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比霧更深的地方》:所謂文學,是將不可言說之物從彼方帶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比霧更深的地方》
作者:張惠菁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時間:2019

raw-image

觀後書評

《比霧更深的地方》是我多年前買的書,已忘了內容,只記得如螢火蟲般在暗夜中閃爍著微光的文字,第二次翻開此書,閱讀完畢,竟和第一次一樣,無法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回想書中畫面,同樣呈現幽微模糊的模樣。

再以速翻的方式,專心在腦內重建整本書的大綱,我頓時領悟。

張惠菁正是將不可言說的模糊之物,從霧的另一端帶回來,用文字拼湊成像。於是,我難以透過二手的角度,再去重新描繪張惠菁所看見的景象。

張惠菁擅長捕捉生活中發生的細微事物,或是人際遭遇、或是季節變化帶來觸動,或是電影書籍觀後感想,即使再不起眼、再莫名的一縷情緒,她總能抓住閃逝而過的瞬間,結合過去所見所讀,將當下的心情凝鍊於字句中。

我特別喜歡她對於文學的這段描述:

我們的社會,就是水。我們的文化,就是水。
……
文學經常能幽微地體現那些「不可言說」,讓人意識到「水的形狀」。那些我們分明置身其中,卻不知該如何描述、無法發聲,甚至往往因為無法發聲,也就不知如何感受的事物。
……
它不直接說道理,而是讓人有一種曖昧的共鳴。有什麼從那幽暗的、不可言說的疆域,被帶過來了。共鳴的就是那沒有形狀的東西。文學可以是這樣幽微的帶領。比起這世上其他更為理直氣壯簡明易懂的道理和光亮,它是微明。因為微明,所以重要。
raw-image

曾幾何時,我也認為沒什麼是自己寫不出的,再細微、再一閃而逝的瞬間,也能用自己的快門,讓模糊的影子得以在筆下清晰成像。然而隨著畢業、進入職場,不再寫作後,思緒變得遲鈍、不起勁,亦逐漸失去那份敏銳的本能。對生活的麻痺,也如同一道走不出去的霧,一不留神就迷茫過了數年。

人是不刺激自己,就會蹉跎歲月的生物。

這一系列書籍閱讀、影片觀後感想,與其說寫給他人分享,不如說也提醒了我,不能忘記繼續書寫,不能忘記自己是誰。

最後,不得不驚嘆許多作家用來形容「文字紀錄」的詞彙,竟不約而同使用了「光」,張惠菁舉例的漢娜·鄂蘭、其弟子伊莉莎白·揚布魯爾皆是。

來自個人著作的亮光直接照進這個世界,在作者過世後仍持續不滅。它是明亮還是微弱,是短暫還是長久,都得視世局和世道為何。後人自會判斷。來自於個人人生--言辭、舉止和友誼--的亮光只能存留於記憶中,如果它要照進世界,就必須寄託於一種新的形式,紀錄或流傳下來。那個故事,得從很多記憶的零碎片段中構築起。

--伊莉莎白·揚布魯爾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們還是有期望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熒熒微光。當眾星火看見彼此,每一朵火焰便更為明亮,因為它們看見對方,並期待互相輝映。

--漢娜·鄂蘭
raw-image

這令我想起我最喜愛的輕小說作家久遠,也曾形容自己寫的文字如螢火微光,在她當前一部作品《墨方簿》中,就以螢火蟲的幽光暗示渺小眾生的集結,對於龐大世道所造成的衝擊力。

不論是張惠菁還是久遠,他們書寫的文字,總是帶著那麼點幽暗不可言說之感。同樣身為執筆者,有時領悟到過於細微的東西,不免感到孤獨,但若此刻書寫下來,或許哪一天,僅僅螢火般的微光,也能照亮某個人心中的黑暗吧。


2023年讀《給冥王星》後增加:

第一次認識張惠菁是2019 年《比霧更深的地方》出版時,對書名情有獨鍾,看了點網路介紹就買回家,從此這本書總被放在最順手的位置,有一點感觸、想到些什麼,就拿起來重溫。

2021年《給冥王星》再版後,作者在序中的第一段文字,又深深地觸動我的內心。

比如一個夜晚。比預想來的涼,也比預想來的靜。忽然就在那多出幾分的涼與靜裡無話可說。感覺有些簌簌地,似乎是擁擠的世間規範深植於我身上的某些制約,正在蒸發而去,細小魂魄一般從毛孔抽離散逸。一下子意識到,自己正在無所方向無所欲求之處。即便正走在路上,也並不覺得原來要去的地方真有非去不可的意義。如此,在時間與有限性的念頭再次湧上來之前,或許就是置身於荒野吧。而荒野,明確地呼吸著。

〈虛空燦爛──在有冥王星的天空下〉序(2021年再出版所撰寫)

比較《給冥王星》和《比霧更深的地方》兩本作品時,也明顯感受張惠菁在 2021 年後,不論是描繪捕捉到的感受、每篇主旨的清晰度、看待自我與世界的觀點,都經過時間的磨礪而更加圓融。就如同呼吸般,呼吸著文字,呼吸著自己的獨特與外在世界的多元。

