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順勢溝通 | 溝通的四個課題

2023/05/1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你覺得跟別人溝通是困難的事嗎?我自己好希望學了一套溝通技巧之後就可以無往不利,快速說服別人。
講到溝通,尤其是上溝通課,我第一直覺會覺得是學習表達的內容,要怎麼樣成功說服對方?有什麼特別的話術技巧?但其實溝通不只是把你想的讓對方了解,你也需要了解對方在意的事情,雙方一起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共識才叫做溝通,如果只是單方面輸出,頂多算是表達或是說服,並不算是溝通,突然發現自己過去以為的溝通,常常只是試圖讓對方聽你的,並沒有留下多少妥協的空間,而且常常在對方不接受的時候,就覺得對方是「難溝通的人」。比如說長官交辦的事你覺得不可行,嘗試說服主管不要做這件事,主管不聽,就覺得他難溝通。

作者介紹

這本書的作者張忘形是一位溝通表達培訓師,除了面對面溝通之外,他還著有另一本有關平面溝通的書,叫做《忘形流簡報思考術》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書。他具有Everything DiSC顧問、NLP執行師、ATD培訓大師等認證,授課時數超過一千五百小時,演講受眾超過一萬人次。
不過在讀他這本《順勢溝通》的時候會發現,他以前也是火爆、難溝通、而且覺得其他人都很難溝通的人。過去的他以為的溝通是:我覺得你做的不對->我說出我的看法->因為我是對的,你應該要照我的看法->如果不照我的看法你就是不好溝通->你的溝通能力很差。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方法不僅達成目標的機率很低,甚至容易讓雙方關係變差,因為他也跟很多人一樣,覺得溝通就是說服,一定要有一方妥協,這種出發點勢必有妥協的一方,但這個人如果沒有覺得被理解,就不會開心。

溝通的本體是情緒

「今天可以給你洗碗嗎?」你覺得這句話聽起來是什麼意思呢?單看文字不一定有感覺,但是配上背後的情緒跟口氣,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有可能是覺得對方都沒做什麼家事,內心不爽用不耐煩的口氣說的;也可能是單純覺得上班累了,用撒嬌的口氣希望對方洗碗。兩種情緒表達出來的意思完全不同,溝通效果也完全不一樣。
所以你發現了嗎?如果沒有情緒,大家都是可以溝通的,只是我們往往很難不參雜情緒,不小心就負面情緒丟給對方,最後溝通失敗。同樣的道理,如果今天是對方先有情緒,而你能夠先感受對方的情緒,再思考對方的動機跟可能性,用對應的方式回應對方,對方也會緩和一點。
我最近一次溝通失敗是在跟我妹妹吃飯的時候,那天剛好經過他公司附近,他還特地提早溜出門跟我吃午餐,吃著吃著,討論提到一個話題,我想趁機會跟他「溝通」一下,所以就小心翼翼地提出了我的想法,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是很理性也不參雜情緒,但是對方因為覺得受到了指責,而且站在他的角度看這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看法,所以他也想跟我「溝通」,換成我覺得受到了指責,說著說著,我們脾氣都上來,最終不歡而散。事後回想,除了溝通的內容之外,情緒才是占了這次對話失敗最大一部分原因。
通常在起爭執時,人的警覺心被挑起,會選擇「戰」或「逃」,「戰」就是攻擊對方、武裝自己,但這時候已經不在意對話內容,只希望贏得戰鬥甚至讓對方受傷,對解決事情完全沒有幫助;而「逃」則是壓抑自己,不面對問題,但是留下更多壓力給對方。
Action:我們沒辦法控制對方的情緒,但是如果可以即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就能降低50%爭執發生機率。實際做法沒別的,就是多練習,記錄自己每次負面情緒起伏的原因、行動跟結果,慢慢的就能在觸發情緒的當下覺察、找出自己的地雷,例如「被指責或輕視的感覺」是自己的地雷,未來快觸碰到地雷區時自己就能有所警覺,也能讓親密的家人知道你在意的點,更有意識的跳脫壓力情緒。

