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之二:前奏(桂陵之戰到馬陵之戰前各國諸侯的做為)

2022/03/2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要想比較深入的理解戰國智者的種種手段,最好是能理解他做出相關決策的環境。因此這裡按年代從桂陵之戰後開始說起。(桂陵之戰留待以後再說)
前353年,魏國趁著楚國、齊國聯軍攻打魯國的時刻對趙國首都邯鄲發動攻擊,包圍了邯鄲。秦國趁魏國攻打邯鄲,攻下了魏國少梁。趙國向齊國求援,最終魏國派出龐涓增兵支援邯鄲,與齊國孫臏、田忌帶領的軍隊在桂陵一地交戰,龐涓兵敗被殺。韓國趁機攻打東周,取得陵觀、廩丘;東周割讓高都、利兩地向韓國求和。
前352年,公孫鞅趁機攻打魏國舊首都安邑,升為大良造。齊宋衛聯軍(宋景㪨、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包圍魏國襄陵,魏國爭取得到了韓國的支援(韓昭侯接受申不害建議,前去中陽朝見魏惠王。魏國默許韓國攻打東周的戰果,獲得韓國援軍支持攻打齊國聯軍。),打敗了齊國聯軍。齊國藉由楚國將軍景舍向魏國求和。魏國修築長城、在固陽建築要塞,以抵擋秦國軍隊。
前351年,秦國趁機攻打趙國的藺。魏國與趙國在漳水上會盟,趙國用泫氏、濩澤與魏國交換,換回了首都邯鄲。韓國開始任用申不害為相國。秦國在商塞築城,公孫鞅趁固陽的工事尚未完成,人民疲憊的時刻,包圍固陽,使其投降。魏國聯合趙國開始反擊秦國,包圍秦國定陽。
前350年,魏國與秦國在彤會盟。魏國與秦國達成盟約,秦國返還魏國安邑,魏國退兵。商鞅這一系列戰略手段,非常高明。首先是趁魏國與趙國混戰的時刻(這時候「楚、魏、趙、齊、魯、衛、宋、韓、東周」全部都在戰爭),攻打魏國與趙國。並且首選自己熟悉的魏國舊首都安邑動手。因為公孫鞅曾經服務於魏國宰相公叔痤,對於舊首都的兵力配置以及魏國遷都大梁之後,安邑城的兵力配置與糧食存量等等都非常熟悉(包括魏國為了攻打趙國邯鄲可能從這裡抽調多少兵力都瞭如指掌)。首先攻打這個地方,是非常高明的選擇。(往後馬陵之戰商鞅又用與魏軍統帥公子卬有舊交進行詐騙,擒賊擒王。都是從自己熟悉的東西下手的做法。)因為情報完善,容易拿下。接著又攻打趙國藺,取得資本,累積籌碼。公孫鞅有了這些戰功,升為大良造,更方便繼續在秦國國內推動法令。
公孫鞅為什麼把安邑送還給魏國呢!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接下來秦國的幾個重大變革可以順利進行下去,為了讓變革順利進行下去,短暫的和平是必要的。因此可以合理推論公孫鞅在離開魏國之前,就已經把接下來的戰略都設想妥當了!
這一年,商鞅開始在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把小邑聚集規劃為三十一縣,每縣設有縣令一職。並且在咸陽興建新的宮殿,將秦國首都從雍遷都到了咸陽。
幫田地建設阡陌(田與田之間的小道)。模仿趙國設立二百四十步為畝,每百畝讓一個人耕作。商鞅認為一個人耕作百畝還有剩餘的力氣,這樣無法妥善利用地力,因此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每百畝給一個人耕作。同時廢除井田制,讓人民得以買賣田地。(數十年之後,導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結果)按照出土秦國田律規定,國家給你土地,不管你是否開墾種植,每一百畝都必須繳納牛馬飼料三石、禾稈二石。
同時開始制定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在同一個房間裡睡覺,開始為接下來的男丁分居、按照戶口課稅做鋪墊。公孫鞅選擇在遷都時公佈這條法令,恰好可以利用許多人民一同遷都的時刻,進行自然分居,同時減輕阻力。鼓勵耕種與紡織,努力生產的人可以恢復原本的地位;從事商業或懶惰而導致貧窮的人,將被收編為奴隸。同時推行連坐法,多個人民組成軍隊的編制,互相監視觀察,凡是隱瞞不告有非法行為的腰斬,告發者受到與斬殺敵人相同的賞賜,隱匿非法行為的受到與投降敵人一樣的懲罰。為了禁止人民私鬥,造成社會秩序不安,各按照情節輕重進行用刑。這也讓人民得以把精力轉移到農業或戰場之上。為了鼓勵作戰,即使是秦國宗室沒有軍功也不得封爵,一般人也依照軍功授爵。
