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

2022/03/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咖啡人人都喝,卻不是人人都懂得喝。從產區莊園、去果皮果肉的方式、烘焙程度到萃取方式,每一個環節對於咖啡的口感、氣味都會有所影響。敏銳的嗅覺和味覺,加上對過程、細節的呵護,才能成為手中那杯富含層次和故事性的咖啡。
我對於「品味」的理解,隨著視野的增廣有了不同的看法。以前總會不自覺的連結品味和金錢、名牌、貴族等詞彙,現在才漸漸明白有「品」才有味。所謂的品,概念近似於品評、解讀。舉例來說,對於同一種豆子可能有兩種說法,ㄧ是「這種豆子喝起來就比較酸、有果香」,另一是「這種豆子來自於某某產區,因為海拔比較高,生長速度慢,使咖啡豆的中央線封閉,保留更多的酸度」。
品味來自於對生活細節的更多理解,能對喜愛的事物有具脈絡的解讀,同時能以不同角度欣賞他人所好,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姿態。
脈絡思考之前,心要慢
我們總是急著幫問題找到答案,卻沒能看清楚問題。無論是在素養教育和設計思考中,都無數次的強調問對問題、Point of view、How might we…等,其實重點都是轉換問題的框架、重新定義問題,試圖發現「其實問題不是……而是……」。
當大家在議論高學歷低起薪的問題時,問題是制度、是教育還是產業?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先慢下來,別急著斷定孰是孰非,想想高學歷一定要高起薪嗎?還是要薪資漲幅大?所謂的低起薪又是多低?再下一層的思考高學歷的人對自己有什麼期待,是薪水、是學術成就還是其他?隨著思考的面向越來越多,更要將心慢下來,像品味咖啡一樣品味自己所面對的現況,也許能發現細節中獨到之處。
在脈絡中思考問題,在田野中看見真實
Upaper若只想要提供餐廳資訊,就不會看見餐廳資訊背後的需求脈絡,若要真正了解需求,就需要田野中的訪談與觀察。脈絡不只是回溯,也助於前瞻計畫,譬如星巴克看見技術演進、口味改變的趨勢,在田野中蒐集資料後,將思考往前延伸、再脈絡美國的飲食習性,一步步擴張至今。
反推沒有脈絡、沒有田野時,難道就不能找到答案嗎?其實無論如何,人總有辦法給自己一個答案,然後說服自己相信。但,這個答案究竟解決了現況中哪個問題呢?這個問題會不會一再發生呢?脈絡思考教給我層層剖析的觀念,讓我擱置直覺並擁抱不確定,相信問題不是單一,答案也沒有絕對。而田野調查的重要就可以呼應先前提及的框架效應,因為人人有認知框架,只有從各個角度去看問題,才可能看見問題較為全面的真實。
把脈絡化為故事,讓思考成為價值
我特別喜歡在單品咖啡店裡,聽店員細細介紹品種、產區和風味,同樣是咖啡,卻讓我擁有了這杯咖啡的故事。豆子和剛磨成粉的氣味是完全不同的,從多層次的果香到溫潤的香氣,不僅塑造顧客體驗,也讓期待融入每一口咖啡中。
清明上河圖可以是一幅畫,一幅你唸得出名字卻從沒看過的畫,但也可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畫家眼裡的盛世興衰。讓歷史脈絡結合生活脈絡,讓畫中的故事和觀眾對話,才能真正讓脈絡思考化為策略價值。策略不是紙上談兵,是縝密思考後付諸實行且不忘初衷。
品味生活細節,從脈絡思考開始。
推薦閱讀恩師的著作:《思考的脈絡》
*本書為華人商學院學術界難得一見的原創理論作品,開脈絡學之先河。
*每個真實案例皆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並以科普語言解釋案例中理論精華,含金量極高。(偷一下出版社的介紹)
Dory Lai
Dory Lai
喜歡任何讓我覺得「好酷哦!」的思考迴路和創意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