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們自己,我們會感到悲傷和憤怒,往往都是陷入自我情緒之中,而無法自拔。
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書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師的 10 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見證療癒與改變的發生。
當我們無法從自身深陷情感的囹圄中逃出來,或許可以透過諮商來了解自己,幫助痛苦受困的自己。
💟人生三大自我,徘徊在生活中
書上提到,我們在面對事情時的心情感受,會受到三種自我表達呈現,一個是兒童自我,就是小時候經歴過的情感。
我們出生時的基本情緒到幼年發展成一些行為模式,會激發我們遇到一些場景自動做出反應。
像是快樂又熱情、憤怒、悲傷和恐懼,都是自然型兒童自我,不管年紀多少都會出現。
我們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才能增進對自己的了解。
蛤蟆先生小時候必須學習如何順從父母嚴格的要求,而順從的行為可能導致一個人學會把倚賴當成生活方式。
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真正長大成人。
讀到此,我心有戚戚焉,從小我的母親,就嚴格地管教我,凡事都需聽從她,連我穿什衣服都需經過她同意,所以直到我長大成人了,才發現自己竟不會為自己挑選衣服。
而成長的本質是逐漸減少倚賴,最終切斷倚賴關係,如此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再者,我們還有另一個父母自我狀態存在,我們會想讓别人接受我們的想法。不自覺地,當他人不接受我們的安排,而感到痛苦,這都是父母從小在無形中,形塑我們的觀念。
最後一個存在的自我,是成人自我。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我們能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
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曾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
相反的,我們能夠考量當下的狀況,並依據事實決定要怎麼做。
書上提到,在成功人生裡,這三種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種狀態肯定都很重要,都對生存有價值。
既然這三個自我,存在於我們的人格之中,我們都需學習好好善用它,讓自己生活更加在掌握之中。
💟憤怒的感受是可以選擇的
書上提到,易怒的人是故意要發怒的?是自己選擇那個角色的?
我相信讀到此,在我的心中會產生很大的疑惑?難道是我們自己要生氣的嗎?
書上提到這是一種「制約反射」針對特定刺激物做出自動反應。過去的經驗讓我們學會對相似情況下不經大腦就能做出自動反應。
書上的心理師說明了他不相信任何人能讓我們產生任何感覺,除非是使用武力和威嚇。
歸根究柢,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悲傷。
在現今的教育現場已不比以往,當我在教導學生時,面對他們的自主權高漲,有時不受教時,我常陷入失望和難過,甚至生氣的地步。
如果我可以學習書上提到的:與其責怪別人害自己不快樂,我們可以選擇負起責任。
選擇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為自己做些什麼,拿回情緒掌握權,要相信有力量改變自己。
面對暫時不能教育的學生,選擇「原諒他們」自己也能從生氣、難過和失望的泥淖中解脱。
最後,「心理」是門很深奥的學問,而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好書,運用故事和對話帶領我們進入這殿堂,照願了我們的身心靈。
把這本好書推薦給大家,希望透過這本好書,豐富而充實我們的生活。
#羅伯・狄保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三采文化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的好書
#2024第99本閱讀筆記
#珍妮閱讀筆記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