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14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4.18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謂元布袋①曰:
「凡稱長老之職,助宣佛化。
常思以利濟為心,行之而無矜,則所及者廣,所濟者眾。
然一有矜己逞能之心,則僥倖之念起,而不肖之心生矣。」
《雙林石刻》
【注釋】
① 元布袋:宋朝此庵景元禪師永嘉楠溪人,俗姓。年十八,依靈山希拱禪師,圓具後習天台教,後謁圓悟克勤禪師,並嗣其法。因常負布袋而行,故人稱其為「元布袋」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禪師布袋和尚景元禪師說:
「凡是稱為長老的人,他的職責是為了助佛宣化,因此要時時思念以利人濟世為心。
而當他進行教化時,心裡不可以存有矜高自恃的念頭,這樣,他所行化的地方極廣,所利濟的眾生必多。
然而一旦有矜己逞能之心,接著就會有心懷僥倖和不良的念頭生起。」
良因贊曰:
慈悲心與攀緣心貌似相像,但其體天淵之別。
慈悲心「以利濟為心,行之而無矜」,
心中唯見眾生是否得利,個人得失絕不掛懷。
攀緣心則是「矜己逞能之心」 ,充斥著「我能」之傲慢,與「逞能」之躁動,
因此順我則喜、逆我則惱,全體煩惱相應。
唯禪者安心空寂,內不見我相可得,外不見眾生可度,方可大悲流潤眾生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4.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住持以眾智為智,眾心為心。 恒恐一物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求。 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若理之是,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非,雖用度小,而除之何害。 蓋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賢者慎初,聖人存戒。 《與佛智書》 良因贊曰:
2015.4.4 《禪林寶訓》 隨筆 圓悟謂隆藏主①曰: 「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情,則叢林不可理。 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則人情不可得。 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則下不可接。 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唯道是從。 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
2014.12.25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先師言作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有次到沙裡卡洞中靜修,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23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2015.4.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住持以眾智為智,眾心為心。 恒恐一物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求。 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若理之是,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非,雖用度小,而除之何害。 蓋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賢者慎初,聖人存戒。 《與佛智書》 良因贊曰:
2015.4.4 《禪林寶訓》 隨筆 圓悟謂隆藏主①曰: 「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情,則叢林不可理。 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則人情不可得。 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則下不可接。 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唯道是從。 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
2014.12.25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先師言作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有次到沙裡卡洞中靜修,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23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該文章探討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的「修心八偈」,及其內容對人生的啟示。結合了父母子女關係及人際相處的心得,表達出對於愛與寬恕的思考。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該文章探討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的「修心八偈」,及其內容對人生的啟示。結合了父母子女關係及人際相處的心得,表達出對於愛與寬恕的思考。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