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性批判第四講:文化與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類個體對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的認識都無法跳過以文化符號為基礎的知識架構,試想一個人之所以要認識自己以及外在世界,不就是為了要和包裹著他的一切未知進行「互動」,兒互動本身便充滿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行為,為著些選擇行為賦予意義,也就是個人將自己投入文化之中的第一步。

存在於文化之中的個人透過賦予符號特殊的意義而為文化的屬性增添了內容,比如台灣人將濁水溪視為象徵民族的重要地理環境,事實上就是將民族賦予了地理物質方面的屬性,而這樣的一個屬性又有可能回過頭來去界定每一個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濁水溪的人為「台灣人」這樣的文化認識。人與文化之間同時是相互界定,卻又能從各自的屬性碎片當中向外延伸、牽連的特殊關係。一個個人無法辨認出一個文化的全貌,卻能接觸到複數個文化的部分要素,而一個文化無法涵蓋一個個體的全部性質,卻能將複數個體的部分特質牽連在一起。文化是一種個體嘗試將認識當中的「無限」化為「有限」的過程,然而這樣的有限卻又因為人類認知的天生結構而同化做無限之中。沒有一個人可以毫無保留的說自己知道某個文化的全部,而他所指稱的那個文化又很有可能正涵蓋著其他他所無法辨認的事務的一部份,如此,文化隨時有可能在另一個「當下」變形,我們所認識的這個文化的這個形式也不過是我們當下的認識而已。

而當我們能夠清楚發覺到自我意識的奧秘與文化形式的變遷時,就能更進一步去看待個人生命與文化存在之間的關係。人的一生有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每一個選擇的過程都深深烙印在了他的生命當中,而當他試著感受或回顧以往選擇的結果後,他便能深刻感覺是自己是存在的怎樣的文化當中,而這一文化又可以為他眼前呈現出怎樣的道路。一個人從小在台灣這塊土地長大,成年後接觸到了本土派的政治運動並在每一次的選舉當中熱烈關注的運動的將來,他已將自己深深的嵌入「台灣人」這一文化當中,而台灣人的文化符號也會將他帶往到他原先不熟悉的領域,例如台南一兩百年的紅磚建築與台語鄉親的豁達開朗(如果他是一位台中人的話),又或者是那隱藏在台灣歷史當中尚未被普遍大眾認識的悲慘事件(比如一個個發生在中南部的小人物上的政治迫害事件),這些都是當我們選擇了一個文化符號之後必然會被帶往的另一個更廣大的符號世界。最終我們可能會被帶到與我們選擇了不同符號或意義的人們不同的世界裡,我與他,我們與他們,我們的階級與他們的階級,我們的族群與他們族,我們的民族與他們的民族,我們的世界與他們的世界,我們終於能夠理解到我們與他們的不同來自於那些對符號的選擇和意義全市之差異的累積所造成的分離,它讓我清楚知道和你和他的分別,以及我和你和他所看見的「世界」的分別,甚至是我和你和他所認知到的文化符號的分別。文化引道著我們走向成為個體,卻又讓個體看到文化(們)的差異和角度,只有在文化當中我才能確定自己是誰,才能知道我所經驗的文化特殊在哪裡。當我們嘗試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文化時,其實也就是在描繪我們自己以及外在世界。

