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產品經理一二三 (產品策略#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寫了產品經理一共十三篇了,從近期點閱數來看,應該是「專案拆分」跟「團隊文化」比較受人喜歡,這合起來想,也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人待在公司裡,對人對事,經常不知如何是好

場景可能是這樣:你一進公司馬上被交辦了一項任務,但是有點不知道如何著手,然後同事間看著挺冷淡,也不知道可以問誰,還會擔心會不會壓錯邊,你跟A隊先講上話,但其實之後的工作,跟B隊是比較多交集的,兩隊又勢同水火。同事好像都可以聊上幾句,但要問到工作的事,大家又變得敏感起來,有時嘆氣搖頭,有些又怕你嘴不牢靠,不小心把秘密說出去,或是自己可能也會小劇場,問多了會不會被認為經驗能力不足,無法勝任職務。

下一個產品在哪

一般會找產品經理,很多是公司面臨一個問題:下一個產品在哪裡? 現有的產品,都已是多年前開發,不管從外部市場的演進,以及內部的品質紀錄,還有前線業務的反饋,都發出一個信號,現有產品競爭力不足,大家都在等產品經理,到底什麼時候能訂出下一代的產品規格,還有上市的時間。

你會發現很多產品經理,一再重覆做市場定位,以及SWOT,我想可能因為這些東西方便快速,你照我之前說的去啃安規,有太多資料要消化,不是短期內可以見效的,若是要從需求挖掘出發,第一是不一定有管道人脈可以接觸,第二是客戶內部的僵固性及保守作風,第三是客戶對相關技術了解不深,也缺乏人才進行評估,第四是把特殊場景以為普遍性需求。開發人員離現場越遠,越容易自以為理想中的客戶是真實存在,而且就等著我們準備開發的產品。很少有個清楚的故事板,能夠清楚地說明,客戶是如何決策,如何交易,如何使用並維護,以及如果某人也伸手進來,我們憑什麼更有優勢。很多時候從規格來看,說穿了只是舊產品的"加強版",討論也都圍繞在市場規模上打轉,對於使用者行為的深入調查,還是相對欠缺。那種動不動就引用麥肯錫或什麼機構研究報告,基本上多數是坐在辦公室,去猜想出來的。

規劃結果幾乎也相去不遠,或更精準應該說是,符合公司內部某掌權高層的預期就行,其他的看法很容易被挑戰,要求一堆佐證資料。所以基本上,一再重申市場還是具有潛力,只是需要更高規格,更優品質,更低價格的商品,就能贏得客戶青睞。但是很多推論,往往立基於一些難以辯駁的真理,例如「客戶永遠是對的」,所以對方要求照單全收? 或是不好驗證的假設,例如「台灣經驗可以複製到其他國家」。參閱之前《團隊文化》,很多時候即便內部發現簡報內容有很大問題,基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心態,也不需要為自己樹敵,所以即便知道有問題,就看著產品經理自己玩。

除了訂立規格,還有上市的時間表也很重要,但是這個期限,經常是被行銷部門捏死了,必須趕在某個展會上發表,就能得到加乘效應。這些應該要好好去了解客戶的人,結果只是想著展台要設計成什麼樣子,專案產品部更多的心力是放在,必須要守好每個里程碑,確保到時能有產品順利上市,結果只能在對的時間,碰到錯誤的產品。

Benchmarking

有時候一些較為成熟的產品,領導者已經出現,而且很可能在德國、瑞士,基本上其他品牌就是照著抄。前面有領導者帶頭,有很不同的工況/環境,所以產品展開相對容易很多,硬是生出一些小眾規格。這時候只要有辦法保證產品成本,跟領導者還維持一段差距,或是賣到一些特殊的地區,高端的品牌不屑或無法與你競爭,你就基本可以存活。但是,後來一些高端品牌,像是電子儀器儀表Fluke,或是液壓工具ENERPAC,都陸續出了所謂副牌或亞洲版,也就是大陸講的「降維打擊」,這個傷害是蠻大的,從高往低打比較容易,把零組件換成便宜的,或是加工處理調整一下,但是低往高就是硬仗,因為可能技術實力還無法摸到邊。

也許有下一個產品真的誕生,市場反也還可以,這時候又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市場體量就是這麼大,可能因為疫情還萎縮,舊型的研發成本已經投資下去,必須從庫存的銷售中回款,才有辦法研發下一代。但是新產品出現,有時反而會壓縮現有產品的銷售,你會看到中國一些智能機器人,做一些酒店送餐之類的,因為這樣場景相對簡單,性能或介面再提升的空間有限,幾乎都把研發部砍掉,只剩業務部賣貨,有損壞直接更換,想辦法把庫存清完,之後看要投入什麼再說。

