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下漁網的跟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耶穌呼召彼得和安得烈 (網上圖片)
馬太福音 4:18-20
耶穌沿著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兩兄弟,就是那叫彼得的西門和他弟弟安得烈,正往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他。
耶穌接受洗禮,經歷試探,標誌著公開傳道的開始。據馬太福音的記述,耶穌首先進行的,是呼召門徒,而首先被選上的,是彼得和他的弟弟。呼召的過程簡單而明快,當時正在整理漁網的彼得,聽到耶穌的呼喚,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漁網,從此跟從耶穌。
請不要以「靈異」的角度理解「捨網跟從」,某天,有一位不知名人士跟你擦身而過,於是你就把一切財產交出來,這是騙案!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有相同的記載方式) 的鋪排目的是突顯門徒的乾脆俐落,標記著人生目標的轉變。
據約翰福音,彼得的弟弟安得烈先遇上耶穌,然後介紹給彼得。據路加福音,彼得被選上成為門徒前,已有兩次接觸耶穌的經歷,其一是彼得的岳母病了,接受耶穌的醫治,彼得目睹了神蹟,其二是耶穌被群眾擁擠,於是借用了彼得的漁船做講台,彼得聽取了教訓。因此,在追隨的過程中,既有「神秘」的被呼召的經歷,也有「踏實」的認識信仰的過程。兩者如何互得,沒有方程式。
回到彼得被呼召,耶穌只有簡單的兩句,「來跟從我」,跟從主作甚麼?「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漁一樣」。耶穌的解釋,不要預告彼得的成就,也不是利益誘使彼得追隨。因為彼得是漁夫,所以耶穌以他的生活解釋人生目標的改變,從前追尋的是有經濟價值的漁獲,如今追尋的是有屬靈價值的生命建造。
如果把「得人如得漁一樣」放諸今日社會,耶穌會說甚麼?或許對年青人說,「我要為你人生寫上最優異的成績表」,或許對運動員說,「我要聽到上主的喝采聲猶如運動場上的觀眾」,或許對股票投資者說,「我要你得到的回報更勝炒賣股票」… …
乘坐漁船漫遊加利利海已成為今天的旅遊節目 (網上圖片)
彼得「捨網跟從」是從營營役役中清醒過來。對漁夫而言,不是每天打漁為生沒有意義,而是在重覆的打漁周期中沒有發現意義。對學生而言,不是每天校園生活沒有意義,而是在追趕死線中沒有發現意義。對上班一族而言,不是勞力養活家人沒有意義,而是在埋頭苦幹中沒有發現意義。彼得要「得人」如同「得魚」,以「得人」為目標,駕馭「得漁」的生活,以信仰賦予生命的意義。
彼得「捨網跟從」是放下目前的職業,成為跟從耶穌出入的門徒。但別以為彼得丟掉所有,福音書有記述彼得偶然從事打漁的工作,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及彼得帶著太太往來,彼得沒有丟下家庭不顧。為了跟從耶穌,彼得把生活從新安排,以致能夠追尋「得人」的目標。
「來跟從我」,對每一位基督徒的具體內容不一樣,但重整人生目標卻是一致的。彼得聽到「來跟從我」的呼喚,他的反應是「捨網」,那麼,我們又如何?「捨網」的目的是追求「得人」的人生目標,那麼,我們又如何?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新約的十二使徒,相應於舊約的十二支派,有代表整個猶太民族的象徵意義,他們在概念上是平起平坐的,例如啟示錄預言,將來的新聖城的城牆有十二根柱石,分別刻有十二使徒的名字。
英國歷史學家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簡單而言,一個組織面對外來的挑戰,是否有足夠的適應能力與創造能力,就決定了該組織的前途。沒有理論是完美無瑕的,但「挑戰與回應」對認識晚清歷史,實在是一種掌握歷史脈絡的簡易工具。 或說,維新派自身的限制,由他們推動的改革,從開始已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滿清晚年面對被列強瓜分的危機,可說是甲午戰爭慘敗的延續。日本據馬關條約,取得巨大賠款及商埠權益,又取得具戰略價值的土地,觸動了西方列強的警覺,唯恐在華的均勢被打破,於是爭相確立勢力範圍,鞏固權益。這是滿清面對被瓜分危機的背景,一個導致相關局面的客觀環境。 .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新約的十二使徒,相應於舊約的十二支派,有代表整個猶太民族的象徵意義,他們在概念上是平起平坐的,例如啟示錄預言,將來的新聖城的城牆有十二根柱石,分別刻有十二使徒的名字。
英國歷史學家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簡單而言,一個組織面對外來的挑戰,是否有足夠的適應能力與創造能力,就決定了該組織的前途。沒有理論是完美無瑕的,但「挑戰與回應」對認識晚清歷史,實在是一種掌握歷史脈絡的簡易工具。 或說,維新派自身的限制,由他們推動的改革,從開始已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滿清晚年面對被列強瓜分的危機,可說是甲午戰爭慘敗的延續。日本據馬關條約,取得巨大賠款及商埠權益,又取得具戰略價值的土地,觸動了西方列強的警覺,唯恐在華的均勢被打破,於是爭相確立勢力範圍,鞏固權益。這是滿清面對被瓜分危機的背景,一個導致相關局面的客觀環境。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馬太、馬可、約翰福音都有關於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記載,但只有馬太福音提到彼得。彼得向耶穌發出在水面上行走的請求,耶穌欣然接受。但彼得因為害怕周遭的風浪而逐漸下沉,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隨後兩人上了船,風浪就止住了。 問題與思想: 彼得最廣為人知的事蹟,除了在水面上行走,就是三次不認主。我們可以看
