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小信的人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耶穌在水上行走的漫畫 (網上圖片)
馬太福音 14:22-33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等他叫眾人散去。疏散了眾人以後,他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裏。那時船已離岸好幾里 ,因風不順,被浪顛簸。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裏去。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他們害怕得喊叫起來。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回答他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往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很強,害怕起來,將要沉下去,就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他們一上船,風就停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
故事的背景,經歷了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吩咐門徒先坐船往對岸,他獨自禱告,然後見門徒被風浪顛簸,就趕緊以水上行走的方式,前往門徒那裡。門徒當時正受風浪的折騰,眼見有「鬼怪」靠近,自然萬分驚恐,最終耶穌登上船,平靜了風浪。
福音書記述的情節高度一致,但對門徒目睹如此異常景象的反應就略有不同,馬太福音記述門徒有正面的體會,立刻下拜,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約翰福音 (6:15-21) 記述門徒有正常的反應,欣然接耶穌上船。馬可福音 (6:45-52) 記述門徒心裡感到驚奇,意思是想不通是甚麼一回事。三者著墨的角度不同,彼此沒有衝突,三者拼合來看,更是真實的生命寫照。
馬太福音記述這個故事,加上了一個插曲,彼得在水上行走。當耶穌靠近門徒時,彼得對眼前的「鬼怪」充滿疑惑,彼得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於是彼得嘗試在水上行走。
彼得的舉動不是出於好奇,仿似參與歷奇體驗,感受一下甚麼是信心的能力。彼得的舉動不是出於試探,企圖測試耶穌的能力,因為眼前的是甚麼東西還沒有弄清楚。彼得當時是在心亂如麻的處境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千鈞一髮的反應,如果面前的真是耶穌,耶穌必定保守他在水上行走的安全。
當彼得踏足水上,看見風很強,就害怕起來,身體隨即沉下去。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彼得向耶穌發出求救,耶穌立刻回應,伸手拉住他,讓他安全返回船上。從這個角度理解,彼得的信念沒有錯誤,耶穌的確從風浪中拯救他。
耶穌接下來的「批評」值得我們反思。「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耶穌的說話會讓大家誤會,以為有信心就可以在水平行走。或許,今天我們也聽到這樣的「信心」,因為「信心」,所以病人拒絕接受醫生的治療,所以僱員只能選擇保本的公積金計劃,所以躺平來等候神蹟降臨。當生命遇上神蹟,是出於思典,不是出於「信心」的大小,神蹟的出現在乎施恩的主,不在於我們的「道行」有多高深,「法力」有多強勁!
「小信」是回應彼得看見風浪就害怕的那種反應。多年前的往事,一家便利店為了見證,拒絕販賣香煙和色情刊物,那家便利店維持了一年多就倒閉了。難道店主沒有信心,否則他應該盆滿缽盈。不!帶著信心,未必做成彼得水上行走的神蹟,帶著信心,未必帶來店主成為成功的基督徒商人,帶著信心,卻讓那位店主看見困難仍然踏出一步,讓他有勇氣作出「非商業」的商業決定,讓他在商場上留下道德見證。
彼得「小信」,看見風浪就害怕,耶穌說「為甚麼疑惑」,這是感慨,也是訓誨,也是鼓勵。由「小信」至「大信」,從害怕「風浪」至無懼「風雨」,是一個成長的經歷。彼得對耶穌有不斷發現,但沒有再嚷著要在水上行走,只有依靠信心生活,卻沒有進行信心表演。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馬太福音 4:18-20 耶穌沿著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兩兄弟,就是那叫彼得的西門和他弟弟安得烈,正往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他。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馬太福音 4:18-20 耶穌沿著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兩兄弟,就是那叫彼得的西門和他弟弟安得烈,正往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他。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一張西方的政治漫畫,一位象徵慈禧的女士,從象徵光緒帝的年輕人手上奪過字條,字條上以英語寫上「改革」一詞,女士面露不悅,以左手扭著年輕人的耳朵,年輕人顯得驚慌失措,沒有甚麼反抗的能力。漫畫表達了維新運動被慈禧輕易廢止的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馬太、馬可、約翰福音都有關於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記載,但只有馬太福音提到彼得。彼得向耶穌發出在水面上行走的請求,耶穌欣然接受。但彼得因為害怕周遭的風浪而逐漸下沉,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隨後兩人上了船,風浪就止住了。 問題與思想: 彼得最廣為人知的事蹟,除了在水面上行走,就是三次不認主。我們可以看
主題經文: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聖經彼得後書一章 4 節) 一個造船匠造船的目的,是否為了把船擱在船塢裡呢?不!他造船的目的,乃是要把船放在海洋和波濤中。他在造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 當神把你造成一個信徒的時候,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放在試煉中;所以當他給你應許,吩咐
Thumbnail
大水匉訇,波濤洶湧 而我兀自行在水面上 不是我不畏懼風浪 而是.....
