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結合心理諮商,學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引用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的角色人物——蛤蟆先生,他走入諮商室,透過與心理師蒼鷺的一次次對話,從童年記憶開始,逐步釐清自己的情緒、行為,走出諮商室後,不敢說完全「治癒」,畢竟學習理解自己與他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接受心理諮商,自己的意願最重要

故事起始,蛤蟆的朋友們發現他不對勁,熱心分享諮商資源給他,期待他能「好起來」。蛤蟆抱持著朋友希望自己去而去,卻迎來心理師蒼鷺的當頭棒喝:「我的當事人應該是你朋友,不是你。

看見友人狀態不好,總是想推著他去心理諮商,或是耳提面命:「你需要的是專業諮商。」也許這帶給朋友某種心理壓力,說不定也造成某種情緒勒索。可能有更恰當的提醒方式,或是在最後加上:「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且尊重你的決定。」自己的意願、動機最重要,旁邊的人只是喊燒而已。

現在的情緒行為,根源童年經驗

我們的情緒行為偶爾會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此部分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快樂又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幾個情緒構成自然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嬰孩為了因應照顧者,便開始適應照顧者的情緒。換言之,我們有什麼樣的父母,便會型塑我們的人格特質。

書裡特別談到「憤怒」。作為基本情緒之一,如面對權力地位都高於自己的父母,既不能直接展露,便會慢慢釋放,呈現鬧彆扭、嘔氣等等程度不一的負面情緒。

回頭檢視自己,似乎也跟蛤蟆一樣,懷疑自己不曾「生氣」。不曾生氣是不可能的,只是如何表達而已。我不會有大動作、聲量的暴怒行為,甚至有一段時期,常常是「氣哭」。真的是有一種,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憤怒情緒的感覺,我無法罵人、摔東西,最接近負面情緒且又做得到的、或許也是能讓對方感受到事情的嚴重程度,就是哭了吧。

我非常害怕憤怒的人、狀態。我常說自己無法做服務業,因為每天要面對海量的陌生人,而他們「似乎很容易生氣、不受控」。後來發現,其實我爸也帶給我這種感覺。小時候我不知為何鬧著不想去洗澡,結果被我爸抓進去浴室用棍子打一頓(我姐還在浴室洗澡,每次提到這件事,她都強調:「那時我正在裡面洗澡欸!」),或是有他和我媽吵架之後,生氣用力甩房門、摔破碗的景象。之所以害怕,可能有很大部分是我不知道那個當下該怎麼辦。

也是這樣,我漸漸活成了看人臉色行事、易於順從的好好小姐(即便有時自己也很討厭這樣,卻不自覺依舊如此)。要是自己做好、不惹怒別人,是不是就能避免嚴重衝突呢?問題就是,即便自己做好,身處同一個屋簷下的其他人也會有衝突,我仍不免置身其中。

前幾年,某天爸媽吵架,我大概以為自己長大了、足夠有立場了,當下居然上前勸架,事後證明沒什麼用。他們還是怒氣沖沖,冷戰許久。只記得事後我好像對他們(也許只「敢」對我媽)說,你們可不可以有不愉快就好好說,不要以為這次可以「忍」,到底能忍幾次?難道總是得等到忍無可忍,才一次大爆發嗎?(他們的吵架台詞就出現:「我忍你很久!」)

成人狀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除了以上提到的兒童狀態,還有父母狀態(源自父母的性格、情緒狀態,成為自己既定的、牢不可破的觀念和價值觀,會以此指責批評他人),以及成人狀態,三種狀態構成自身人格結構。

成人狀態是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處理當下發生的狀況,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驅使,或是童年的感覺淹沒,而是依據事實決定該怎麼做。相較兒童、父母狀態是重複許多遍的、幾乎不需要思考的行為,成人狀態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就我爸媽吵架事件來說,我理解這是他們既有的模式(忍到最後爆發然後冷戰),除非他們有意識想改變,否則旁人三言兩語難以撼動;理解我爸以長期狀態來說,對我絕對是關愛有加,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他。發現自己的性格其來有自,就如書裡心理師蒼鷺所說,責怪別人是兒童狀態下所做的,除了怪罪,為自己的行為、情緒負起責任則是成熟的做法,雖然困難,但有一大優點:

