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新瓶舊酒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老八條:正朝綱 — 新十條:明黜陟
老八條:塞邪徑 — 新十條:明黜陟、抑僥幸
老八條:禁貨賂 — 新十條:均公田(為了防止官員貪腐,更具體的給予公田養賢,此為新舉措)
老八條:辨佞壬 — 新十條:擇長官
老八條:絕女謁、疏近習 — 這是對皇帝私人囑托。
老八條:罷力役 — 新十條:減徭役
老八條:節冗費 — 新十條:沒有對應政策

新十條獨有的:

精貢舉:科舉內容的更改,著重策論和操行
厚農桑:政府幫助農民開渠築堤 — 不知道如何配套實施?
修戎備:恢複府兵制 — — 十事中有九事先後頒布詔書,加以施行;唯獨“修武備”,因為輔臣們大都以為不可行而沒有被採納。
重命令、覃恩信:都是強調已有政策的執行。

由此可見,所謂慶历新政幾乎是呂夷簡十年來執行老政策的翻版。

慶历新政沒有制度性建設,而且也沒有具體有效的執行方法。範仲淹所做,不過是在慶历三年底,選派了精明幹練的按察使(始見於唐朝。原為監察性質的官職)去各路考察,每當得到按察使的報告,他就翻開各路官員的花名冊,將不稱職者的名字勾掉。樞密副使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彥國,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見他毫不留情地罷免一個又一個官員,不免替他擔憂。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穀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是南宋的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李幼武(?-?,字士英,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趙崇硂外孫)。朱熹、李幼武著述《五朝名臣言行錄》記載範仲淹罷免官員的情景。

宋範仲淹為相,銳意改革吏治,取諸路監司名冊,將不稱職者姓名一筆勾去。
富弼 在其側雲:”十二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
仲淹回答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 — 朱熹、李幼武,五朝名臣言行錄·參政範文正公

朋黨之爭

儒學的基礎是孔子、孟子的語錄體記載的文章,缺乏嚴密性的思考,更不要提邏輯性的論證。《論語》、《孟子》等更多是倫理性的剛要,也缺乏實行的現實性策略和方法。

君子矜[jīn,莊重;敬慎]而不爭,群而不黨。
— — 孔子,論語·衛靈公篇

既然君子不黨,那麼結黨的當然是小人了。

我們這個黨不是黨外無黨,我們是黨外有黨,黨內也有派,從來都是如此,這是正常現象。我們過去批評國民黨,國民黨說黨外無黨,黨內無派。有人就說:“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 — 毛澤東,在八屆十一中全會閉幕式上的講話,1966年8月20日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是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字仲甫,號實庵,1914年始用筆名獨秀,安徽省安慶府懷寧縣人。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開創人和領袖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及初期領袖)最早說的。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也贊成。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群”,何況政治呢。但是因為有孔子說“君子無黨”,形成了历朝腐儒,善於利用朋黨之說攻擊不同政見者。宋朝历代皇帝也特別警惕有朋黨的存在,只要說誰是搞朋黨,就會將其貶職或罷免。

宋代黨爭尤其激烈,王夫之認為宋代朋黨之爭始於仁宗景祐時期的各位大臣。而且王夫之特別強調,宋代黨爭是肇始於君子。

朋黨之興,始於君子,而終不勝於小人,害乃及於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宋之有此也,盛於熙、豐,交爭於元祐、紹聖,而禍烈於徽宗之世,其始則景祐諸公開之也。
— — 王夫之,卷四·仁宗

仁宗的郭皇後(1012年-1035年,北宋宋仁宗趙禎的第一任皇後,平盧軍節度使郭崇的曾孫女,被廢為淨妃出家,法名清悟有太後做靠山,驕橫任性。她仗著劉太後的權勢,監視仁宗的行蹤,使仁宗不得親近其他宮女妃嬪。

太後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逝世後,郭皇後失去了靠山卻不懂節制。一次,尚氏當著郭皇後的面向仁宗數說她的不是,郭皇後舉手就要打尚氏耳光,仁宗見狀上前阻攔,被郭皇後一巴掌打在了脖子上,指尖在頸中劃出了兩道血痕。仁宗大怒,說:“這是皇後該做的嗎!”拂袖而去。