Thumbnail
這段經文記載了耶穌在曠野中受到撒旦的試探,並成功抵抗誘惑的經歷。這段經文的意義在於,耶穌面對誘惑的時候,始終堅守信仰,不屈服於撒旦的試探。這也教導基督徒在面對試探和困難時,應該依靠神的話語和力量。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有次門徒與基督在船上遇到很大的暴風雨,門徒驚慌不已,叫醒在船上睡著的耶穌說,主阿!我們喪命你不顧嗎?門徒中有好幾位是漁夫這樣的暴風雨他們不是沒見過,但仍舊讓他們害怕得非叫醒基督不可!主醒後問,你們為何小信呢? 人生的風暴確實叫人害怕,有時很羨慕門徒可以看見主與主同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 哪一個大能者像你耶和華? 你的信實是在你的四圍。 你管轄海的狂傲; 波浪翻騰,你就使它平靜了。—詩篇‬ ‭89‬:‭8‬-‭9
Thumbnail
我們蒙召成為基督徒,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保羅自從赴大馬色路上遇到耶穌,定意要接下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命,此後就持續遭遇重重挫折和艱難。保羅為了完成神賦予的使命,就算面臨生死存亡關頭,都沒有動搖意志。
Thumbnail
平安,歡迎閱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會提到的內容是關於在聖經路加福音裡的一個小故事,故事有兩位主角叫做西門,耶穌, 故事開始 西門是一位漁夫,工作是補魚,他剛忙完一整晚的補魚工作,結果一條魚也沒有,他覺得運氣很背,身體也很累了,打算整理整理就回家睡覺,晚上再來試試 就在這個時候,西門看到耶穌從遠遠
馬太、馬可、約翰福音都有關於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記載,但只有馬太福音提到彼得。彼得向耶穌發出在水面上行走的請求,耶穌欣然接受。但彼得因為害怕周遭的風浪而逐漸下沉,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隨後兩人上了船,風浪就止住了。 問題與思想: 彼得最廣為人知的事蹟,除了在水面上行走,就是三次不認主。我們可以看
主題經文: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聖經彼得後書一章 4 節) 一個造船匠造船的目的,是否為了把船擱在船塢裡呢?不!他造船的目的,乃是要把船放在海洋和波濤中。他在造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 當神把你造成一個信徒的時候,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你放在試煉中;所以當他給你應許,吩咐
Thumbnail
大水匉訇,波濤洶湧 而我兀自行在水面上 不是我不畏懼風浪 而是.....
Thumbnail
這段經文記載了耶穌在曠野中受到撒旦的試探,並成功抵抗誘惑的經歷。這段經文的意義在於,耶穌面對誘惑的時候,始終堅守信仰,不屈服於撒旦的試探。這也教導基督徒在面對試探和困難時,應該依靠神的話語和力量。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有次門徒與基督在船上遇到很大的暴風雨,門徒驚慌不已,叫醒在船上睡著的耶穌說,主阿!我們喪命你不顧嗎?門徒中有好幾位是漁夫這樣的暴風雨他們不是沒見過,但仍舊讓他們害怕得非叫醒基督不可!主醒後問,你們為何小信呢? 人生的風暴確實叫人害怕,有時很羨慕門徒可以看見主與主同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 哪一個大能者像你耶和華? 你的信實是在你的四圍。 你管轄海的狂傲; 波浪翻騰,你就使它平靜了。—詩篇‬ ‭89‬:‭8‬-‭9
Thumbnail
我們蒙召成為基督徒,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保羅自從赴大馬色路上遇到耶穌,定意要接下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命,此後就持續遭遇重重挫折和艱難。保羅為了完成神賦予的使命,就算面臨生死存亡關頭,都沒有動搖意志。
Thumbnail
平安,歡迎閱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會提到的內容是關於在聖經路加福音裡的一個小故事,故事有兩位主角叫做西門,耶穌, 故事開始 西門是一位漁夫,工作是補魚,他剛忙完一整晚的補魚工作,結果一條魚也沒有,他覺得運氣很背,身體也很累了,打算整理整理就回家睡覺,晚上再來試試 就在這個時候,西門看到耶穌從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