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結合心理諮商,學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引用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的角色人物——蛤蟆先生,他走入諮商室,透過與心理師蒼鷺的一次次對話,從童年記憶開始,逐步釐清自己的情緒、行為,走出諮商室後,不敢說完全「治癒」,畢竟學習理解自己與他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接受心理諮商,自己的意願最重要

故事起始,蛤蟆的朋友們發現他不對勁,熱心分享諮商資源給他,期待他能「好起來」。蛤蟆抱持著朋友希望自己去而去,卻迎來心理師蒼鷺的當頭棒喝:「我的當事人應該是你朋友,不是你。
看見友人狀態不好,總是想推著他去心理諮商,或是耳提面命:「你需要的是專業諮商。」也許這帶給朋友某種心理壓力,說不定也造成某種情緒勒索。可能有更恰當的提醒方式,或是在最後加上:「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且尊重你的決定。」自己的意願、動機最重要,旁邊的人只是喊燒而已。

現在的情緒行為,根源童年經驗

我們的情緒行為偶爾會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此部分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快樂又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幾個情緒構成自然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嬰孩為了因應照顧者,便開始適應照顧者的情緒。換言之,我們有什麼樣的父母,便會型塑我們的人格特質。
書裡特別談到「憤怒」。作為基本情緒之一,如面對權力地位都高於自己的父母,既不能直接展露,便會慢慢釋放,呈現鬧彆扭、嘔氣等等程度不一的負面情緒。
回頭檢視自己,似乎也跟蛤蟆一樣,懷疑自己不曾「生氣」。不曾生氣是不可能的,只是如何表達而已。我不會有大動作、聲量的暴怒行為,甚至有一段時期,常常是「氣哭」。真的是有一種,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憤怒情緒的感覺,我無法罵人、摔東西,最接近負面情緒且又做得到的、或許也是能讓對方感受到事情的嚴重程度,就是哭了吧。
我非常害怕憤怒的人、狀態。我常說自己無法做服務業,因為每天要面對海量的陌生人,而他們「似乎很容易生氣、不受控」。後來發現,其實我爸也帶給我這種感覺。小時候我不知為何鬧著不想去洗澡,結果被我爸抓進去浴室用棍子打一頓(我姐還在浴室洗澡,每次提到這件事,她都強調:「那時我正在裡面洗澡欸!」),或是有他和我媽吵架之後,生氣用力甩房門、摔破碗的景象。之所以害怕,可能有很大部分是我不知道那個當下該怎麼辦。
也是這樣,我漸漸活成了看人臉色行事、易於順從的好好小姐(即便有時自己也很討厭這樣,卻不自覺依舊如此)。要是自己做好、不惹怒別人,是不是就能避免嚴重衝突呢?問題就是,即便自己做好,身處同一個屋簷下的其他人也會有衝突,我仍不免置身其中。
前幾年,某天爸媽吵架,我大概以為自己長大了、足夠有立場了,當下居然上前勸架,事後證明沒什麼用。他們還是怒氣沖沖,冷戰許久。只記得事後我好像對他們(也許只「敢」對我媽)說,你們可不可以有不愉快就好好說,不要以為這次可以「忍」,到底能忍幾次?難道總是得等到忍無可忍,才一次大爆發嗎?(他們的吵架台詞就出現:「我忍你很久!」)

成人狀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除了以上提到的兒童狀態,還有父母狀態(源自父母的性格、情緒狀態,成為自己既定的、牢不可破的觀念和價值觀,會以此指責批評他人),以及成人狀態,三種狀態構成自身人格結構。
成人狀態是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處理當下發生的狀況,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驅使,或是童年的感覺淹沒,而是依據事實決定該怎麼做。相較兒童、父母狀態是重複許多遍的、幾乎不需要思考的行為,成人狀態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就我爸媽吵架事件來說,我理解這是他們既有的模式(忍到最後爆發然後冷戰),除非他們有意識想改變,否則旁人三言兩語難以撼動;理解我爸以長期狀態來說,對我絕對是關愛有加,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他。發現自己的性格其來有自,就如書裡心理師蒼鷺所說,責怪別人是兒童狀態下所做的,除了怪罪,為自己的行為、情緒負起責任則是成熟的做法,雖然困難,但有一大優點:
表示你可以開始做點什麼。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明白你可以自我掌權,也就會明白自己有力量改變你的處境,更重要的是,你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我也想像蛤蟆體會到的,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循環。比如說,面對他人的憤怒,是不是應該先釐清他生氣的原因,如果不是因為我,照理來說我不該那麼畏懼。即便是我做錯了,可以先真誠道歉、安撫對方情緒、提出解決方法,盡量保持冷靜面對。若雙方情緒高張,很難進一步處理後續。

我、別人,是好的嗎?