Thumbnail
在福音中,耶穌召叫瑪竇跟隨祂,這不僅是對瑪竇的呼喚,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被召叫追隨耶穌。耶穌的邀請不限於特定族群或職業,突顯出的是關於信仰的普遍性和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信仰的根本。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完全時,我們就能更真誠地追隨耶穌,實踐愛與仁慈,並在生活中展現基督徒的身份。
主題經文: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聖經彼得後書一章 4 節) 一個造船匠造船的目的,是否為了把船擱在船塢裡呢?不!他造船的目的,乃是要把船放在海洋和波濤中。他在造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 當神把你造成一個信徒的時候,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放在試煉中;所以當他給你應許,吩咐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我們蒙召成為基督徒,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保羅自從赴大馬色路上遇到耶穌,定意要接下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命,此後就持續遭遇重重挫折和艱難。保羅為了完成神賦予的使命,就算面臨生死存亡關頭,都沒有動搖意志。
Thumbnail
保羅結束第三次宣教,即將回耶路撒冷,在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辭別時,聲稱自己已凡事給他們做榜樣;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見於四福音書,路加如此記錄,很可能耶穌說過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
Thumbnail
平安,歡迎閱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會提到的內容是關於在聖經路加福音裡的一個小故事,故事有兩位主角叫做西門,耶穌, 故事開始 西門是一位漁夫,工作是補魚,他剛忙完一整晚的補魚工作,結果一條魚也沒有,他覺得運氣很背,身體也很累了,打算整理整理就回家睡覺,晚上再來試試 就在這個時候,西門看到耶穌從遠遠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馬太、馬可、約翰福音都有關於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記載,但只有馬太福音提到彼得。彼得向耶穌發出在水面上行走的請求,耶穌欣然接受。但彼得因為害怕周遭的風浪而逐漸下沉,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隨後兩人上了船,風浪就止住了。 問題與思想: 彼得最廣為人知的事蹟,除了在水面上行走,就是三次不認主。我們可以看
Thumbnail
在福音中,耶穌召叫瑪竇跟隨祂,這不僅是對瑪竇的呼喚,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被召叫追隨耶穌。耶穌的邀請不限於特定族群或職業,突顯出的是關於信仰的普遍性和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信仰的根本。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完全時,我們就能更真誠地追隨耶穌,實踐愛與仁慈,並在生活中展現基督徒的身份。
主題經文: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聖經彼得後書一章 4 節) 一個造船匠造船的目的,是否為了把船擱在船塢裡呢?不!他造船的目的,乃是要把船放在海洋和波濤中。他在造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 當神把你造成一個信徒的時候,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放在試煉中;所以當他給你應許,吩咐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我們蒙召成為基督徒,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保羅自從赴大馬色路上遇到耶穌,定意要接下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命,此後就持續遭遇重重挫折和艱難。保羅為了完成神賦予的使命,就算面臨生死存亡關頭,都沒有動搖意志。
Thumbnail
保羅結束第三次宣教,即將回耶路撒冷,在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辭別時,聲稱自己已凡事給他們做榜樣;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見於四福音書,路加如此記錄,很可能耶穌說過又引述主耶穌的話, 要大家記住「施比受更為有福 」的訓諭。雖然此語未
Thumbnail
平安,歡迎閱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會提到的內容是關於在聖經路加福音裡的一個小故事,故事有兩位主角叫做西門,耶穌, 故事開始 西門是一位漁夫,工作是補魚,他剛忙完一整晚的補魚工作,結果一條魚也沒有,他覺得運氣很背,身體也很累了,打算整理整理就回家睡覺,晚上再來試試 就在這個時候,西門看到耶穌從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