有時創新跟抄襲也很難一刀切,蘋果會調侃微軟抄襲,但是蘋果的點子,也是來自於全錄。全球可能是受美國文化影響,覺得模仿的行為,懶惰且可恥,也不存在所謂典範,因為可能抹煞創造力及獨特性,但是有關孩童學習研究指出,當他們看見真正一流傑作,了解到天外有天,更能激發自己突破。只是在公司層面,大部分高管或經營者,都不敢承認自己是個模仿者,每個都宣稱自己的不凡,還有產品的高人一等,而羞於承認「我們就是模仿,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的機會,然後如何成功把握。」

沒有經營策略,哪來的產品路徑

如果你在產品經理的面試,面試官要你提出產品路徑(roadmap),我會建議你直接拒絕,因為這其實明擺著告訴你

前面有地雷~快逃~

要一個外部的人提出一個roadmap,對我來說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有些人可能會辯稱是要看受試者的邏輯思維,以及是否在面試前,已對公司有足夠的了解。
但是正常情況,公司應該根據其願景及核心優勢,建立經營策略,發展技術平台,搭配人力培育,產品只是一個"顯化的成果"。

記得黃金圈法則,"Always start with WHY."

公司總有個願景,說要成為世界第一或隱形冠軍,問題是「第一」怎麼解釋,經常就沒有共識。以車廠來說,市值最高好像是Tesla,但以銷售額可能是Toyota,如果是高級車可能會是Mercedes,說到超跑那也許是Ferraric或Lamborghini,如果只有口號,不過最後可能落得號稱「台灣保時捷」。
在缺乏必要資訊,要求受試者自行上網看看,就能提出產品路徑圖,參考價值不高,可能公司也討論不出想法,所以撒網看看,有沒有一個外界的視角來激發內部創意,碰巧看會不會出現商機無限的概念,或是一個橫空出世的天才。