仁宗將自己的傷口給呂夷簡看,告知自己廢郭皇後的決心。當時的右司諫範仲淹以及當時的很多大臣都反對。但是在呂夷簡的支持下,明道二年(1033年)十二月,仁宗下詔:“皇後以無子願入道觀,特封其為淨妃、玉京沖妙仙師,賜名清悟,別居長寧宮以養。”

十二月乙卯,廢皇後郭氏。
時尚美人、楊美人俱得幸,素與皇後忿爭。一日,尚氏於帝前有侵後語,後不勝忿,批其頰,帝自起救之,誤批帝頸。帝大怒,內侍閻文應因與帝謀廢後,且勸以爪痕示執政。帝以示呂夷簡,告之故,夷簡以前憾,遂主廢立之議。帝猶疑之,夷簡曰:”光武,漢之明主也,郭後止以怨懟坐廢。況傷陛下頸乎?”帝意遂決。
夷簡先敕有司不得受台諫章奏,乃詔稱皇後願入道,封”淨妃玉京沖妙仙師”,居長寧宮。台諫章奏果不得入。於是中丞孔道輔率諫官範仲淹、孫祖德、宋庠、劉渙,禦史蔣堂、郭勸、楊偕、馬絳、段少連十人詣垂拱殿伏奏︰”皇後,天下之母,不當輕廢。願賜對,盡所言。”殿門闔,不為通。
道輔扣鐶大呼曰:”皇後被廢,奈何不聽台臣言!”尋有詔,令夷簡諭以皇後當廢狀。
道輔等至中書,語夷簡曰:”大臣之於帝後,猶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
夷簡曰:”廢後有漢、唐故事。”
道輔曰:”人臣當導君以堯、舜,豈得引漢、唐失德為法邪!”
夷簡不能答,即奏言:”伏閣請對,非太平美事。”
遂出道輔知泰州,仲淹知睦州,祖德等罰金,仍詔台諫自今毋相率請對。明日,道輔等趣朝,欲留百官揖宰相廷爭,至待漏院,聞詔乃退。道輔鯁挺特達,遇事彈劾無所避,天下皆以直道許之。
簽書河陽判官富弼言:”朝廷一舉而兩失,縱不能複後,宜還仲淹等。”不聽。
— — 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五

宋仁宗也是相當忌諱大臣之間“結成朋黨”的。廢郭皇後事件,是呂夷簡與言官的一次對決。王夫之認為,有意讓行政官員和言官相爭,是仁宗開啓朋黨的之爭,延及後世的原因。

自仁宗之為此制也,宰執與台諫分為敵壘,以交戰於廷。台諫持宰執之短長,以鷙[zhì]擊為風採,因之廷叱[chì]大臣以辱朝廷,而大臣乃不惜廉隅[yú],交彈而不退。其甚者,有所排擊以建其所欲進,而巨姦且托台諫以登庸,害乃伏於台輔。宰執亦持台諫之短長,植根於內庭,而假主威以快其報複。於是或竄或死,乃至褫[chǐ]衣受杖,辱當世之士,而好名者且以體膚之傷毀為榮。其甚者,布私人、假中旨,以居掖垣,而自相攻擊,害又中於言路。季世之天下,言愈長,爭愈甚,官邪愈侈,民害愈深,封疆愈危,則唯政府諫垣不相下之勢激之也。仁宗作法之涼,延及五百年而不息。
— — 王夫之,卷四·仁宗

慶历新政的實施太過急切,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於是朋黨之說又起。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二十三年,宮中夜里起火,藍元震(?-1077年,北宋宦官。藍元震與長兄藍元用同為宦官藍繼宗養子)有護駕之功,深得仁宗賞識。他在慶历四年(1044年)春,上書仁宗,指責範仲淹等互為朋黨,朝中互相提攜,假以時日,會成尾大不掉之勢。不過當時仁宗並不相信。