此外,公孫鞅又對度量衡的工具進行統一的校準工作,以減少詐欺行為的發生。
趙國這個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原本與晉國其他六將軍不同,孫子因此預言趙國可能是六將軍瓜分晉國的最後勝利者。(可參考《孫子兵法白話譯註》孫子預言部分、《預測的哲學:晉國六將軍奪權始末》)因此商鞅這麼做是有很深刻的內涵的。
這一年,趙成侯去世,趙肅侯繼位。趙國公子緤與趙肅侯爭王位,失敗後逃奔到韓國。
齊國開始採用孫臏的富國策略,並開始把西邊的堤防擴建成長城以抵禦來自燕國與趙國等國的威脅。這個設施因此被稱為「長城巨防」,可以說兼有兩種用途。
前349年,趙肅侯元年奪取晉君的端氏一地,把晉君遷徙到屯留。公孫鞅在縣令之下又設置小吏輔助辦公。
前348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國開始推行按戶口納稅的賦稅制度。法令不強制你分家,但規定一個家裡有兩個男丁而不分家的,加倍賦稅!讓人民自己選。為了加深「農戰」政策的效用。公孫鞅還規定,即使戰士在戰場上戰死了,這個人的家裡也不能免除一個人的稅收(意思是不存在這種撫卹)。這麼做的用意有間接鼓勵戰士必須在戰場上拚命取勝的作用。
韓昭侯到秦國,目的不詳;魏惠王與趙肅侯在陰晉(犀首公孫衍的故鄉)這個地方會面,趙國新王向老大打個招呼。魏國、趙國結盟,魏國派殷臣為將軍、趙國派公孫裒為將軍,進攻燕國,攻下夏屋,並在曲逆築城。
前347年,趙國公子范趁趙國派兵攻打燕國的時候,對邯鄲發動襲擊,想奪取王位,結果戰敗而死。
前346年,趙肅侯拜完老大,建立戰功,解決完內亂,前去朝見周天子。
齊威王王后死,田嬰用七對玉珥(可見前幾集田嬰的部分),探明了齊威王的意象,建議齊威王立新王后成功。開始獲得重視、重用。楚王趁齊國王后死討伐徐州。這可能意味著,齊國王后是楚國人,因為按照記載齊國王后之死疑似是被齊威王所殺。
魏惠王趁著齊國與楚國交戰,派遣大將孫何攻打楚國,攻入了三戶的郭牆。(就是秦國統一時謠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三戶。)
秦國方面,才十歲左右的秦國太子秦惠王觸犯了公孫鞅定下的法律(應該是在大街上奔馳之類),公孫鞅對秦孝公說:「法令之所以不被執行,都是因為上面的人犯法沒有獲得處罰的緣故啊!但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動用刑法。」於是便對秦惠王的輔佐者(傅)公子虔用刑、對他的老師公孫賈動用黥面的刑罰(在臉上刺字並塗墨)。公孫鞅這一執法,雖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為自己埋下了殺機。公孫鞅法令推行了十年之後,原本當初說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又有來說法令對人民其實很便利。公孫鞅評價這些人說:「這些都是擾亂風氣的人民啊!」便把這些人都遷移到邊城去,從此以後,人民再也不敢討論法令了!
前345年,魏國孫何繼續擴大戰果,攻下了㶏陽。魏惠王又派魏章聯合韓國軍隊進攻楚國,攻下了上蔡。(孫何與孫臏可能是同宗,因為孫臏被陷害也是在魏國發生。但關於孫何的記載也就兩條,難以考證。楊寬甚至連這兩條都不收。)
前344年,魯康公死,魯景公繼位。齊國率領卿、大夫等大臣來到了秦國進行訪問(開始馬陵之戰的佈局)。趙肅侯在穩定了國內之後,趁齊國眾多卿、大夫前去秦國訪問、楚國與齊國在徐州戰爭期間,對齊國發動攻擊,攻下了高唐。
魏惠王挾著眾多戰功,招集十二國諸侯舉行逢澤之會,朝拜周天子。並打算開啟與秦國的戰爭。公孫鞅得到秦孝公的應允,前來說服魏惠王自行稱王。魏惠王有了以上戰功的威勢,底氣很足,便中計採用了公孫鞅的計策。把宮殿、衣服、旗幟都準備妥當之後(參考上一集),自稱「夏王」。開始了做死之旅!
魏惠王自稱夏王之後,首先來到了衛國,廢了衛成侯,改立子南勁(衛國宗室)為新的衛侯,是為衛平侯。
前343年,中山君成為魏國新一任的宰相,新宰相就要有新氣象。約莫此時,魏國將主意打到了韓國身上。
於是魏惠王便派使節去韓國對韓昭侯說:「鄭國是韓氏滅亡的啊!希望君能封鄭國的後代啊!這就是所謂保存滅亡的國家、延續貴族的血脈的事情!如果君能封他的後代,就能享有大名。」魏惠王這種做法無非是想藉此削弱韓國,如果韓國不聽從,甚至可能引發戰爭,至少都能測試韓國是否聽話!
