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不能用來報仇,那仇恨怎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延續之前貼文的議題,我們要來處裡仇恨。
關於司法不能處裡仇恨,這一點上一篇貼文已經講過了,對這一點不清楚的請先參照,總之想用公權力來報私仇(所謂公報私仇,你看,這種狀況居然還有成語,而且是負面意含的)絕對是錯誤的觀念,鼓吹政府幫人報仇的,跟貪污腐敗其實是源自同一種觀念,就是使用公共資源來謀取自己的私利,這很賤啊!

但仇恨是很確實的東西,我們要如何處裡?

話說在前頭,當我們討論司法,我就跟你講司法不能用來報仇,死刑光從概念上就是個很智障的思維,更別提真的落實。

在司法面前,社會情緒沒有價值,也不該考慮社會情緒,甚至要刻意排除社會情緒,唯一要思考的只有犯罪當下雙方的情緒狀態,而目的是為了不帶情緒的做出專業判斷。

但我從沒說情緒不存在,這是兩回事,情緒當然存在,這是需要「另外處裡」的。

對了,先講得很直接的正確答案,這答案幾千年來早有人提出解答,真要講可以變成一整個學期的課而且講不完,但祂確實就是唯一的答案,只是這個答案大多數人會反射性的抗拒而已。

「寬恕」

對,就這個答案,唯一正解。

不過我今天就不提這個了,畢竟真要執行,後續同樣需要很多專業人員,例如心理師、社工,還有很多社會支持系統與資源。

但可以保證應該排除的,就是那些死刑愛好者,因為你們對社會有害。

不過可以討論一下「寬恕」的概念是怎麼來的。

上一篇我提到打從原始的統治型態出現,大家就發現報仇是很智障的事情,會危害社會穩定,因此開始把問題推給權力者去判斷。

請注意,在原始部落裡有幾種不同狀況:
  • 鄰居這樣吵會影響到我,但他們冤冤相報很麻煩,請酋長出來處裡,請他用威權壓制吵架雙方。這時候,公權力處裡的是「我的情緒」(社會情緒),但對於衝突雙方的情緒則是另一回事,對會情緒而言,只要最終結果是你們兩邊閉嘴就好。
  • 我被欺負了,但我知道我打不贏對方,因此需要找權力更大的人來壓制,因此我可能採取各種手段去「討好」權力者,希望他同意出面處裡,滿足我的情緒。
  • 我欺負了別人,現在怕被報復,而且我覺得對方一直唉唉叫很煩,因此我可能採取各種手段去「討好」權力者,希望他同意出面處裡,滿足我的情緒。
當然,可能有一些變形,總之原始狀態大概是這樣的,有各方面的情緒要處裡,家庭裡小孩子的衝突通常也是類似狀況,我們雖然鼓勵小孩學著自己解決衝突,但衝突升高的時候,我們也會警告小朋友不可以動手,要由家長處裡,就算處罰,也是由家長執行(不管是罰做家事還是體罰,當然,體罰很北七,但這個有空再講)。

這裡有一點要注意,處罰只是整處裡程序的一部份,但還有一個叫「和解程序」,這個和解程序指的就是「道歉與接受道歉」。

對了,司法也只是程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但很多人看到無罪就高潮了,這顯然比小孩還不如。

對於和解程序,試想一下家長會怎麼處裡?首先,會叫那個犯錯的人向對方道歉,接著,通常家長還會逼另一方接受道歉,甚至要他們握握手之類的(學校老師也常這樣強迫),又或者,更常見的是要兩邊互相道歉。不管那一種,基本上都是家父長威權介入強迫雙方吞下去,目的是「你們不要再來煩我」。

好了,我這樣寫自然是因為我從不這樣教小孩,因為這個過程顯然大有問題,而之後小孩往往只是學會記恨而已。

那更複雜的社會案件可以這樣處裡嗎?

再強調一次,司法處裡的是「違法」的狀態,所以真的就是「政府叫你不要做你居然還做,你是欠揍喔!」的態度,主體是政府與違法者,反而不是雙方當事人(雖然案件中有兩造)。因此欺騙感情傷害很多人的渣男無罪,但在根本沒人的路口闖紅燈也沒造成任何事故卻要被罰(不過叫這叫行政罰不是司法刑罰,在此僅是比喻),因為重點在於你是不是違法,而不是你是不是害到誰,實際上你可能害很多人卻不違法(例如女公關騙一堆人呆呆賣屋籌錢供養害人破產),也可能為了救人違法(例如為了送人去急診而一路超速,但測速照相機才不管你)。

換句話說,司法才不管你心情怎樣,那從來都不是司法在意的。

在這種狀況下,雙方的情緒並不是判罪的考量,那不是司法要關注的東西。但是,情緒的確會影響「量刑」,最簡單的就是有沒有「悔意」,或者受害者有沒有「原諒」。

你說這裡有太多小劇場,廢話,法官當然比你清楚,所以只是一種參考。要知道,如果連審判當下的情緒都只能參考,犯罪當下只能回朔或推理的情緒,當然參考值更低了-不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的情緒都是,雖然情緒可能是犯罪關鍵,例如暴怒殺人、恐懼殺人、防衛殺人、不小心殺人、計劃性殺人,這些情緒狀態都不一樣。

