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ble聽書:ボクはやっと認知症のことがわかっ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生百年時代」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日本研究失智症的權威長谷川和夫醫生,在八十八歲時,發現自己竟然也邁入失智階段,為此他以一位醫生、一位病患、一個老人的身份,寫下這本書。
對於自己正處於失智中的狀態,長谷川醫生也坦承,雖然驚訝但願選擇接受,並希望透過自己的紀錄,可以傳達更多正確觀念,讓大眾面對失智,不再有早期診斷,早期絕望之消極心態。
書中也談到如何與失智患者相處,包括視線交會、口語交談、身體語言等,必須避免使失智患者感到焦慮或不被尊重,對長谷川醫生來說,讓失智患者可以享有,以人為中心的尊嚴生活,毋寧是重中之重。
與一般人想像不同,失智患者最大的問題記憶喪失並非最大,而是生活障礙,亦即隨著失智過程的演進,患者會逐步忘卻如何生活自理,於是必須有專人或長照機構的介入協助,進一步衍申,長谷川醫生期許未來可以打造一個友善失智患者的社區,讓患者不用擔心迷路,就算迷路,社區的人也都認識患者,可以協助患者回家甚至就醫等。
聽完本書後,才發現原來長谷川醫生已經在去年11月月底去世,享年92歲。而本書是在去世前兩年,2019年12月出版,真的覺得很感動也很感謝,畢竟,臺灣也即將,不,正在邁入高齡化的社會,未來75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每5人就有1人失智,失智將成為老人必經的階段,學習如何面對失智已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本書有點像是自傳,所以用字簡單,程度N3以上可以挑戰,程度更好的話,盲聽絕對不是問題。
avatar-img
6會員
29內容數
拍鳥的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五年前去參訪東京大學醫院老年醫學科門診時,日本的老年科醫師會在診間用約莫20分鐘左右的時間,幫懷疑失智的長輩做篩檢量表,他們使用的就是日本精神科醫師長谷川和夫再1974年發展的長谷川失智量表的改良版本。 訪間很多失智介紹的故事,很常寫長谷川醫師最後也失智的故事,描述這位畢生研究失智症的醫師,最後自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本書名為《幸齡人生70開始》,作者和田秀樹教授分享了他的專業知識和心得給高齡人士。 本書探討了高齡駕駛人的駕駛問題,曝光了一些對一般高齡人士不適用的迷思。當然,書中還有許多其他內容,比如陽光,與人對話的用處等。 希望本書能對高齡人士有所幫助。
Thumbnail
智慧怎麼來的? 是年齡越大越有智慧?今天要分享的93歲醫師相當高齡,但是我相信智慧跟靜好都是從能「體悟人生」累積出來的。 無意間看到日日靜好這本書,看完之後非常喜歡裡面的內容,同時也推薦給一些朋友看。書裡談到許說中村醫師的人生智慧,將一些我們糾結心中的各種困惑,她給了很多建議。沒有那種灑狗血的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五年前去參訪東京大學醫院老年醫學科門診時,日本的老年科醫師會在診間用約莫20分鐘左右的時間,幫懷疑失智的長輩做篩檢量表,他們使用的就是日本精神科醫師長谷川和夫再1974年發展的長谷川失智量表的改良版本。 訪間很多失智介紹的故事,很常寫長谷川醫師最後也失智的故事,描述這位畢生研究失智症的醫師,最後自
Thumbnail
最近看的這本《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作者懷著一個很想要大叫的心情,面對四個失智症老人,四個老人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時候讓她無奈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也讓人驚訝日本的高齡化社會即將面臨的是壓垮中生代(經濟上和心理上)以及龐大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教你預防老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書籍。 ​ 作者和田秀樹是精神科醫師, 在高齡醫療領域三十多年了。 非常多產,在台灣出版著作超過九十本。 這本書給樂齡族三十八個建議, 我待會下方會提到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者說外貌、腦功能、健康要三者兼顧, 最關鍵是要防止情緒老化。
Thumbnail
本書名為《幸齡人生70開始》,作者和田秀樹教授分享了他的專業知識和心得給高齡人士。 本書探討了高齡駕駛人的駕駛問題,曝光了一些對一般高齡人士不適用的迷思。當然,書中還有許多其他內容,比如陽光,與人對話的用處等。 希望本書能對高齡人士有所幫助。
Thumbnail
智慧怎麼來的? 是年齡越大越有智慧?今天要分享的93歲醫師相當高齡,但是我相信智慧跟靜好都是從能「體悟人生」累積出來的。 無意間看到日日靜好這本書,看完之後非常喜歡裡面的內容,同時也推薦給一些朋友看。書裡談到許說中村醫師的人生智慧,將一些我們糾結心中的各種困惑,她給了很多建議。沒有那種灑狗血的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