表示你可以開始做點什麼。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明白你可以自我掌權,也就會明白自己有力量改變你的處境,更重要的是,你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我也想像蛤蟆體會到的,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循環。比如說,面對他人的憤怒,是不是應該先釐清他生氣的原因,如果不是因為我,照理來說我不該那麼畏懼。即便是我做錯了,可以先真誠道歉、安撫對方情緒、提出解決方法,盡量保持冷靜面對。若雙方情緒高張,很難進一步處理後續。

我、別人,是好的嗎?

攸關一生的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分為四個象限:

  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好」,代表任何一種美好的特質;「不好」,代表任何一種不美好的特質。

我們選定一種心理地位後,建構的世界就是在印證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會控制事件以確保預言實現。做出相應的行為,稱為心理遊戲。

看到這四個象限時,我第一個反應就覺得是3. 我不好,你好。書後面也多加解釋:這種人對自己評價較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會玩把自己變成受害者的心理遊戲。玩了這種遊戲,會容易沮喪、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

蛤蟆最後形容自己可能在「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蒼鷺說,這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不只是選擇,同時是承諾,因為這個心理地位是動態的,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需要透過行動與態度不斷對自己與別人表現,是一種「信念」。

對自己的提點

對於沒有實際心理諮商的我來說,讀相關領域的書籍後,覺得這些都是珍貴的提點。過於純粹理論的專書勢必難以下嚥,刻意通俗化的作品確實親切許多,隨著進入故事的情境,幫助自己體認一些事情,想著,啊,原來我可能是這樣、那樣。

再以非單純雞湯語錄式、且較完整的論述,提點讀者可以如何思考、行動。例如上述的心理地位,雖說我早已發現自己有這種,對別人的事都很樂觀,對自己則悲觀的思考模式,卻沒想過,原來還有「我好,你也好」的選項,可作為日後一個努力的方向。