審判中的我們就不談,我們討論之後的情緒處裡。

講了老半天,「報仇」終於出現,是的,賭爛之後會想報仇,但回顧一下上面我提到家長處裡小孩衝突時的常見狀況--對,簡單說就是叫你吞下去,包青天就是這種的,顯然很病態不可取。

所以要讓你可以報仇才對嗎?錯!司法公權力存在就是為了「不准你報仇」,所以要搞清楚,報仇這條路是一開始就被封死的。

所以才講寬恕。

寬恕的概念其實同樣古老,大概跟衝突處裡機制一樣古老,「原諒人家」本來就一直是衝突處裡機制的一種,而且可能更常被使用,只是你沒注意到而已。

辛德勒的名單片中有段話很有意思,正確用詞年代久遠忘記了,大概就是「饒恕才是權力的展現」。

如右臉被打,左臉也乾脆給他打一樣,這裡講的不是屈服,而是道德上的高位(一種正確認知到自己並無過錯,無須在最終裁決面前感到慚愧的狀態),因為報仇不是權力展現,饒恕才是。

這是當我們面對罪惡的時候唯一能心安理得的狀態。

其實聖經裡也一直出現相關訊息,有關「最終且唯一」的裁決,只有上帝。是的,正如閻羅王或阿努比斯,那個最終的審判跟人類歷史一樣古老,人類很久就發現真正帶來安慰的,其實是最終的裁決,因為那是最終的和解,雖然不同文化裡,對於裁判內容也有差異,但並不影響這種觀念的傳遞,因為人類很早就發現讓罪人去跟他自己的罪相處,才是最大的懲罰,而我們最好離罪遠一點,而這份離遠一點,需要的是放下執著,也就是寬恕。

身陷報復思維的,自己也浸泡在罪中,然後你好意思丟人家石頭?

關於寬恕的實際操作很多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心理學也有,但這部份純心理學的效用遠低於宗教,除非心理學搭配宗教,因為科學只能有限度解答現世問題,不能解決最終問題--這是科學的本質,也是科學的限制,科學永遠無法取代宗教,永遠不可能),我在這也懶得去提了,只能說不管哪個文化,仇恨都是不被鼓勵的。

的確,過往政府往往受制於民眾要求,落後政權的統治機器的確會採用報復主義來處裡刑罰,但要知道,這一部份是透過愚民策略來方便統治,一方面更多比例其實只是為了強化恐怖統治的力道來排除反抗勢力,繼續佔有政客利益而已,跟公平正義根本無關。

偏偏腦袋不清楚的人就是好騙啊!

所以你還想要由政府來滿足私人仇恨心態嗎?這當然是大錯特錯,而更糟的是,一堆「自己明明不是當事人」的也在跟著起鬨,這些人心態真的有毛病。要知道,當事人陷入仇恨當中是非常巨大的不幸,這時我們該做的決不是去滿足種仇恨--因為不可能滿足,仇恨本質就是飢渴,不可能滿足,也不該像死刑愛好者那樣去煽動更大的仇恨。你該做的是理解這種傷痛,但同時毅然拒絕復仇這種有害深心靈健康的錯誤想法,陪伴所有受害者(要知道,加害者家屬也是受害者,甚至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很多時候社會也可能是受害者--受到死刑愛好者的仇恨迫害)走出傷痛,然後希望能有機會走到最後一步,也就是和解與寬恕。

很難沒錯(而且涉及很多專業與社會資源,一個崇拜死刑的國家是不可能有這些健全措施的),但正因此更值得努力。

你問我仇恨怎解,答案非常單純但也非常困難,就是「寬恕」,別以為這是什麼冠冕堂皇不切實際的道德論述,實際上祂就是唯一解。

司法處裡的是犯法的人,但我們要處裡的,不是罪人,而是罪。罪是我們要對抗的對象,人則是要拯救的對象,如果你不拯救人,那獲勝的就是罪,不是你,也不是這種扭曲的正義。

就只是罪贏了而已,而且只是表面贏了,在最終的裁決面前,你可是輸得一塌糊塗。

要知道,到目前為止我講的還只有單方面的寬恕,還沒談到完整版的和解,和解又更難了(別忘記加害者可能也不願跟你和解,他根本覺得自己在替天行道因為天經地義懂不懂?陳進興就是例子,他對所有人人道歉,就是不跟白冰冰道歉),只是就算沒和解,對受害者而言基本上也已經夠了,但真正完整的處裡,和解才是完滿結局。

但要知道,只有當事人存在(就殺人案件而言,就是兇手與受害者家屬)這些事情才辦得到,因為你沒有饒恕的對象,也沒有和解的對象,只有虛空。

完整版的寬恕,需要包含雙方的和解,只有當事人跟自己心理的和解是很可惜的啊!

