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內心,溝通不再卡關

面對內心,溝通不再卡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聽到關於許多「溝通不良」的事件和抱怨,不禁感嘅,簡單的「溝通」二字,為何做起來總是那麼難?

用字典查詢兩個字的定義:「溝」為「挖通、疏通」之意、「通」則表示「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的。」溝通的基本定義,便是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的想法可以精準地傳達給對方。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可是我發現,在「溝通不良」的情況下,明明什麼屏障都沒有,卻彷彿隔著銅牆鐵壁一般,連傳達都很困難,莫怪乎誤會越積越深,關係也漸行漸遠。然而,即便這樣的溝通模式造成長期的痛苦和分裂,卻依然「沒有人想要改變」,堅持用一樣的方式相處,繼續「內耗」、繼續「痛苦」,這難道也是人性?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陶晶瑩

在我的觀察中,溝通會卡關通常都是因為「不直接」、「沒重點」和「牽扯情緒」。

有的人講話習慣講一半,常以為自己意思傳達到了,希望別人自動會意並且按照他的想法行事,別人若是沒有領會,便會覺得自己不被看重。

另外一種人喜歡「揣測」和「猜心」。舉例來說,今天他想了解A對某事的想法,但他不會直接找A問,反而不停的問B、C、D覺得A會怎麼想。然後自以為是的對A下了定論,這種人,最常浪費時間在鑽牛角尖上。

還有一種人,喜歡把他人當作傳聲筒,常常把自己的期待和情緒轉嫁給傳話者。面對這樣的情況,傳話的一方常常倍感壓力,這樣的情況最常見於親子關係中。

發現共通點了嗎?以上的溝通方式,通常都逃避著「直接對話」的可能性,可能是怕被拒絕;也可能是早已存在心結;或期待他人介入或選邊站,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無效」的溝通方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往往還讓問題變得更複雜。

Robert Linder on Unsolash

Robert Linder on Unsolash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呢?首先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自己內心出發意味著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並且敞開心胸的如實表達,既不委屈也不強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別人接收到的才會是「想法」而非「情緒」,溝通的渠道才能暢通無阻。

很多人在面對衝突時,在乎的都是對方怎麼想,又怎麼評價自己,這樣很容易落入情緒的陷阱,忘記溝通的目的。經過幾次慘痛經驗,我現在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不悅?真正的想法是?」然後誠懇表達內心的感受,通常事態的發展就會緩解,屢試不爽!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嘗試是沒有用的;只有你認為它沒有用,它才真的沒用。--周慕姿《關係黑洞》

想要的生活氛圍,是需要自己做出改變,才有辦法創造的。沒有人說改變很簡單,但口中說著不想再這樣下去,卻沒有任何行動,那無疑是緣木求魚,一輩子都只能在「將就」中過活,何苦來哉?


📚提及/引用之著作:

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周慕姿/商周出版

avatar-img
謝伊太太的沙龍
64會員
130內容數
美國生活去,任何「第一次」都是印記,都很珍貴。 那些忐忑的、興奮的、不安的、新鮮的、大開眼界的, 還是需要留下那麼一筆紀錄的,是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伊太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最近去看牙醫一事為例,因應變種病毒Omicron,在進入診所前需要先致電櫃檯、測量體溫後才可入內等候。當時執勤的是一位非裔美國人,我坐在等候區,看到了接待方式的明顯對比:白人病患沒打電話也沒測體溫直接入室入坐,卻被熱情的接待;另一位亞裔女士安靜在門口等候卻被粗聲詢問為何沒有按照告示的規定先打電話,
晨起收到友人繪製的卡片,那安住、自在迎向新年的意象,傳遞了無所畏懼的勇氣,彷彿山高海深,仍可在陽光照耀下找到喜樂和平靜。就像畫中一樣舒展,全然開放。 2022年初,我感到徐徐微風拂面而過,希望你、妳、您也是!
先前在課堂上討論到一個議題,大家開始分享各自文化對於錯誤的容忍度。來自亞洲國家的同學,一致認同在成長過程中,一旦犯錯周邊人的反應都是撻伐,導致大家對於犯錯都感到恐懼,也無法接納犯過錯的自己。他的分享讓我想起兒時一些幾乎像是恐怖故事的回憶⋯⋯
來點具體的例子:像是愛上不該愛的人卻死守著浪子會回頭、衣櫃中堆滿不合時的衣服卻捨不得扔掉、或投資失利卻不願認輸而導致損失更慘重⋯⋯簡單來說就是被「不甘心」心態所控制,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使人生因此卡住甚至向下沈淪。
當A.J. Jacobs認為這個「用餐傳統」運作得挺好時,年僅十歲的兒子卻告訴他:「嘿,老爸,你知道你所感謝的人也有住在我們這棟大樓吧!你在這邊說,他們聽不到,如果你是真的關心,應該直接說給他們本人聽。」
原來以為妳是童話故事走出來的仙子, 後來方知妳是浩劫重生的生命鬥士!
以最近去看牙醫一事為例,因應變種病毒Omicron,在進入診所前需要先致電櫃檯、測量體溫後才可入內等候。當時執勤的是一位非裔美國人,我坐在等候區,看到了接待方式的明顯對比:白人病患沒打電話也沒測體溫直接入室入坐,卻被熱情的接待;另一位亞裔女士安靜在門口等候卻被粗聲詢問為何沒有按照告示的規定先打電話,
晨起收到友人繪製的卡片,那安住、自在迎向新年的意象,傳遞了無所畏懼的勇氣,彷彿山高海深,仍可在陽光照耀下找到喜樂和平靜。就像畫中一樣舒展,全然開放。 2022年初,我感到徐徐微風拂面而過,希望你、妳、您也是!
先前在課堂上討論到一個議題,大家開始分享各自文化對於錯誤的容忍度。來自亞洲國家的同學,一致認同在成長過程中,一旦犯錯周邊人的反應都是撻伐,導致大家對於犯錯都感到恐懼,也無法接納犯過錯的自己。他的分享讓我想起兒時一些幾乎像是恐怖故事的回憶⋯⋯
來點具體的例子:像是愛上不該愛的人卻死守著浪子會回頭、衣櫃中堆滿不合時的衣服卻捨不得扔掉、或投資失利卻不願認輸而導致損失更慘重⋯⋯簡單來說就是被「不甘心」心態所控制,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使人生因此卡住甚至向下沈淪。
當A.J. Jacobs認為這個「用餐傳統」運作得挺好時,年僅十歲的兒子卻告訴他:「嘿,老爸,你知道你所感謝的人也有住在我們這棟大樓吧!你在這邊說,他們聽不到,如果你是真的關心,應該直接說給他們本人聽。」
原來以為妳是童話故事走出來的仙子, 後來方知妳是浩劫重生的生命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