文化與個人呈現出了相當有意思的辯證關係:究竟是文化形塑了我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經驗界定了某些文化。我們永遠無法超脫這樣子的矛盾去看待文化與個人的關係,人活在文化裡,但文化也只是人在意識當中的一種「認知」而已。當我們能夠坦然的面對文化作為我們經驗裡的一環,而非形而上的作用時,或許就能大膽放心地用直觀和定義去面對各種生活經驗上大大小小的文化生活軌跡,也才能夠毫無疑慮的為文化尋找它的意義和定位。人需要文化,沒有文化就像是在黑暗中失去的燈火,與其抱著對黑暗未知的恐懼,不如信任燈火所照亮的一切。人們不需要過度的去疑慮文化是否真實存在,而是把這種對文化感覺化作生命的指南,任由它衝撞,任由它受挫,任由它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
99會員
108內容數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2025/03/02
「在人不可能,但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可福音 10:27
Thumbnail
2025/03/02
「在人不可能,但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可福音 10:27
Thumbnail
2024/11/03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Thumbnail
2024/11/03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Thumbnail
2024/10/24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Thumbnail
2024/10/24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前註: 1.我最近那麼在意台語,原來不只是語言,和它承載的文化而已,是我自己要回到本源啊! ■原來不只是台語而已,是回到本源啊! 最近上的心靈課程,課本一直講到回到「本源」,好像電腦在說的,回到初始設定一樣。看了幾個月的課本後,我突然將它跟台語連在一起了,恢復台語,重新學習台文,不只是台語,或是語言
Thumbnail
前註: 1.我最近那麼在意台語,原來不只是語言,和它承載的文化而已,是我自己要回到本源啊! ■原來不只是台語而已,是回到本源啊! 最近上的心靈課程,課本一直講到回到「本源」,好像電腦在說的,回到初始設定一樣。看了幾個月的課本後,我突然將它跟台語連在一起了,恢復台語,重新學習台文,不只是台語,或是語言
Thumbnail
沒有觀過世界,哪裡來的世界觀? 沒思考過人類,怎麼做 人?
Thumbnail
沒有觀過世界,哪裡來的世界觀? 沒思考過人類,怎麼做 人?
Thumbnail
  不過好像不是這樣,而話也說回來,當我們沒有辦法去了解人際連結,而通常只是在關心自己的三享生活,所代表的意義,我們通常都陷入三享思考的範疇中,而只要有意義存在,就像現在生活中的所看見的美麗光點——宛如天空的花火,只想要有這個永恆意義,留存心中,代表著意義就在生活中體驗完畢,卻很難思考。
Thumbnail
  不過好像不是這樣,而話也說回來,當我們沒有辦法去了解人際連結,而通常只是在關心自己的三享生活,所代表的意義,我們通常都陷入三享思考的範疇中,而只要有意義存在,就像現在生活中的所看見的美麗光點——宛如天空的花火,只想要有這個永恆意義,留存心中,代表著意義就在生活中體驗完畢,卻很難思考。
Thumbnail
這片土地,其實無關文學,這片土壤,是以一具具肉身種下的血肉之地。每一個行走的生命都是他自身的文學,他那一輩子面對的課題,而「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的天譴?」不,每一個人都是特定的,每一個人也都被降下了專屬的文學,文學中專屬的命題,而那個命題就是一次一次生命中起承轉合的天譴。
Thumbnail
這片土地,其實無關文學,這片土壤,是以一具具肉身種下的血肉之地。每一個行走的生命都是他自身的文學,他那一輩子面對的課題,而「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的天譴?」不,每一個人都是特定的,每一個人也都被降下了專屬的文學,文學中專屬的命題,而那個命題就是一次一次生命中起承轉合的天譴。
Thumbnail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才兩歲,快要二十年過去了,我想說說我眼中的台灣。
Thumbnail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才兩歲,快要二十年過去了,我想說說我眼中的台灣。
Thumbnail
人類個體對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的認識都無法跳過以文化符號為基礎的知識架構,試想一個人之所以要認識自己以及外在世界,不就是為了要和包裹著他的一切未知進行「互動」,兒互動本身便充滿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行為,為著些選擇行為賦予意義,也就是個人將自己投入文化之中的第一步。
Thumbnail
人類個體對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的認識都無法跳過以文化符號為基礎的知識架構,試想一個人之所以要認識自己以及外在世界,不就是為了要和包裹著他的一切未知進行「互動」,兒互動本身便充滿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行為,為著些選擇行為賦予意義,也就是個人將自己投入文化之中的第一步。
Thumbnail
覺知並且警惕那些不知不覺已經在塑造我們的, 接納並且勇敢去把握那些必須攥在自己手裡的。 既要做人間清醒,也要有打破一切的勇氣。 為人一世,對得起這個世界,對得起自己。
Thumbnail
覺知並且警惕那些不知不覺已經在塑造我們的, 接納並且勇敢去把握那些必須攥在自己手裡的。 既要做人間清醒,也要有打破一切的勇氣。 為人一世,對得起這個世界,對得起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