至使內侍藍元震上疏言:‘範仲淹、歐陽修、尹洙、餘靖,前日蔡襄謂之四賢。斥去未幾,複還京師。四賢得時,遂引蔡襄以為同列。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苟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德。今一人私黨,止作十數,合五六人,門下黨與已無慮五六十人。使此五六十人遞相提挈,不過三二年,布滿要路,則誤朝迷國,誰敢有言?挾恨報仇,何施不可?九重至深,萬幾至重,何由察知?’上終不之信也。”
— —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八

由於朋黨之聲日隆,歐陽脩(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同“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籍貫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人)於慶历四年(1044年)四月,寫了《朋黨論》上奏仁宗: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
— —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說的沒錯,君子有朋黨,小人也有朋黨。但是孔子不承認君子朋黨,所以歐陽修的辯護,不過是做實了新政派的朋黨之說。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行二,世稱宛陵先生,又稱梅二十五。江南東路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雙溪]人)少即能詩,早年曾受西昆詩派影嚮,風格清麗閑肆。後來去除浮靡,轉向古淡,和摯友歐陽修同為宋詩革新推動者。晚年參與編撰《新唐書》。著有《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

範仲淹收群小鼓扇聲勢,又籠有名者為羽翼,故虛譽日馳,而至參知政事。上自即位,視群臣多矣,知仲淹無所有,厭之。而密試以策,觀其所蘊。策進,果無所有。上笑曰:“老生常談耳。”因喻令求出,遂為、宣撫使,因不複用。後為鄧、青、杭三州,專務燕游,其政大可笑。自謂已作執政,又知上厭之,不複收群小,籠名士,故底里盡露也。
— — 梅堯臣,碧雲騢

慶历新政的失敗,在於朋黨之爭。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於局外書生的煽風點火。

煽風點火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北宋兗[yǎn]州奉符[今山東泰安縣東南]人)師從於孫複(992年-1057年,字明複,號富春,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世稱泰山先生),讀書於徂[cú]徠[lái]山[泰安城東南],世稱徂徠先生。著有《徂徠先生全集》、《怪說》,是宋朝理學先驅,與胡瑗[yuàn](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南通如臯]人。因世居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孫複被後人合稱為“宋初三先生”,在當時名氣很大。

石介一生輾轉各地,都是出任一些小官,慶历新政開始前,好不容易調回京師,擔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大概也是想再上層樓,就寫了篇歌功頌德的拍馬菊花的文章《慶历聖德頌》。他自述:

臣嘗愛慕唐大儒韓愈為博士日作《元和聖德頌》千二百言,使憲宗功德赫奕煒[wěi,光彩鮮明]燁[yè,光盛],昭於千古,至今觀之,如在當日。陛下今日功德無讓憲宗。臣文學雖不逮 [dài,達到;及]韓愈,而亦官於太學,領博士職,歌詩贊頌乃其職業。竊擬於愈,輒[zhé]作《慶历聖德頌》一首,四言,凡九百六十字。文辭鄙俚,固不足以發揚臣子之心,亦欲使陛下功德煒燁昭於千古,萬千年後觀之如在今日也。臣不勝死罪。臣賤,無路以進,姑藏諸家,以待樂府之採焉。
— — 石介

元和聖德頌幾乎沒有任何文採,什麼“躬攬英賢,手鋤姦枿[niè,樹木砍去後從殘存莖根上長出的新芽]。大聲渢[fēng,形容水聲或風聲]渢,震搖六合。如乾之動,如雷之發。昆蟲蹢躅[zhí zhú,徘徊不進的樣子],妖怪藏滅。”之類,在頌聖的文字中都排不上號,而且如此諂媚,實在有悖於儒家的教誨。文章熱情洋溢地頌揚了範仲淹、富弼、韓琦等新政大員後,對呂夷簡、夏竦[sǒng](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南西路江州德安[今江西]人)等人則斥之為“邪孽”、“大姦”。