韓昭侯對此感到憂慮,公子食我對他說:「臣下請前往魏國去回答他。」
韓昭侯答應之後,便派遣公子食我到了魏國。公子食我見到魏惠王之後說:「大王命令弊邑(衰敗的城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封鄭國的後代,弊邑不敢當啊!這是弊邑為了大國著想的緣故啊!從前出公(晉出公)的後代是聲氏當了晉公,被關押在銅鞮,大國都沒有可憐他啊!卻要弊邑去保存滅亡的國家、延續貴族的血脈,弊邑不敢當啊!」(講到三家分晉的歷史,這時候晉國公室還沒被殺滅!)
魏惠王聽後慚愧的說:「這本來就不是寡人的意思啊,先生請不要再說了!」
但魏惠王並未終止對韓國的試探,繼續傳達消息給韓昭侯說:「開始的時候,鄭(韓國滅鄭後遷都新鄭曾自稱鄭)、梁(魏國滅梁後遷都大梁曾自稱梁)是一個國家啊!現在則已經分開了,希望能再一次得到鄭國而結合為梁。」
韓昭侯便召集群臣謀劃要用什麼來回應魏王,公子食我便對韓昭侯說:「這很容易回應啊!君王對魏王說:『若以鄭國為舊有的魏國而可以結合啊!那麼敝國也希望能得到梁而結合為鄭國。』」
這話傳到了魏惠王耳中,魏惠王便暫時放棄了吞併韓國的想法。轉而動起了周朝的腦筋!因為韓國與東周緊鄰,韓國對東周的影響力相當於魏國對衛國的影響力。
於是魏惠王便趁著與韓昭侯在臼里舉行會盟的期間提出了重新立一個天子的想法。這真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啊!彭喜(可能是周朝說客也可能是韓國官員)便對韓昭侯說:「君主請不要聽從啊!大國厭惡有天子,但天子的存在卻對小國有利啊!如果君主與其他大國都不聽從,魏王哪裡能跟小國重新立一個天子呢!」
韓昭侯於是再一次拒絕了魏惠王。
魏惠王一怒之下,派遣穰疵率領軍隊攻打韓國,韓國派出孔夜迎戰,雙方在深赫交戰,韓國軍隊失敗而逃。史稱「南梁之難」。韓國便向齊國、趙國求救。
趙肅侯派遣公子刻進攻魏國的首垣。齊魏馬陵之戰即將來臨!

評論

馬陵之戰對於戰國時代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馬陵之戰以前,魏國的國力可以說大概僅有楚國有的一拚,但這一戰以後魏國便走向衰弱了。代之而起的就是東方的齊國與西方的秦國。戰國晚期的荀子曾經在辯論兵法時提到:「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合理推論,魏國的武卒來自吳起,而齊國的技擊則來自孫臏,秦國的銳士則出自公孫鞅。十年前的桂陵之戰,孫臏與公孫鞅所動用的軍隊都只是該國家的原始軍隊,素質堪憂,而馬陵之戰孫臏要帶領的是經過他訓練過的齊國軍隊、公孫鞅帶領的也將是經過他改造過的秦國軍隊。
這十年的期間,魏國頂多搞搞大梁城的水利設施,在內政上沒有太大的作為。反觀齊國,齊威王、宰相田忌都拜孫臏為師,採用孫臏的富國之策,雖然由於1972年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已經殘缺不全,因此無法讓人對孫臏的富國政策一窺堂奧,但有這樣的事實卻是可以肯定的。從桂陵、襄陵之戰以後,齊國並未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反倒是在堤防的基礎上修築長城,採取守勢戰略,以累積並加強實力。秦國商鞅的歷史就幸運多了,由於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留下的東西也多,加上出土文物也相對較多,《商君書》也沒有失傳,讓我們得以更加的理解商鞅在投靠秦孝公之後的整個戰略規劃。
商鞅首先在桂陵之戰趁機撈取資本,同時加強自己在秦國的威勢。接連對外國用兵取得重大勝利,無疑對商鞅在國內推行自己的法令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接著商鞅又用從桂陵之戰取得的安邑與魏國做交換,讓秦國取得了多年的和平日子,讓商鞅從興建新首都、遷都、推行墾草令、農戰戰略,都能無外顧之憂。商鞅的策略就是利用法令逐步把人力發展到極致,這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商鞅的法令對人心理上所產生的影響。既要迫使你獨立,又要迫使你奮勇殺敵,取得榮華富貴的同時也避免自己的家庭陷入困境!可以說,商鞅在操控人心上,非常的有一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朔雪寒
朔雪寒
筆名:朔雪寒。長期從事人工智慧、軍事理論、歷史、預測科學、語言學、哲學研究。著作:《孫子兵法論正》、《道德經論正》、《孫臏考》、《策略的哲學》、《預測的哲學》、《孫子兵法白話譯註》、《《子華子》公案徹底終結》、《《鬼谷子》公案徹底終結》。軟體:中文輸入法、中文校對系統、基於規則的中文分詞系統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