溝通對象是隊友不是對手

以前我們常常認為別人很難溝通,例如:主管交辦的事情難以達成,不符現實,又不聽人說,明明我才是第一線人員卻不聽我的建議,真的不可理喻。
當你抱著這種想法的時候,就是把這場溝通變成你與對方的對錯之爭,把對方當成敵人,希望對方接受你的想法。這種想法冒出來之後,不論溝通結果如何,都會有一方不開心,也就是輸的那一方。而如果對方跟你有權利不對等,例如面對長輩、上司,你往往必須妥協,內心因此忿忿不平,覺得對方根本是欺壓、不是溝通。反過來,如果面對小孩、下屬,你贏了這場溝通後又覺得對方心不甘情不願的,不是真心認同,結果雙方都很不開心。
其實溝通的輸贏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彼此的過程,互相建立關係,確認彼此為什麼要這樣做,不管你們想法是否一致,至少你們的某些地方是一致的,例如:主管跟你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部門的進步,那麼你們應該是站在同一邊而不是對面
前面跟妹妹的爭執也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在意對方的情緒所以彼此忍耐,然後又希望可以跟對方說開,所以講出自己在意的點,卻因為站在彼此的對立面,雙方都覺得自己沒有錯、都是對方的錯,結果吵得更兇。後來回想就發現我們兩個人都有對的、也有錯的地方,重點是這場溝通後本來應該讓我們關係變好才對,結果卻變的更差了。跟妹妹的這次吵架讓我學到以下兩件事:

先動機後共識

一般的溝通演變成吵架,往往是因為我們都有被認同的本能,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好的,而對方如果跟你不一樣,他就是錯的;反過來說,如果他是對的,就代表你是錯的……嗎?(好像繞口令)真的所有事情都這麼是黑白分明嗎?每件事情一定都有對錯嗎?其實很多事情只是我們的信念,讓我們堅持沒有意義的想法。
像我跟我妹那天爭執的其中一個點是口氣問題,我覺得他一開始就臉很臭、很冷淡,忍耐了幾句話之後換我也不耐煩起來,而他覺得他態度沒有不好,是我突然口氣很差,他覺得很莫名其妙。但是「態度」、「口氣」這件事說起來是個主觀感受,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吵來吵去根本不會有共識,但回到我們見面一開始,其實兩個人都是很期待跟對方聊天的,從動機來看完全沒有必要吵架。
所以有時候可能你是對的,他也是對的,只要換個想法,不要再糾結誰贏誰對,你們就都是對的。

不要找戰犯

第二個點是,我們都覺得那次溝通破局是對方的問題,覺得對方脾氣差、難溝通,但是又有誰樂意被指責呢?被指責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更生氣,回到前面說的,變成情緒問題後就偏離溝通的目的了。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發現,溝通不是要找戰犯,而是為了解決問題,以這樣的前提展開對話,通常會有更順利的結果。

設定界線

就算你真的是有道理的想提供對方更好的建議,還得顧慮彼此之間那條看不見的「界線」。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因為很多事情可以靠努力控制,但是人心卻不能被控制,而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課題,過多的干涉,有時候其實是隱藏在不安全感背後的控制。有關人的問題,只要掌控好下面兩個方向,就可以處理大部分的問題了,分別是「不關你的事」以及「不關我的事」。

不關你的事

不關你的事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任性做自己,不管他人的感受,反而是當個成熟的大人,在所有溝通開始之前先為自己負責。
每次的溝通都是建立在你與其他人的某個前提之下,而這個前提,有沒有什麼是你可以先負起責任的地方?例如:你的約會對象找你吃某間餐廳,但是吃完卻發現餐廳普普而且很貴,所以你就抱怨了起來,另一半聽了不開心就算了,可能還因此自責。但是餐廳是她拖著你去的嗎?你不是也做出了要一起去吃飯的決定嗎?當你選擇一起去的那一刻,就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接下來的溝通可以是:你們一起討論下次找餐廳的分工、怎麼防雷、這次的事件如何避免等等,對方也會覺得你很貼心。
另一個為自己負責的方式則是:不要一味的妥協。當遇到一個很喜歡掌控大局的人時,我們會覺得暫時隱忍就沒事了,忍著忍著,忍到某一天自己受不了跟對方大吵一下時,對方反而覺得莫名其妙。也許對對方來說,他根本不知道你在忍耐,因為你從來沒有表達自己。所以如果覺得自己很委屈,該表達的時候就要表達,才是真的為彼此都好。