範仲淹與韓琦當時正在回京赴任的路上,得知此事後大吃一驚,連連叫苦。範仲淹更是怒不可遏,慶历新政急需聯合各派,尤其是反對者中態度中性的官吏,才能壯大革新派的實力,然而石介的這篇文章卻擴大打擊面,使反對新政的官員人人自危,必然會導致強力反擊。範仲淹慨然道:“石介這個人要壞我們的事了。”

而石介的老師孫複也說“石介的禍難怕是要從此開始了。” — — 孫複謂石:“子禍始於此矣。”

石介的信和歐陽修反擊“朋黨”之說的《朋黨論》讓範仲淹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為避免黨禍牽連,決定主動退避。於是上奏請求出任西北邊防,再做固邊衛國的邊臣。

而仲淹、弼始恐懼,不敢自安於朝,皆請出按西北邊,未許。適有邊奏,仲淹固請行,乃使宣撫陝西、河東。
— —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五十

慶历四年(1044年)六月,範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範仲淹為陝西、河東宣撫使,仍保有參知政事的頭銜。

八月,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彥國,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亦以樞密副使離京,出為河北宣撫使。

九月,晏殊罷相。

慶历四年(1044年)九月二十六日 ,杜衍(978年-1057年,字世昌,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升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正式拜相。繼續執行範仲淹、富弼等未完成的慶历新政。

至此,風聲大雨點小的慶历新政就淅淅瀝瀝只剩下省略號了,十一月,“奏邸[dǐ]之獄”案爆發。慶历新政終於畫上了句號。

奏邸之獄

“奏邸之獄”是仁宗慶历新政期間一件大案。除《宋史》《資治通鑒》等正史外,宋人包括歐陽修、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漢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等人文集、筆記、詩話、野史多有記載。

主要過程如下:蘇舜欽(1009年-1049年,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出任監進奏院(始於唐朝,是京城地方行政機構的駐京辦事處,內設有進奏官,掌報遞章奏,承轉詔令)。每年院內公文資料成堆,廢紙張、廢信封多得無處放。進奏院前任曾為此形成一個“慣例”:每年春秋辦賽神會時,將廢舊紙張賣掉,換點酒錢,大家開懷暢飲一番。

蘇舜欽便在慶历四年(1044年)十一月辦賽神會時,派人變賣廢紙,邀請王洙[zhū](997年-1057年,字原叔、源叔、尚汶,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北宋藏書家、目錄學家)王益柔(1015年-1086年,北宋河南府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字勝之,王曙次子)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行二,世稱宛陵先生,又稱梅二十五。江南東路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雙溪]人)等官員,一起聚餐。聚餐時,因為錢不足,蘇舜欽大概也是出於避嫌,自掏銀子十兩,並要求來者也象徵性出點錢,湊個份子。席間,大家無所顧忌,喝酒吟詩,一時興起,就喚來兩名歌妓助興。

宋代優待士人,文人聚會是很風雅的事。時任太子中書舍人的李定(1020年-1087年,字資深,揚州[今江蘇揚州市]人)聽說蘇舜欽的餐會,也想附庸風雅。蘇舜欽平時非常鄙薄李定的為人,便回絕道

樂中既無箏、琶、篳[bì]、笛,坐上安有國、舍、虞、比。
— — 洪邁,容齋隨筆

這里,指代國子博士(中國古代學官名。教授國子學生,並備政治咨詢及參與祭典)指代中書舍人(中國古代職官名,為輔佐皇帝的高級秘書官,掌詔令、侍從、敕旨、審閱上奏表章等事)[yú]指代虞部司(工部官署名稱),比指代比部司(刑部官署名稱)。意思是說我們下等官員喝酒,沒有高雅的音樂,怎好勞動您這樣高等職司的大駕屈尊?