攸關一生的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分為四個象限:
  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好」,代表任何一種美好的特質;「不好」,代表任何一種不美好的特質。
我們選定一種心理地位後,建構的世界就是在印證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會控制事件以確保預言實現。做出相應的行為,稱為心理遊戲。
看到這四個象限時,我第一個反應就覺得是3. 我不好,你好。書後面也多加解釋:這種人對自己評價較低,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會玩把自己變成受害者的心理遊戲。玩了這種遊戲,會容易沮喪、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
蛤蟆最後形容自己可能在「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蒼鷺說,這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不只是選擇,同時是承諾,因為這個心理地位是動態的,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需要透過行動與態度不斷對自己與別人表現,是一種「信念」。

對自己的提點

對於沒有實際心理諮商的我來說,讀相關領域的書籍後,覺得這些都是珍貴的提點。過於純粹理論的專書勢必難以下嚥,刻意通俗化的作品確實親切許多,隨著進入故事的情境,幫助自己體認一些事情,想著,啊,原來我可能是這樣、那樣。
再以非單純雞湯語錄式、且較完整的論述,提點讀者可以如何思考、行動。例如上述的心理地位,雖說我早已發現自己有這種,對別人的事都很樂觀,對自己則悲觀的思考模式,卻沒想過,原來還有「我好,你也好」的選項,可作為日後一個努力的方向。
一輩子得和自己相處纏鬥,必須一直持續學習才是啊。
詳細書訊及購買可見:博客來讀冊koboReadmoo等。
avatar-img
37會員
144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指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點點奇怪。對書本的內容有點興趣,就會想看看。初見此書,吸引我的關鍵字:「喜劇演員」、「母親」、「幽默」,就這樣。對於我這種,很多事情只會想想,實際行動力超低的人來說,難得有件「其實我不需要有非常強烈動機就可行動,且付出成本很低」的事,不是為了打發時間,獲得的也不單純是樂趣,那大概其一就是閱讀了
故事主要落在某大學生專門研究植物的研究生們,由一個貌似冷酷殺手但生活習慣蠻兩光的松田教授帶領,他們時常到學校附近的圓服亭用餐,廚房學徒藤丸以以局外人的角度,一點點認識植物世界。
2014年4月16日韓國發生世越號船難,時至今日七年多。當時我只有淺薄的印象,是船上有著剛好去畢旅的高中生們,船逐漸沉下去時,傳出一些悲傷的道別訊息,以及社群上出現悼念的黃絲帶。
你認識的河正宇是什麼樣的呢?韓國實力派演員、硬漢、Man味十足……,或許電影《與神同行》裡的江林一角,是多數臺灣人最熟悉他的樣貌。讀完這本河正宇的散文集《走路的人,河正宇》,會發覺他更多不同的一面。
根據過往經驗,推理懸疑小說多半是看日本或歐美的作品。香港的推理小說?聽起來有點有趣。香港作家、香港在地的警察故事,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好久不見紙本書。忘記在哪看到推薦,因為以多改用電子閱讀器,便立刻搜尋Kobo,好的,新經典文化丟係安捏,似乎好幾本都沒有要出電子書的意思(微醜哭)。
有一點點奇怪。對書本的內容有點興趣,就會想看看。初見此書,吸引我的關鍵字:「喜劇演員」、「母親」、「幽默」,就這樣。對於我這種,很多事情只會想想,實際行動力超低的人來說,難得有件「其實我不需要有非常強烈動機就可行動,且付出成本很低」的事,不是為了打發時間,獲得的也不單純是樂趣,那大概其一就是閱讀了
故事主要落在某大學生專門研究植物的研究生們,由一個貌似冷酷殺手但生活習慣蠻兩光的松田教授帶領,他們時常到學校附近的圓服亭用餐,廚房學徒藤丸以以局外人的角度,一點點認識植物世界。
2014年4月16日韓國發生世越號船難,時至今日七年多。當時我只有淺薄的印象,是船上有著剛好去畢旅的高中生們,船逐漸沉下去時,傳出一些悲傷的道別訊息,以及社群上出現悼念的黃絲帶。
你認識的河正宇是什麼樣的呢?韓國實力派演員、硬漢、Man味十足……,或許電影《與神同行》裡的江林一角,是多數臺灣人最熟悉他的樣貌。讀完這本河正宇的散文集《走路的人,河正宇》,會發覺他更多不同的一面。
根據過往經驗,推理懸疑小說多半是看日本或歐美的作品。香港的推理小說?聽起來有點有趣。香港作家、香港在地的警察故事,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好久不見紙本書。忘記在哪看到推薦,因為以多改用電子閱讀器,便立刻搜尋Kobo,好的,新經典文化丟係安捏,似乎好幾本都沒有要出電子書的意思(微醜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