後,我進入了暨南、東吳、東海中文的面試,接下來會稍微分享我在面試過程中對三間學校的想法,如果想知道面試時具體被問的問題以及我的回答,可以點這個連結
第一所面試的是東吳大學,東吳中文是今年第一次舉辦特選招生,到現場得知是三人一組團體面試時我有點緊張,因為我以為特選的性質比較特殊,應該都是個人面試,但實際進入面試過程中卻覺得有趣。
三人一組,教授會由左而右依序問考生問題,一個人約五分鐘,不像我以為的需要搶答之類,由於我剛好在最右邊,因此前十分鐘都很悠哉地看前兩個人被問問題……。能夠看到別人的面試過程讓我覺得很好玩,例如最左邊的男生從頭到尾都用國語演說的語調講話,說自己是如何將古文變好笑讓班上同學方便複習,教授則稱讚他對東吳中文做了詳細的功課。
面試過程中,東吳給我的感覺是滿傳統的中文系,很著重文學專業問題,如有人被問想追隨哪位作家的腳步(那人答不出來,教授還舉了簡媜、林文月讓他選),或是我被問到什麼是新詩的意象。遇到專業問題,我覺得把自己所了解的概念有條理地講出來即可,因為時間並不多(連自介都不必)。
暨南和東海的中文系舉辦特選有幾年了,都是十分鐘個人面試。事先做功課時,我發現很多人都說暨南的教授人很好、師生關係緊密,而暨南中文系感覺比較沒那麼傳統,例如大四有畢業製作,也有實務方面(如編輯、排版、媒體)的課程。
暨南的面試讓我第一次感到被賞識,教授感覺滿欣賞我的編輯與寫作經驗,而因為我是自學生,也問了關於自學銜接體制的問題,過程中覺得自己和暨南中文頻率滿合的,但又不太確定教授的真實想法。然而雖然有些問題應該能回答得更好,但最後獲得正取一時,欣喜的是當初被賞識的感覺是真的。
而我對東海中文的認識較少,也許因為系網只有列出必修課程,只大略知道現代文學創作的師資較多(周芬伶、言叔夏、林餘佐等)。由於東海是第三間面試,因此相較前兩間感覺較游刃有餘,教授也多是問個人經歷以及未來發展等等。
順帶一提,我也以一樣的經歷報考東華大學的「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其實就是四年不分系),進入面試後最終備取,但後來覺得這個學程雖強調自主學習與跨領域,綁定的必修卻也不少,不太符合我對不分系的期待,不過網路上也看到最後正取的人覺得這個系很適合他。因此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學校。

關於選校的考量

特選結果:暨南中文 正取一/東海中文 正取三/東吳中文 備取二
當時得知暨南正取一時就決定去暨大了,因為覺得找到合拍的校系不容易,而暨大中文的課程安排確實也是我很喜歡的。
然而,後來實際再去暨大與東海走了一遭,發現暨大的地理位置有些侷限,雖然本身不愛逛街或一定要住在都市,但校外的學習資源確實少了很多,而校內只有四個學院,多元性少了一些。相較起來東海位在臺中市,本身就有許多院系,雙輔系或微學程也滿發達的,然而缺點是私立,且課程安排我並沒有那麼清楚,頓時讓我猶豫了起來。
掙扎期間甚至曾賭氣的想既然無法兩全其美,乾脆重考算了。然而重新探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上大學,看了學習家小羊(羊正鈺)的這篇文章,裡面有一段喚起了我的初衷:
如今大多數的知識在書本上、網路上都可以自行取用,之所以要去學校「學習」只為了以下幾種:
1.除了自己學,也想找人一起學。
2.不只是學,還想找人一起實作,不管是做專案,還是像藝術、汽修等從做中學。
3.找人學(教),而這裡指的「人」,可能是「同儕」但擁有不同的能力面向,可能是校外的「mentor」,也可能是校內的「老師」。
而這裡的學(教),也不是書裡、網路上自己看就可以的知識,而是不同「人」對知識的理解和解讀,提供學習者不同的視角和視野,甚至是有能力推薦更多值得學習的「人」來教。
仔細考慮過,我覺得自己想像中的大學生活應該盡可能延續自學的步調,因此我需要學校提供多樣化的資源,也希望能持續到校外找尋讓自己能做中學的機會(如女兒館的培訓計畫);而另一個想法是,我覺得自己不一定會馬上一頭往中文領域鑽,還想試試更多可能。因此東海成了我的最終選擇。
我想特選對我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找到了未來四年要待的地方,但入場券雖必要卻並非最重要,怎麼持續學習與成長才是應該在乎的方向。
陳禹甄
陳禹甄
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擁抱孤獨。 也學習如何在做自己的同時,圓融於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