一輩子得和自己相處纏鬥,必須一直持續學習才是啊。

raw-image

詳細書訊及購買可見:博客來讀冊koboReadmoo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指指的沙龍
37會員
147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指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2
2024 年閱讀回顧:13本書的閱讀心得與個人反思。文章分享了閱讀清單,包括《化學課》、《從苦瓜熬成哈密瓜》、《親密恐懼》等,並分享閱讀後的感想與省思,也提及閱讀如何提升個人素養與幫助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02
2024 年閱讀回顧:13本書的閱讀心得與個人反思。文章分享了閱讀清單,包括《化學課》、《從苦瓜熬成哈密瓜》、《親密恐懼》等,並分享閱讀後的感想與省思,也提及閱讀如何提升個人素養與幫助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4/02/25
小說《化學課》帶領讀者回到1950、60年代的女性處境,女主角的故事充滿了直接、犀利和勇敢,劇情趣味又不禁使人淚流。黃麗群的講座更進一步向讀者分享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2/25
小說《化學課》帶領讀者回到1950、60年代的女性處境,女主角的故事充滿了直接、犀利和勇敢,劇情趣味又不禁使人淚流。黃麗群的講座更進一步向讀者分享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3/06/17
推薦人是誰,看來對我真的有用。陳思宏和蔡柏璋都推,貼文底下好多人附和,還有封面上落落長的名單。這本《渺小一生》中文版是2017年出版的,當時一點兒也不知,應是心智未開,根據記錄該年只看了三本書。 充滿痛苦、溫暖,一看就無法放下的小說!如果我是《紐約時報》之類的就好了。
Thumbnail
2023/06/17
推薦人是誰,看來對我真的有用。陳思宏和蔡柏璋都推,貼文底下好多人附和,還有封面上落落長的名單。這本《渺小一生》中文版是2017年出版的,當時一點兒也不知,應是心智未開,根據記錄該年只看了三本書。 充滿痛苦、溫暖,一看就無法放下的小說!如果我是《紐約時報》之類的就好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本老少咸宜、令人愉悅的作品,角色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作者將心理治療過程運用在動物主角們身上: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蒼鷺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協助蛤蟆先生面對內在小
Thumbnail
這本老少咸宜、令人愉悅的作品,角色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作者將心理治療過程運用在動物主角們身上: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蒼鷺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協助蛤蟆先生面對內在小
Thumbnail
給自己一趟心靈療癒的閱讀旅程! 分享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多了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
Thumbnail
給自己一趟心靈療癒的閱讀旅程! 分享近期重複看了好幾遍的書,由羅伯·狄保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和印象中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很不一樣,作者取材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將心理治療的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上,讓我們就好像在閱讀童話故事般,少了艱澀的心理學,多了可愛的親切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
Thumbnail
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諮商師10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見證療癒與改變的發生。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灌協助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鷹幫忙。 蒼鷹運用溝通分析引導蛤蟆先生探索自己憂鬱的情緒究竟何而來,並反思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
Thumbnail
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諮商師10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見證療癒與改變的發生。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灌協助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鷹幫忙。 蒼鷹運用溝通分析引導蛤蟆先生探索自己憂鬱的情緒究竟何而來,並反思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
Thumbnail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發現他「好憤怒」, 身邊的人好常批評他,當時都沒有反駁,但他真心覺得一切都「不公平!」 「每個人都對我那麼壞,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外在的世界卡住了一切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與狀況?“ 但這時蒼鷺卻邀請蛤蟆,開始探索童年
Thumbnail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發現他「好憤怒」, 身邊的人好常批評他,當時都沒有反駁,但他真心覺得一切都「不公平!」 「每個人都對我那麼壞,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外在的世界卡住了一切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與狀況?“ 但這時蒼鷺卻邀請蛤蟆,開始探索童年
Thumbnail
我和蛤蟆先生相遇,源於一場名為焦慮的意外。 抱著短暫遠離現實生活的心態,卻意外收穫內心的平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講述蛤蟆先生在憂鬱、失去活力後,與蒼鷺心理師的10次面談,隨著故事的發展,讀者也如同接受10次心理治療,從中得到平靜與安慰。
Thumbnail
我和蛤蟆先生相遇,源於一場名為焦慮的意外。 抱著短暫遠離現實生活的心態,卻意外收穫內心的平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講述蛤蟆先生在憂鬱、失去活力後,與蒼鷺心理師的10次面談,隨著故事的發展,讀者也如同接受10次心理治療,從中得到平靜與安慰。
Thumbnail
故事梗概 一向活潑話多,甚至有些自負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沈鬱萎靡,他在好友的建議下到接受蒼鷺先生的心理諮商。在十次會面中,蛤蟆先生逐漸發現童年和現在的緊密關係,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並釐清那些總是在心頭如雲霧一樣迷糊不清的念頭。 這個故事用童話的風格講了一個人從憂鬱症到重新認識自己、逐漸好轉的過程。故事
Thumbnail
故事梗概 一向活潑話多,甚至有些自負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沈鬱萎靡,他在好友的建議下到接受蒼鷺先生的心理諮商。在十次會面中,蛤蟆先生逐漸發現童年和現在的緊密關係,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並釐清那些總是在心頭如雲霧一樣迷糊不清的念頭。 這個故事用童話的風格講了一個人從憂鬱症到重新認識自己、逐漸好轉的過程。故事
Thumbnail
「先定位自己在哪裡,才能知道如何到達目的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憂鬱的蛤蟆先生每週去找蒼鷺心理師的對話過程,幫助讀者自我察覺情緒變化並嘗試引導讀者發現平常情緒模式是如何運作。總共有16小節,不像一般的心理書籍例如情緒勒索等書籍般沈重,搭配擬人化角色與可愛插圖,讓人更想看蛤蟆先生接下來的故
Thumbnail
「先定位自己在哪裡,才能知道如何到達目的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憂鬱的蛤蟆先生每週去找蒼鷺心理師的對話過程,幫助讀者自我察覺情緒變化並嘗試引導讀者發現平常情緒模式是如何運作。總共有16小節,不像一般的心理書籍例如情緒勒索等書籍般沈重,搭配擬人化角色與可愛插圖,讓人更想看蛤蟆先生接下來的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