李定碰了釘子,惱羞成怒,便設法打聽聚餐時的詳情,再添油加醋,把酒宴情形描繪得下流不堪,把此事告訴了禦史王拱辰(1012–1085,原名王拱壽,字君貺,開封府鹹平[今河南省通許縣]人)。王拱辰為翰林學士,累拜禦史中丞,和歐陽修是連襟。王拱辰娶了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薛奎(967年-1034年,字宿藝,一字伯藝)的三女兒,歐陽修娶了薛奎的四女兒。但是薛奎的三女兒早亡,王拱辰又續娶了薛奎的五女兒。因此歐陽修曾調侃王拱辰“舊女婿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話題。一覺調侃造成了二人的積怨。

在慶历新政中,歐陽修旗幟鮮明地站在杜衍、富弼、韓琦和範仲淹一邊,而王拱辰卻是慶历新政的反對者。在“慶历黨爭”愈演愈烈之時,禦史中丞王拱辰就已經是論奏不已,很出了一陣風頭。

王拱辰與歐陽修同為國學廣文館同學,既有私怨,如今拿住蘇舜欽用公款吃喝、傷風敗俗的把柄,正好可以整治政敵、肅清異己。蘇舜欽聚餐用了賣廢紙的錢,還召妓助興,雖然都是當時官場的“潛規則”,然而上綱上線來論,確屬自我不檢點,予人以把柄。偏偏參加聚會的集賢院校理王益柔酒後,又吟出一首《傲歌》,這一切,都讓王拱辰如獲至寶,狠狠參了宿敵一本。

九月秋爽天氣清,祠罷群仙飲自娛。
三江斟來成小甌,四海無過一滿壺。
座中豪飲誰最多?惟有益柔好酒徒。
三江四海僅一快,且挹天河酌爾吾。
漫道醉後無歇處,玉山傾倒難相助。
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
— — 王益柔,傲歌

王益柔的:“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為奴。”確實傲慢,雖說這不過是詩人酒後的狂放之語,但細究起來讓周公、孔子受自己驅使,確有衊視禮法之過。此事處理過後,宋仁宗還感嘆:“輕薄少年,不足為台閣之重。”

範仲淹未識(王益柔)面,以館閣薦之,除集賢校理。預蘇舜欽奏邸會,醉作《傲歌》。時諸人欲遂傾正黨,宰相章得象、晏殊不可否,參政賈昌朝陰主之,張方平、宋祁、王拱辰攻排不遺力,至列狀言益柔罪當誅。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帝感悟,但黜監複州酒。
— — 宋史·列傳第四十五

“奏邸之獄”發生時,蘇舜欽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他喜歡舉薦賢士,抑制佞幸之徒,因而多得罪於人。王益柔是被杜衍推薦給範仲淹的,杜衍也因此遭到攻訐。

慶历五年(1045年)正月,杜衍在出任宰相一百二十天後,被罷相,離京出任尚書左丞、知兗州。

正月二十八日,範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bīn]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同一天,,富弼亦被罷去樞密副使,改任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鄆州。

二月初四,罷磨勘新法恩蔭新法

三月初五,韓琦被罷樞密副使,加資政殿學士,知揚州。至此, 主持變法改革的主要人物, 全被逐出朝廷。

三月二十三日,廢除科舉新法,恢複舊制。

八月二十一日,歐陽修罷河北都轉運使,改知滁州。

至此,慶历新政徹底失敗。

一次聚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難怪王拱辰幸災樂禍地說:“吾一舉網盡之矣!”。雖然這些人被貶並不全是“奏邸之獄”的原因,單這次事件卻成為圧垮“慶历新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處江湖之遠

一場突如其來的“奏邸之獄”徹底粉碎了蘇舜欽的夢想,他被除名後“散發弄扁舟”,從此飄然隱退。

蘇舜欽被削職為民,後離開開封,來到蘇州,看到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887年-942年,字德輝,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原名錢傳璙,是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武肅王錢鏐的第六子)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 (936–985,杭州錢塘[今屬浙江]人,吳越王錢俶的外戚)的池館,蘇舜欽以四萬貫的價錢買下了這個園子,因感於古詩《滄浪之水歌》,故取名為“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 [戰國]佚名,滄浪之水歌

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從此,“滄浪亭”名聲大振。慶历八年,朝廷複起蘇舜欽為湖州長史。年底,長期抑鬱的蘇舜欽因病逝世,年僅40歲。

