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性》1-導論|阿德勒經典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認識人性有個基本條件:太自負或驕傲是行不通的。正好相反,對人性真正的認識必須是謙虛自持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正是一個「認識人性」的學問,隨著我理解阿德勒的學說愈久、愈深入,就愈能理解阿德勒認為必須「謙虛」看待人性的觀點,因為人性真的太豐富、多元和獨特了,我們不能很簡單地以偏概全,而是要從「好奇」的角度,廣度和深度的來認識每一個個體。
我們往往會看到一個很刺眼而敏感的事實,那就是人們經常各行其是、各說各話、找不到共同點,因為他們彼此形同陌路,而且不只是在範圍比較大的社會裡,甚至在家庭這個最緊密的圈子裡,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父母親感嘆他們永遠都搞不懂自己的小孩,而孩子也老是抱怨父母親不了解他們,這樣的言語我們再熟悉也不過了。
真正的幸福,或許來自於對自己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親子之間的彼此不了解,往往就是家庭不幸福的根源。
建構人類內心生活的最強大的刺激,都是來自最早的童年時期。
阿德勒很重視「早年回憶」對於人性的影響,他認為童年時期的經驗、印象和立場,會和成年後的狀況存在著必然的關連。
而每一個心理現象,也不能視為單一事件,而是需要將它們當成「不可分割的整體」,進而找出個體的「行動軸線」、「生命模式」和「生活方式」,從這三者的「一致性」,我們就能夠理解、甚至猜測個體的下一步。
如果人們認知到「人性知識」是一門重要的科學,也想要體驗和深入了解,那麼教育工作會是個豐富的寶庫。
我創辦的可能育學、可能非學校、可能親子團,正是以「人性」做為教育的核心,因為在每天的相處互動當中,親師生三方會有很多機會觀察、理解、陪伴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也就有機會協助彼此發展更穩定、健康、成熟的心理狀態。
可惜的是,主流的教育、或是部份的家長,仍然陷在過往「學科重於人性」的教育思維當中(這也來自於家長的生命經驗),重視的是孩子的學業成就與學科能力,採用違反孩子人性發展的方法和孩子互動,因而和孩子衝突不斷呀!
一個人的生命軸線(Lebenslinie)已是不會改變的。
生命軸線——也就是生命風格——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可以透過理解自己的生命軸線,調整自己的行為動向、生命模式和生活方式,讓自己不會陷在類似的迴圈當中。
從完全相同的一個經驗中,幾乎不會有兩個人得到完全相同的心得。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在看待生命的經驗,因此即使外在客觀的條件相同,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就像有手足的家庭,父母認為自己很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但兄姐認為父母偏心弟妹,而弟妹認為父母鐘愛兄姐。
每個人可以自主決定要如何運用自己的經驗。
儘管每個人對於經驗的解讀都不同,然而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權力,可以自主決定要如何「運用」對於經驗的解讀。
例如手足的例子,孩子可以為了追求公平而哭鬧吸引關注,也可以選擇透過貢獻家庭來得到父母的關注。
為什麼一個人不願改變他的行為方式,而是反覆曲解自己的經驗,直到它們符合自己的行為模式為止。
雖然每個人都有改變的能力和權力,然而多數的人卻不願意改變行為方式,而是只想要曲解或重新解讀自己的經驗,直到重新定義的經驗符合自己的行為模式。
人類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並且改變自己。
無法同意更多了!
從對於人心的認識出發,我們自然而然有了一種義務和任務,簡單說,就是要破除一個人身上不適合的模式,要打破使他迷失方向的錯誤觀點,還要教導他一個更適合共同生活、更能讓他找到幸福的觀點,也就是教他一種最省力的思想,或者謙虛一點地說,我們教導他的不過也是一個模式,不過是個非常注重社群情感的模式。
身為阿德勒學派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很重大、也很不容易,要協助孩子和家長理解自己已經成形的生命軸線(生命風格),找出不合適的觀點,從「自立、共好」的角度,重塑行為動向和生活方式。
唯有孩子和家長真正體驗到「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再信仰「因果論」:都是過去的他人造成我的現況;以及「宿命論」:算命的就說我命該如此,個體就能夠真正的改變,將人生朝向對自己好、對社會好的方向前進
avatar-img
55會員
21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最困難的部分,可能是這一點:提倡不論長幼,所有人都平等對待的「橫向關係」,否定所有的「縱向關係」(上下分別)。 󠀠 你我不同,但我們都平等。沒有人比較強,或比較弱。不論長輩、上司、長官、學長... 󠀠 阿德勒的背景歐洲文化,這點已經很難了,尤其在更強調階級的華人社會這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我們所謂的「認識自己」,都是透過和另外一個人互動相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樣子。某些時候,我們對那個人所做的行為,其實是讓我們能看見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裡面,原來還存在不同的樣貌。 童年時期,我們從照顧者中感受到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模仿學習到的愛就是什麼樣子,這是記憶的複製,也會銘印在我們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最困難的部分,可能是這一點:提倡不論長幼,所有人都平等對待的「橫向關係」,否定所有的「縱向關係」(上下分別)。 󠀠 你我不同,但我們都平等。沒有人比較強,或比較弱。不論長輩、上司、長官、學長... 󠀠 阿德勒的背景歐洲文化,這點已經很難了,尤其在更強調階級的華人社會這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我們所謂的「認識自己」,都是透過和另外一個人互動相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樣子。某些時候,我們對那個人所做的行為,其實是讓我們能看見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裡面,原來還存在不同的樣貌。 童年時期,我們從照顧者中感受到的愛是什麼樣子,我們模仿學習到的愛就是什麼樣子,這是記憶的複製,也會銘印在我們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