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爬山看一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也愛爬山嗎?

這幾年許多人走向山林活動,登山相關文,有一個面向比較少被提及:「從爬山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那天幾個心理相關工作的朋友,都愛爬山,也都有自背裝備爬山幾年的經驗,大家突發奇想,整理出了一些提供參考:(這篇文章原本下標為「從爬山看真愛」,因為覺得內政部、林務局等相關單位好像可以考慮合辦什麼聯誼活動?)

(以下純屬少數人的綜合經驗和觀察,不代表所有值,請讀者自行針酌參考。)

【1.事前規劃:】

規劃行程時,是想「衝衝衝」?「單攻」?「悠閒派」?「商業團?」「自組團」?

不管哪一種,重點是,能夠一起討論,從彼此的身心狀況、喜歡的爬山模式,有沒有練體能、食物怎麼準備、隨季節爬山需要的裝備有沒有準備(像冬季三寶)、接駁如何安排等,各種事項,都可以是一起討論、互動又能更了解彼此的話題啊!!

還有一個重點: 彼此互相鼓勵、與你一同朝向能夠「獨立」、「自主」,比如: 會不會使用離線地圖呢?在山裡,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何報當下座標給搜救人員,是一項關於登山安全的技能。

【2. 爬山時候:】

在山裡時,這個人是否尊重大自然呢?比如:「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包含衛生紙)」等留意或實踐無痕山林守則呢?從生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顯現對大自然的尊重,通常也會在人際互動上有尊重。

在行走時,這個人是自顧自走很快?還是偶爾停下來,欣賞一下景色、問候一下你的情況?

在你爬到快往生,比如:背著十公斤包包,走了20幾公里上、下坡等山路,腳已經脹痛、腿不聽使喚,卻還要一公里(這個時候連一公尺都嫌遠啊!)才到目的地,要靠意志力撐下去的時候,這個人是如何跟你互動呢?

a.鼓勵型: 「快到了」、「在轉角了」,雖然這是爬山的人常互相欺騙的話術,在這種身體使用到達極致的情況下,可能很暖心的話,通常此時也可以看到心理抗壓或韌性等特質如何。而像「你可以的」、「我們一起」,然後一路陪伴的(不管是默默或講笑話、練肖話等,依每個人喜歡的不同),也都是鼓勵型。

b.臉臭或抱怨: 這....你再想想。

c.激將或責怪型: 「你太弱了啦」、「你背太多了啦」、「你看我都輕輕鬆鬆」、「你都沒有練體力厚」、「我跟你說啦,你就是要如何如何....」等,在人需要支持時,這樣回應可能讓人產生自我懷疑,覺得是不是自己哪邊不好,這....你也再想想。

【3.在山屋時:】

有沒有記得放低音量?

不用頭燈亂照人等,記得還有其他山友的互相尊重行為。

【4. 臨時有變化時:】

如果因天氣不佳、身體情況不佳、還沒走到預定點就該回頭,免得摸黑下山等情況,需要撤退、無法如計劃進行等臨時更動情況出現時,這個人面對變化的反應是什麼呢?

聳聳肩、覺得沒關係:「反正山一直都在,安全最重要」?

還是「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我好不容易都....?不然很可惜」?

還是板著臉生悶氣?

還是責怪誰、責怪什麼等?

一個人面對「變化」的心態,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特質,都是可以考量的點。

先寫到這,有想到其他再跟大家繼續分享。如果你也是愛爬山的人,山教我們好多事,包含如何辨別真愛,喔,不是,是如何認識一個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登傑-avatar-img
2022/03/08
判別真愛,有身邊的朋友是這樣的例子 XD 這正是磨練愛情智慧的好機會
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3/25
是不是!! :)
avatar-img
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的沙龍
11會員
42內容數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爬山於是有了不同的風景。有時為著自己爬,但有時也練習領著別人爬。
Thumbnail
爬山於是有了不同的風景。有時為著自己爬,但有時也練習領著別人爬。
Thumbnail
「一般人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吃而不嚐,吸而不覺,摸而不處,動而不醒,說而不思。」-達文西
Thumbnail
「一般人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吃而不嚐,吸而不覺,摸而不處,動而不醒,說而不思。」-達文西
Thumbnail
是不是山神在登山口設了某種結界,對那些一邊爬一邊說著「我要封山了!」的山友們施展了消除感官記憶的法術,一旦離開登山口回到平地就立刻忘卻這趟修行的苦,改口說著「欸,下一座要爬哪裡?」
Thumbnail
是不是山神在登山口設了某種結界,對那些一邊爬一邊說著「我要封山了!」的山友們施展了消除感官記憶的法術,一旦離開登山口回到平地就立刻忘卻這趟修行的苦,改口說著「欸,下一座要爬哪裡?」
Thumbnail
忘了是在哪裡聽說的,但我一直記得這句話。 「如果孩子犯錯以後,你還是願意原諒且同樣愛他,那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犯錯的時候,用一樣的心面對自己?」 對啊,但是我為什麼沒做到? 可是我沒理解的是,不屬於我的,勉強不來。 #我以為大家喜歡的就是我喜歡的 #經營柴米油鹽以外的生活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Thumbnail
忘了是在哪裡聽說的,但我一直記得這句話。 「如果孩子犯錯以後,你還是願意原諒且同樣愛他,那為什麼不能在自己犯錯的時候,用一樣的心面對自己?」 對啊,但是我為什麼沒做到? 可是我沒理解的是,不屬於我的,勉強不來。 #我以為大家喜歡的就是我喜歡的 #經營柴米油鹽以外的生活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Thumbnail
你也愛爬山嗎? 這幾年許多人走向山林活動,登山相關文,有一個面向比較少被提及:「從爬山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我原本下標為「從爬山看真愛」,我真心覺得內政部、林務局等相關單位可以考慮合辦什麼聯誼活動啦)) (以下純屬綜合少數人的經驗和觀察,不代表所有值,請讀者自行針酌參考。) 1.事前規劃:
Thumbnail
你也愛爬山嗎? 這幾年許多人走向山林活動,登山相關文,有一個面向比較少被提及:「從爬山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我原本下標為「從爬山看真愛」,我真心覺得內政部、林務局等相關單位可以考慮合辦什麼聯誼活動啦)) (以下純屬綜合少數人的經驗和觀察,不代表所有值,請讀者自行針酌參考。) 1.事前規劃:
Thumbnail
想爬上高處,想走到高點,感受高山圍繞,我想找到一個新的眼光,重新開始
Thumbnail
想爬上高處,想走到高點,感受高山圍繞,我想找到一個新的眼光,重新開始
Thumbnail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小時候登山健行等日曬或有被蚊蟲叮咬可能性的戶外活動,向來不是我度過寶貴假期的首選...
Thumbnail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小時候登山健行等日曬或有被蚊蟲叮咬可能性的戶外活動,向來不是我度過寶貴假期的首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