下次再看到有人講用司法報仇,頭給他巴下去就對了,你們有罪。
-----------------
延伸閱讀:忘記、和好是饒恕嗎? 關於饒恕的9件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7會員
93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是這樣的,我讀了「劉璧嘉:送給在約砲和情感路上感到困惑的人們」以後跑出很多想法,或許該來聊一聊。 說起來,現在很多人會強調性解放、性自由、情慾探索、開放性關係之類有的沒的,其實我也懶得管這些,畢竟這只是用漂亮名詞包裝而已,但說穿了就只是回歸動物原始行為而已,隨便街上一隻流浪狗都是這樣的。
最近NFT的訊息很多,突然變成顯學,但我必須完全承認,我完全搞不清楚這玩意…… 結果我收到方格子來信,原來因為我拼命發文的關係,所以獲得免費贈送的一張圖……話說VAF總數是3333(目前只發出一千多張),只有一部份是贈送的,這也算是對我長期發文的一種肯定吧!總之非常感謝。 其實我也還在學就是了。
父親離開快一年了,這一年發生不少事情,值得好好紀錄。 首先感謝上帝,父親的個別是當天真的很奇蹟,因為出席父親告別式的人太多,有些人我們直接告知如果不方便就不用特別跑一趟,免得場地坐不下(還真的坐不下)。巧合的是,最後統計出席人數,一共是228人。 還能因為這種事情笑出來,我父親的犧牲也算有代價了。
最近因為有關外公外婆這種稱謂,突然又吵了起來,很多人開始檢討相關習俗,於是從稱謂,開始吵到神主牌,還有婚嫁、喪葬、祭祀習俗,當然還有財產問題。 的確,我們發現到有些堪稱「陋習」的事情,但如果只是很單純去脈絡的指責,其實只是在建立另一個壓迫而已。 討論文化,一定要先回到文化形成的時空背景去看
過年前我北上參加海穹出版社與科幻學會合辦的光明繼承者LIKADO讀書會,因為早到,我除了跑去濟南教會做禮拜,也乾脆用走得過去會場。 經過華山的時候,因為還有時間,我就進去晃了一圈,大量增加群聚機會…… 總之我點點頭,畢竟我是真的很閒。 總之接受完她的祝福,我行禮如儀的說了謝謝,然後轉頭繼續閒晃。
很多人對前一陣子蔡英文在蔣經國圖書館開幕儀式上的致詞感到困擾,尤其某些台派人士,似乎對這一點很不諒解,但我想這是很明顯的誤判,值得好好分析一下。 我們先分析幾點事實: 還有他討厭共產黨。 以下是總統致詞內容,括弧的部份則是我的註解:
是這樣的,我讀了「劉璧嘉:送給在約砲和情感路上感到困惑的人們」以後跑出很多想法,或許該來聊一聊。 說起來,現在很多人會強調性解放、性自由、情慾探索、開放性關係之類有的沒的,其實我也懶得管這些,畢竟這只是用漂亮名詞包裝而已,但說穿了就只是回歸動物原始行為而已,隨便街上一隻流浪狗都是這樣的。
最近NFT的訊息很多,突然變成顯學,但我必須完全承認,我完全搞不清楚這玩意…… 結果我收到方格子來信,原來因為我拼命發文的關係,所以獲得免費贈送的一張圖……話說VAF總數是3333(目前只發出一千多張),只有一部份是贈送的,這也算是對我長期發文的一種肯定吧!總之非常感謝。 其實我也還在學就是了。
父親離開快一年了,這一年發生不少事情,值得好好紀錄。 首先感謝上帝,父親的個別是當天真的很奇蹟,因為出席父親告別式的人太多,有些人我們直接告知如果不方便就不用特別跑一趟,免得場地坐不下(還真的坐不下)。巧合的是,最後統計出席人數,一共是228人。 還能因為這種事情笑出來,我父親的犧牲也算有代價了。
最近因為有關外公外婆這種稱謂,突然又吵了起來,很多人開始檢討相關習俗,於是從稱謂,開始吵到神主牌,還有婚嫁、喪葬、祭祀習俗,當然還有財產問題。 的確,我們發現到有些堪稱「陋習」的事情,但如果只是很單純去脈絡的指責,其實只是在建立另一個壓迫而已。 討論文化,一定要先回到文化形成的時空背景去看
過年前我北上參加海穹出版社與科幻學會合辦的光明繼承者LIKADO讀書會,因為早到,我除了跑去濟南教會做禮拜,也乾脆用走得過去會場。 經過華山的時候,因為還有時間,我就進去晃了一圈,大量增加群聚機會…… 總之我點點頭,畢竟我是真的很閒。 總之接受完她的祝福,我行禮如儀的說了謝謝,然後轉頭繼續閒晃。
很多人對前一陣子蔡英文在蔣經國圖書館開幕儀式上的致詞感到困擾,尤其某些台派人士,似乎對這一點很不諒解,但我想這是很明顯的誤判,值得好好分析一下。 我們先分析幾點事實: 還有他討厭共產黨。 以下是總統致詞內容,括弧的部份則是我的註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