不關我的事

換位思考的話,不關你的事是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權;不關我的事則是不要插手別人的人生。如果展開溝通的人已經認定一件事只有一種正確答案,那麼溝通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溝通通常是開放的,比起影響別人的決定,不如給予支持性的回饋跟想法。例如:父母常常覺得為了小孩好,小孩應該要讀某某科系,說是建議,其實都希望小孩照你的意思填就對了,因為父母認定自己的建議是最好的,也相信自己是為小孩好,但是透過影響他人人生來表達善意,未來我們能為他的人生負責嗎?終究還是對方自己要面對後果。所以與其給予主觀的建議,不如提供客觀建議,給予支持跟回饋,對方也更能接受你給出的意見
同時,面對擅自給予建議的人,我們也要記得:不要被別人影響。當他人用他的標準定義你,甚至試著改變你的時候,請記得你不一定要跟對方爭執,因為自己的事自己可以處理。而對方如果只是情緒發洩,就更不需要理會了。

該放棄就放棄

如果我們已經嘗試跟別人建立關係,也努力過了,但對方實在是很難溝通,這時候放棄也是一個選擇。
像前面提到,我們可能遇到很強勢的人,自己也嘗試跟對方表達意見,但是對方只希望你妥協,自己卻不願意調整,那麼這時候就要好好思考:這段關係是不是值得你繼續花費心力維持的關係。因為學習溝通,並不代表我們就要無止盡順從對方。
就像友情一樣,有些朋友彼此支持,互相體諒;有些朋友明明沒那麼熟卻總是要你幫忙,消耗你的能量,這種朋友是你想深交的對象嗎?我們的時間跟心力應該留給自己最重視的人,對於生命中的過客,保持基本溝通禮儀,但如果為了照顧對方而不斷燃燒自己,使用討好的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是無法延續的。因為溝通不只是雙向,甚至是充滿變數,也不是非黑即白,如果這個人不是你要建立關係的對象,那就勇敢斷線吧。
在溝通之前,最重要的是確定對方是你想要維繫關係的對象。

結語

回到一開始的開頭,我以為溝通是學習說話的話術、技巧,但是整本書看完才發現,其實技巧是其次,背後的心理因素、行為模式等才是大學問,以前以為溝通=說服,目的是為了傳達我的想法,這種思維傳達出一種單向輸出,如果對方沒有照自己的意思,就覺得自己被否定,不過作者說:溝通是為了找到共識,共識代表是你跟對方中間的某個你們雙方都能接受的點,這個點可能偏向你多一點或是偏向他多一點,重點是沒有誰對誰錯。
這本書雖然不是傳授某些「溝通必勝話術」,但是傳達了「溝通必勝心理」,用對方法,溝通的兩個人都是贏家。但是我想這應該非常不容易,就像前面一直舉例我跟妹妹的吵架,但我們至今還沒和好,雖然我很想跟他道歉,但總覺得很彆扭,很不習慣,因為一直以來都很不習慣透漏這種情緒,也害怕對方如果不接受,會很難為情。所以書上也說,學習溝通技巧之後更要搭配練習,否則看完幾本書都沒有用。好啦,下次趁著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我會好好跟他道歉的,而且道歉就是道歉,並不是為了讓對方接受我的道歉,所以如果他還是不接受,那就再聽聽他為什麼不接受囉。
希望大家今後也能改變溝通習慣,在溝通之前先從建立關係、確認彼此的立場開始,先拉近距離再一起找解決方法,這樣對方也能更理解你的出發點,雙方都願意思考更多可能性,溝通就會順暢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