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應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那來自南方的春天卻仍溫吞地拖著步伐,緩緩跨過長江,降臨於黃淮之地。放眼望去,低矮的平房,群簇於黃土之上,一片靜謐的鄉村風景卻被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所撕裂。
駿馬奔馳所捲起的風塵,由郊外一路滾滾向村子襲來,逕自在一間平房前勒停了馬匹。「碰─碰─!」歷經風霜的木門隨著敲打聲發出激烈的抗議─「開門!」一聲突兀的渾厚男聲叫喚著,緊接著木門被拉開了。
本在房裡織布的女孩與婦人,雙雙停了手上的動作,側耳細聽。約莫一刻鐘,騷動停止了,女孩望著門外,卻始終沒有開始織布。
「兒啊......」婦人輕喚著眼前的女孩後欲言又止。「唉──」一聲嘆息自朱唇溢出,女孩放下了手上的梭子,起身,邁出房門。
「父親。」隨著這聲叫喚,外廳堂裡,太師椅上坐著約莫花甲之際的老者,倏地睜開了雙眼,爍爍地眼神望向了正踏進門的女孩。曳曳羅裙勾勒出女孩纖細的身姿,恬靜的臉龐上,英眉微蹙。「又是徵兵的文書?」女孩如珠玉般的聲音這樣問道。「咳,兒,你不是跟你娘在織布嗎?」望著這個即將婚配的小女兒─木蘭,老者略帶威嚴地回問著。
「是不是徵兵的文書?」木蘭忽略了父親的提問,再次且堅定地問道。老者沉默著,隨後拿起斜放在一旁的拄杖,站起身,緩步越過木蘭所在的門旁,往外院走去。「父親!」木蘭看著踽踽前行的老者,心中焦急萬分,父親已然年邁,怎麼能讓他再上戰場呢?
「父親!讓兒代替您出征吧!」攔在老者面前的木蘭,「撲通──」一聲跪在了他面前,低頭看著女兒那不諳世事的稚嫩臉龐,此時卻浮現出猶如成年人的堅毅果敢,老者抬眼望著遠方的山頭,隨後沉默地搖了搖頭,拍了拍跪在面前的女兒,逕自往前走去。
這週講到了了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木蘭在決定代父出征前,知不知道戰場的辛苦與可怕?」大部分的孩子認為她應該是不清楚的,就是想幫爸爸的忙,所以才說要代父出征。
很正常的反應,因為戰爭本來就不該存在在孩子的心中。於是我讓孩子們看了當時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介紹後,再問他們一次這個問題,這次他們卻認為,木蘭應該是明白戰爭的殘酷,但是仍為了父親而決心上前線作戰。
戰爭,能讓孩子們一夜長大,但卻是無情又殘忍的成長。被迫面對生死離別,殘酷的殺戮與暴行,讓那些本來應該煩惱戀愛或課業的孩子們,硬生生地將孩提的稚氣與天真抹殺。
樂府詩中的木蘭,最後成功了在戰場上存活,並且得到了榮耀回歸家人身邊,那是一種理想,卻是一種殘酷至極的理想,現實是又有多少因戰爭顛沛流離的孩童,尤其是女性,能平安地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