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八、「是名」

以下的一段金剛經三句,可以作為三句的標準格式來說明:

28.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七)

「國土莊嚴國土莊嚴者,善實!非莊嚴,彼如來說,彼故說名國土莊嚴者。」

kṣetra-vyūhāḥ kṣetra-vyūhā iti subhūte 'vyūhās te tathāgatena bhāṣitāḥ | tenocyante kṣetra-vyūhā iti

其中,

kṣetra-vyūhā:國土莊嚴。

iti:者,所稱的,所指的。

'vyūhās:avyūhās,非莊嚴。

te:彼,那個。

tathāgatena:如來。

bhāṣitāḥ:bhāṣita,說,講述,教導。

tenocyante:tena + ucyante

tena:彼故,因為那個的緣故,以是之故,由此,依此。

ucyante:說,稱,提到,陳述。

笈多翻譯的三句:

「國土莊嚴國土莊嚴者,」這是第一句。

「善實!非莊嚴,彼如來說,」這是第二句。

「彼故說名國土莊嚴者。」這是第三句。

翻譯成白話是:「國土莊嚴國土莊嚴這個東西,」「須菩提!如來教導說,它就是『非莊嚴』,」「基於前述那個『非莊嚴』的緣故,稱之為國土莊嚴。」

對照鳩摩羅什的翻譯: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第一句。

「 即非莊嚴,」第二句。

「 是名莊嚴。」第三句。

翻譯成白話是:「如來說莊嚴佛土這個東西,」「就是『非莊嚴』,」「以是之故,名為莊嚴佛土。」

比較之下,我們可以發現,笈多的中文翻譯和金剛經的梵文是一對一對應,但鳩摩羅什的翻譯和原文之間則有一些出入:

首先,梵文金剛經在第一句之後,緊接著「非莊嚴」,所以,「即」或「則」的爭辯,就梵文原文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在梵文的金剛經裡面並沒有「即」或「則」這樣的用詞。

比對梵文之後,我們知道,鳩摩羅什的「即」,是為了讓文句讀起來通順才加上去的,而不是就梵文的某個字所為的翻譯;後來的人在抄寫的時候,可能覺得「即」或「則」沒有太大的差別,便不加深究地把「即」寫成「則」;時至今日,又有人依據古版的考證,主張「則非」才是正確的,把「則非」當作好像是邏輯推導的「那麼」來看待。有一個打趣的說法,是說一篇文章在經過好幾次不同語言的翻譯之後,再倒過頭翻譯回來時,已經面目全非了,變成另外一篇完全不一樣的文章。

其次,鳩摩羅什的翻譯,將「如來說」置於最前。事實上,「如來說」出現的位置,應該在三句中的第二句才對。

前二句梵文原文的意思是:「國土莊嚴」這個東西,從如來所證悟的佛性來看,乃「非莊嚴」,所以如來糾正眾生錯誤的看法,教導眾生,說它其實並不如你所看到的那樣,而是「非莊嚴」。

但是如果把「如來說」放在最前面,就變成「如來說:『A 則不是A』」,這樣的邏輯推導似的理解。

重點在第三句。一般的說法是依據「因緣所生的萬事萬物,沒有一個具有最終的實體」的理論,認為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無常的、空的,只是被安置一個假立的名字上去而已,這也就是前述,用「假名」來詮釋「是名」的理解,把「緣生無自性」和「空」,作為互為表裡、可以互相置換的兩個用詞,既然一切萬法都是須臾暫滅、沒有恆定實體的假立現象,那麼目前所看到的,也不過是如假名般的存在罷了。以上,純粹是就現象層面所為的論述,一種看待事物的態度或觀點罷了。

「彼故説名」tenocyante 是由兩個字 tena + ucyante 所組成的;tena 是「彼故」,ucyante 是「說名」。

「彼」te 的白話意義是「那個東西」,指的是第二句的「非莊嚴」。

如前段所述,一切萬法本無病,病在當人用虛妄的意識心來領解;意識心也本無病,病在虛妄的根源 (無始無明) 未破。一旦虛妄的根源被打破,則意識心轉為真實;以真實的意識心觀一切萬法,山是山、水是水,諸法皆在佛性上存在而安立。當人打破無始無明證悟佛性,也就是證到一切現象的本體「非A」時,基於佛性的知見,照了回復到原本無病的意識心,用真實的意識心來看待一切現象,和凡夫的所見並無差別,所以稱之為「A」。

為什麼基於真實的意識心,和凡夫的所見並無差別?因為差別只在於有沒有「無始無明」一事,其他都一樣;有,就是迷妄,沒有,就是覺悟。意識心,也就是我們的思想、感情、靈魂,證悟的人並不是無意識、沒有靈魂,而是有意識、有靈魂,但只是無始無明已經沒有了。

讓我們用另外的一段三句來說明:

03.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

「所有,善實!相具足所有妄,所有不相具足所有不妄名,此相不相,如來見應。」

yāvat subhūte lakṣaṇa-saṃpat tāvan mṛṣā | yāvad alakṣaṇa-saṃpat tāvan na mṛṣeti | hi lakṣaṇa-alakṣaṇatas tathāgato draṣṭavyaḥ

所有的現象 (相),是因為用虛妄的意識心來領解感受,所以才是虛妄的;若見到佛性 (不相),用真實的意識心來領解感受,那麼所有的現象都是真實的 (不妄);如來看到的,就是基於這個佛性照了的意識心,所見到的一切現象。