有一點經常被忽略的-設計指導方針,至於為什麼沒有這一點,我想主要還是高層沒有想到,平行單位也不需要,這個東西就不存在。但是一個成功的品牌,這個指導方針相當重要。你會發現很多成功案例,老闆自己就是個超級用戶,他就是最大的產品經理,如果你的老闆根本不碰產品,那真的不要太期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eil Chen的沙龍
17會員
16內容數
Neil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7
有很多無效溝通,來自於畸形的組織架構,沒有清楚的職權及職銜高低,光談KPI或OKR都是狗屁。 代理人也有分成三種,但是實務上真的有辦法代理,還是只代理有利的那一半,享受指揮的快感,不想扛起責任或買單。 最後,管理層有病,卻要員工吃藥
Thumbnail
2022/09/17
有很多無效溝通,來自於畸形的組織架構,沒有清楚的職權及職銜高低,光談KPI或OKR都是狗屁。 代理人也有分成三種,但是實務上真的有辦法代理,還是只代理有利的那一半,享受指揮的快感,不想扛起責任或買單。 最後,管理層有病,卻要員工吃藥
Thumbnail
2022/04/27
跟軟體最大不同的是,你需要面對工廠,這是做硬體絕對繞不開的一環,大家對工廠的印象是又髒又熱,噪音大灰塵多;乾淨的環氧地板,很多機器手臂的裝配線,加上幾十年工夫的老職人? 我們從以下幾點看生產實務 1.工廠架構及日常營運 2.廠長的工作 3.判斷工廠能力的指標
Thumbnail
2022/04/27
跟軟體最大不同的是,你需要面對工廠,這是做硬體絕對繞不開的一環,大家對工廠的印象是又髒又熱,噪音大灰塵多;乾淨的環氧地板,很多機器手臂的裝配線,加上幾十年工夫的老職人? 我們從以下幾點看生產實務 1.工廠架構及日常營運 2.廠長的工作 3.判斷工廠能力的指標
Thumbnail
2022/04/21
互動應該是自然而然 你們平時會交流嗎,還是每天上班寧可在自己的小桌子前? 當你在走廊看見同事走來,你會假裝避開,還是隨口問:「最近在忙些什麼?」 你們都在自己的座位吃飯,還是公司有公用區讓你們聚會? 公司鼓勵交流嗎,大家敢說真話嗎?
Thumbnail
2022/04/21
互動應該是自然而然 你們平時會交流嗎,還是每天上班寧可在自己的小桌子前? 當你在走廊看見同事走來,你會假裝避開,還是隨口問:「最近在忙些什麼?」 你們都在自己的座位吃飯,還是公司有公用區讓你們聚會? 公司鼓勵交流嗎,大家敢說真話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想做產品都要具備產品思維,但要如何培養?這篇想分享產品思維的概念,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行為來進行日常累積。
Thumbnail
想做產品都要具備產品思維,但要如何培養?這篇想分享產品思維的概念,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行為來進行日常累積。
Thumbnail
近期剛好擔任資訊種子培訓計畫的職涯 Mentor,開始思考如何從 0 到 1 培養一位對產品經理有興趣的學員,以下我會分成職涯規劃、學習路徑、成長飛輪來分享我的帶領方式。
Thumbnail
近期剛好擔任資訊種子培訓計畫的職涯 Mentor,開始思考如何從 0 到 1 培養一位對產品經理有興趣的學員,以下我會分成職涯規劃、學習路徑、成長飛輪來分享我的帶領方式。
Thumbnail
產品經理需要的技能非常多樣且複雜。跨團隊合作、產品定義、溝通、利害關係人管理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產品的核心思想。
Thumbnail
產品經理需要的技能非常多樣且複雜。跨團隊合作、產品定義、溝通、利害關係人管理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產品的核心思想。
Thumbnail
下一個產品在哪 Benchmarking 沒有經營策略,哪來的產品路徑
Thumbnail
下一個產品在哪 Benchmarking 沒有經營策略,哪來的產品路徑
Thumbnail
你覺得做一台電競筆電比較爽,還是測試一台飛行滑板? 從觀察身邊開始 從認識材料開始 從業務開始 從初級工程師開始 從專案助理開始 從產品助理開始 Q:「你碰過最大的挑戰」 覺得自己適合做產品經理? (談MBTI性格分類法)
Thumbnail
你覺得做一台電競筆電比較爽,還是測試一台飛行滑板? 從觀察身邊開始 從認識材料開始 從業務開始 從初級工程師開始 從專案助理開始 從產品助理開始 Q:「你碰過最大的挑戰」 覺得自己適合做產品經理? (談MBTI性格分類法)
Thumbnail
B2B的產業,成就感可能不如B2C,但是你有機會接觸到很新的技術,雖然最後不一定有機會商業化。這一篇我們會談到一點產品開發 -不同組織中,產品部的各種型態 -新品開發真的是重點嗎 -開發需求的來源 -建立需求池及人才庫 -產品上市計畫 -Online v.s. Offline
Thumbnail
B2B的產業,成就感可能不如B2C,但是你有機會接觸到很新的技術,雖然最後不一定有機會商業化。這一篇我們會談到一點產品開發 -不同組織中,產品部的各種型態 -新品開發真的是重點嗎 -開發需求的來源 -建立需求池及人才庫 -產品上市計畫 -Online v.s. Offline
Thumbnail
產品開發是產品部工作的一部份,不過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瑣事。 -產品部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魔鬼藏在細節中。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年度Line review -以新制舊,以舊避險
Thumbnail
產品開發是產品部工作的一部份,不過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瑣事。 -產品部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魔鬼藏在細節中。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年度Line review -以新制舊,以舊避險
Thumbnail
身為產品經理很常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雖然非常歡迎這些好意,卻又不得不作出殘酷的抉擇。對於新產品的構想,哪些概念是有價值的?哪些又是必須捨棄的呢?也許我們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條件。
Thumbnail
身為產品經理很常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想法,雖然非常歡迎這些好意,卻又不得不作出殘酷的抉擇。對於新產品的構想,哪些概念是有價值的?哪些又是必須捨棄的呢?也許我們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條件。
Thumbnail
各行各業的產品經理負責的業務都不太一樣,而互聯網產品經理因為產品服務的領域和用戶不同,所以也無法有一套SOP來複製,因此,產品經理是個「非標準化的職業」,而並沒有哪一個科系畢業就是一定能做好產品經理,主要還是靠……
Thumbnail
各行各業的產品經理負責的業務都不太一樣,而互聯網產品經理因為產品服務的領域和用戶不同,所以也無法有一套SOP來複製,因此,產品經理是個「非標準化的職業」,而並沒有哪一個科系畢業就是一定能做好產品經理,主要還是靠……
Thumbnail
最近終於把專案管理全書給嗑完了,雖然主要針對的對象是軟體公司的專案經理,不過以設計師來說也能更全面理解開發產品的方式,有助於自己在團隊內溝通和進行時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 我認爲在書裡面非常地強調兩件事情。商業價值、探索學習,很多章幾乎都是圍繞在這幾個關鍵字去描述一些細節和如何去做。我認為對於新手或
Thumbnail
最近終於把專案管理全書給嗑完了,雖然主要針對的對象是軟體公司的專案經理,不過以設計師來說也能更全面理解開發產品的方式,有助於自己在團隊內溝通和進行時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 我認爲在書裡面非常地強調兩件事情。商業價值、探索學習,很多章幾乎都是圍繞在這幾個關鍵字去描述一些細節和如何去做。我認為對於新手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