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研究莊凱詠所撰寫《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大山北月服務創新之歷程與結果》一文時,他將自己創業的過程,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撰寫成論述文章,這個理論最重要的是強制通行點(OPP),「相信透過大山北月的整合資源,可以產生台灣農村的新的價值」,在豐鄉國小的舊址以新興型態開放博物館的想法,開啟創業經營,從廢校的空間轉到博物館經營,到後來的社團法人台灣服務科學會經營權到大山北月對營運,而大山北月怎麼去產生屬於公司與聚落的雙贏模式呢?
共創價值論點
莊凱詠清楚地梳理將聚落的三個角色「服務提供者」、「服務需求提出者」以及「服務對象」,從過去為豐鄉國小,做為日治時期大正十二年(1923年),農家的人才培育中心,到1983年學生減少到只剩9人而停校,廢校三十餘年留下舊有教室與校舍,2006年由客委會蓋建成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2014年由大山北月所承包,採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形式,以對話當作核心。故在公私協力下,大山北月透過景點串聯、整合行銷、深度體驗發展聚落觀光農業,致力於促進地方的發展與人才培育,產生聚落的新亮點。
聚落群組結盟
透過專案成員多次討論,邀請了學術教授、業者經理、創辦人、牧師等等,討論六個主題,「產業經濟」、「文化藝術」、「人才發展」、「運動休閒」、「交通旅遊」、「在地教育」,並以號召動員去找到對於聚落興趣的各行各業,透過意見交換而促使成為成對改變,連結到各個利害關係人。在討論當中,將餐點轉譯成大山慢食的菜單「東方美人香檳」(峨嵋代表)、「擂茶冰沙」(北埔代表)、「手工麻糬」(竹東代表)、「窯烤麵包」(橫山代表)、「仙草冷麵」(關西代表),在這樣討論完後,開始將議題收斂與發散。
創造聚落觀光
透過層層的行動者網絡,不斷地向下延伸聚落的強制通行點,從一開始的「換想大山背:Remodel工作坊」到「大山慢食:新竹台三線的策展人」到「在地小旅行:共創旅遊服務體驗」到「草地婚禮:不可能的夢想任務」到「十分桔利禮盒:小農文創產品開發,讓整個利害關係人不斷地討論議題往下延伸,創造出屬於聚落的觀光。
參考論文
莊凱詠(2015)。以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大山北月服務創新之歷程與結果。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