當許多人還在爭辯佛性到底是有還是沒有的時候,已經有人證悟佛性,而且把證悟佛性的道理告我們了。

以下舉琅琊慧覺禪師和大慧宗杲禪師的例子:

上堂云:「彼我無差,色心不二。」遂拈拄杖云:「你若喚作柱杖子,有眼如盲;若不喚作拄杖子,還同避溺而投火。你若脫體會去,但知喚作拄杖子。」卓拄杖一下,便下座。

白話的意思是:

上堂說:「我身外的物和我並無差別,物質和佛心不是二個東西。」於是拈起拄杖說:「你如果叫它柱杖子,就像是有眼睛卻如盲人一樣;如果不叫它拄杖子,又像是為了逃避溺水而跳進火坑一樣。你如果跳脫了無始無明的窠窟,體會證悟到佛性,從無病的意識心來看柱杖子,也只知道叫它為拄杖子。」把拄杖卓地一下,便下座。

上堂舉:「釋尊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遂拈拄杖云:「山僧喚者箇作拄杖子,阿那箇是相?」良久云:「向下文長,付在來日。」以拄杖卓一下,便下座。

白話的意思是:

上堂,提出金剛經的一段經文:「釋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於是拈起拄杖說:「山僧把這個叫做拄杖子,那麼,哪個是相?」過了很久說:「以下的文章很長,就交付到來日再說。」把拄杖卓地一下,便下座。

— 瑯琊廣照禪師慧覺,古尊宿語錄卷第四十七

拈拄杖,示眾云:「迷底人,喚這箇作拄杖子;悟底人,亦喚這箇作拄杖子。雖迷悟之有殊,蓋所見而無異。見既無異,則迷者從教迷,悟者從教悟,總不干這箇事。」又舉起云:「即今舉起在諸人眼睛上。是迷耶?是悟耶?是見耶?是不見耶?是異耶?是不異耶?」喝一喝,卓一下云:「又是從頭起。」

白話的意思是:

拈起拄杖,顯示給大眾看,說:「迷的人,把這個叫做拄杖子;悟的人,也叫這個為拄杖子。雖然他們有迷和悟的差別,但他們所見到的卻沒有差異。所見到的既然無異,那麼,迷的人就繼續迷他的,悟的人就繼續悟他的,總不干這個柱杖子的事。」又舉起柱杖說:「就在現在,我把拄杖子舉起在諸人的眼睛上頭,問你們:是迷?是悟?是見?是不見?是異?是無異?」喝一喝,以柱杖卓地一下說:「又是從頭來過。」

又云:「千說萬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蓋覆說,盡是盌躂坵。」拈起拄杖云:「爭如直下識取這箇,不被生死之所轉,不被寒暑之所遷。或有箇衲僧出來道:也只是箇拄杖子,用識作什麼?今時有一種杜撰禪和,多作這般見解。」擲拄杖,下座。

白話的意思是:

又說:「千說萬說,讚譽說毀謗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蓋覆說,全都是製碗的模子椀脫出來的土柸子。」於是拈起拄杖說:「還不如直下體悟識取這個,識取了,就能不被生死所轉動,不被寒暑所遷改。又或有個衲僧出來說:也不過只是個拄杖子,還要體悟識取個什麼?在這個時代有一種只會杜撰瞎說的禪僧和尚,多半作這般見解。」把拄杖擲在地上,下座。

— 大慧杲禪師,續刊古尊宿語要第五集

這幾段很重要,而且非常生動,是基於體會而說出來的。

從釋迦牟尼到歷代祖師,講的都一樣,那為什麼如瞎子摸象般依文解義的人有那麼多不同的見解呢?差別在於有沒有證悟。證悟的人就算不看經說的也一樣,沒證悟的人千說萬說,讚譽說毀謗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蓋覆說,說的全都是製碗的模子椀脫出來的土柸子。

把柱杖丟在地上,象徵天上地下所有的事物也都和柱杖一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這個世界,也是由我們因緣塵合的身體,體內組織器官的物理化學反應,去感知認識的,一切唯識所造。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從《金剛經》看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則(古文經典課 2022/05/18 知識點)。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
Thumbnail
從《金剛經》看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則(古文經典課 2022/05/18 知識點)。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
Thumbnail
我說過,《金剛經》是一部暗藏多層次實相的的經文。 意思是說,你的無明愈少,心愈清淨,能從經文感悟到的實相層次就愈高。 如同你如果一直用「唯物」的觀點來找「因果業力」,你就只能看到「物質(物理)層次」的實相一樣,那些高於「物質層次」的存在,你就如盲人一樣,因為看不見,就無法相信他們的存在。 《金剛經》
Thumbnail
我說過,《金剛經》是一部暗藏多層次實相的的經文。 意思是說,你的無明愈少,心愈清淨,能從經文感悟到的實相層次就愈高。 如同你如果一直用「唯物」的觀點來找「因果業力」,你就只能看到「物質(物理)層次」的實相一樣,那些高於「物質層次」的存在,你就如盲人一樣,因為看不見,就無法相信他們的存在。 《金剛經》
Thumbnail
復次,世尊命者善實邊如是言: 「彼何意念?善實!有如來、應、正遍知、無上正遍知證覺?有復法如來說?」
Thumbnail
復次,世尊命者善實邊如是言: 「彼何意念?善實!有如來、應、正遍知、無上正遍知證覺?有復法如來說?」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