滕宗諒(991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陽人)少年為游俠,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慶历三年(1043年)八月監察禦史梁堅彈劾他一“涇州賤買牛驢”、“邠州聲樂數日”、“到任後使過錢十六萬貫”等事,被貶知鳳翔府(今陝西寶雞市境),又貶虢[guó]州(今河南靈寶市境)。結果禦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以滕“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甚至向皇帝宣稱,如果不依法辦理,一定辭職,逼得仁宗慶历四年春,將滕宗諒貶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陽一帶)。後謫守岳州三年。

在岳州時,滕宗諒向民間債主們宣告,只要付一筆錢,由政府向欠錢不還者追債,債主們紛紛委托政府追債,政府於是賺到了一萬緡[mín],用於重修岳陽樓。慶历六年(1046年),滕宗諒寫《與範經略求記書》給範仲淹,請他作記,隨信附送《洞庭秋晚圖》,範仲淹即應邀執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的《岳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日光;照燿],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桅桿]傾楫[jí,槳]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燿;淫雨 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香草名]汀[tīng,水邊的平地]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bì,美玉],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 範仲淹,岳陽樓記,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慶历七年(1047年)初,滕宗諒調任蘇州,三個月後病逝於蘇州任所,享年五十七。葬於蘇州,後其子孫遷葬於青陽縣城南金龜源。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稱“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宋史》評價:“宗諒尚氣,倜儻自任,好施與,及卒,無餘財。”

旭,2022年8約12日,9月5日、10月20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書生意氣作三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非法作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旭: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幹一世界

旭:讀你-穿越千古的詩篇

旭: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旭: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

旭:觀念與神話

旭:觀念與行動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北境有傳言,江湖起風波;書生憑意氣,國滅萬家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日在九天的沙龍
26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日在九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11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Thumbnail
2023/02/11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Thumbnail
2023/02/09
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 — 伯納德·克里克,民主
Thumbnail
2023/02/09
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 — 伯納德·克里克,民主
Thumbnail
2023/02/04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2023/02/04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三十一首 地雷復 【籤詩】 寒窓儒士遇昌時 天日清明奴隸知 朝野和歡魚鳥樂 狀元拜相慶雍熙 【青蚨子注】 寒窓儒士遇昌時。坤為苦寒。震為士。震為往,往遇。坤為水,為時。一陽來復,昌時。 天日清明奴隸知。坤為苦勞,為眾。奴隸。坤為虛。天,日,指上卦,天為上,日在上。上卦清明,虛空無盡。 朝野和歡魚鳥
Thumbnail
第三十一首 地雷復 【籤詩】 寒窓儒士遇昌時 天日清明奴隸知 朝野和歡魚鳥樂 狀元拜相慶雍熙 【青蚨子注】 寒窓儒士遇昌時。坤為苦寒。震為士。震為往,往遇。坤為水,為時。一陽來復,昌時。 天日清明奴隸知。坤為苦勞,為眾。奴隸。坤為虛。天,日,指上卦,天為上,日在上。上卦清明,虛空無盡。 朝野和歡魚鳥
Thumbnail
文帝死後,已經持續了近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釋放著強大的慣性。 因為他將「黃老之術」交棒到了他的皇後,即後來的竇太後。 竇太後不像當年的呂太後那樣強勢,她對於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持續教育獲得的。 老太後在皇室辦起了黃老培訓班,要求所有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並深入實踐黃老理論,並以此為指導思想治國。 從中
Thumbnail
文帝死後,已經持續了近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釋放著強大的慣性。 因為他將「黃老之術」交棒到了他的皇後,即後來的竇太後。 竇太後不像當年的呂太後那樣強勢,她對於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持續教育獲得的。 老太後在皇室辦起了黃老培訓班,要求所有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並深入實踐黃老理論,並以此為指導思想治國。 從中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Thumbnail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Thumbnail
五季失固,獫狁孔熾。 藝祖肈邦,思有徵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 曾孫守之,敢忘厥志。 — — 宋神宗 神宗
Thumbnail
五季失固,獫狁孔熾。 藝祖肈邦,思有徵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 曾孫守之,敢忘厥志。 — — 宋神宗 神宗
Thumbnail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Thumbnail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Thumbnail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Thumbnail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