好似除了「光芒」,文學又擁有了另一種代名詞,叫做「呼吸」。

從《給冥王星》對立翻轉的稜線,變成《比霧更深的地方》朦朧無邊界的水氣。過了幾年,作者將自己與世界發生的衝突,融化成更溫柔的字眼。

會喜歡閱讀張惠菁的文字,或許也因她寫出自己的理想:想要更溫柔地對待世界、更細緻觀察自己,讓自己的文字也如霧如呼吸一般透徹人心。



若有興趣深入了解張惠菁,可以聽看看這場 Podcast 節目《文學樹洞》: EP08|一個人若一直在路上,他必定是拋下了一些東西 ft.張惠菁


文章同時發布於→阿歲的 Wordpress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按個愛心或拍手都可以給我很大的鼓勵喔 :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只會出一支筆
26會員
36內容數
工作是副業,寫作是生活。
只會出一支筆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只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原來會在你所愛的人心中駐留很久很久。
Thumbnail
2025/04/05
只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原來會在你所愛的人心中駐留很久很久。
Thumbnail
2025/03/11
一座平凡的小鎮中,一位平凡的居民費隆,所經歷的平凡生活。
Thumbnail
2025/03/11
一座平凡的小鎮中,一位平凡的居民費隆,所經歷的平凡生活。
Thumbnail
2025/02/19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Thumbnail
2025/02/19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為非典型敘事獨白 ,共有 十七則短篇創作 ,並為傳統法式裝訂 ,為達到毛邊書鋸齒狀最天然的效果,須以自己的方式或割或撕,創造一本私人閱讀印記的成品。 內容簡介 透著微光的故事,不像黑夜像清晨。 好像沒有什麼不能被期待, 也沒有什麼不能被遺忘了。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為非典型敘事獨白 ,共有 十七則短篇創作 ,並為傳統法式裝訂 ,為達到毛邊書鋸齒狀最天然的效果,須以自己的方式或割或撕,創造一本私人閱讀印記的成品。 內容簡介 透著微光的故事,不像黑夜像清晨。 好像沒有什麼不能被期待, 也沒有什麼不能被遺忘了。
Thumbnail
作者的聲音青澀真摯,喃喃如細雨,聽著聽著,彷彿掉入淅瀝的雨夜,叨叨絮絮的話語築牆,隔離出孤獨恍惚,卻又觸人心弦,情感與思緒脈脈湧動的私密場域~那些既細膩私密不忍直視,又普世共鳴難以讓人淡漠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作者的聲音青澀真摯,喃喃如細雨,聽著聽著,彷彿掉入淅瀝的雨夜,叨叨絮絮的話語築牆,隔離出孤獨恍惚,卻又觸人心弦,情感與思緒脈脈湧動的私密場域~那些既細膩私密不忍直視,又普世共鳴難以讓人淡漠的點點滴滴⋯⋯
Thumbnail
將不可言說的模糊之物,從霧的另一端帶回來,用文字拼湊成像。張惠菁擅長捕捉生活中發生的細微事物,或是人際遭遇、或是季節變化帶來觸動,或是電影書籍觀後感想,即使再不起眼、再莫名的一縷情緒,她總能抓住閃逝而過的瞬間,結合過去所見所讀,將當下的心情凝鍊於字句中。
Thumbnail
將不可言說的模糊之物,從霧的另一端帶回來,用文字拼湊成像。張惠菁擅長捕捉生活中發生的細微事物,或是人際遭遇、或是季節變化帶來觸動,或是電影書籍觀後感想,即使再不起眼、再莫名的一縷情緒,她總能抓住閃逝而過的瞬間,結合過去所見所讀,將當下的心情凝鍊於字句中。
Thumbnail
「我經常醒在陽光薄澈,市聲隱約的時刻。這樣的清晨我總有置身時間之外的錯覺,就像將要動筆寫作的瞬間。或許這也是時間的本質。它是延續不斷的,但也是可以被打斷的。它開放給時間的步行者,在其中鑿開一個又一個的站立點。」──張惠菁
Thumbnail
「我經常醒在陽光薄澈,市聲隱約的時刻。這樣的清晨我總有置身時間之外的錯覺,就像將要動筆寫作的瞬間。或許這也是時間的本質。它是延續不斷的,但也是可以被打斷的。它開放給時間的步行者,在其中鑿開一個又一個的站立點。」──張惠菁
Thumbnail
雖然斯卡羅引起不少臺灣歷史熱,不過,讀臺灣文學的人因此多了起來嗎?也許有吧,不過累積的速度很緩慢就是了。以華語寫作的作品,近年有不少異質性的作品出版,這次推薦兩本噢! -------------------------------- 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我一直這樣覺得。意即,我有些厭膩了那些不停地書
Thumbnail
雖然斯卡羅引起不少臺灣歷史熱,不過,讀臺灣文學的人因此多了起來嗎?也許有吧,不過累積的速度很緩慢就是了。以華語寫作的作品,近年有不少異質性的作品出版,這次推薦兩本噢! -------------------------------- 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我一直這樣覺得。意即,我有些厭膩了那些不停地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