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聽過這樣的一段話:家,不是講理,而是充滿愛的地方。
但為什麼在應該充滿愛的場所,我們經常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尤其是疫情肆虐的時代,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的情形下,應是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怎麼會愈談愈憤怒,愈來愈無話可說。
遇到困境時,我們經常想的是要怎麼做才能解決目前的困難,卻往往忘了「不做」什麼,反而才是脫離困境的方法。
和家人相處也是一樣。作者提出了四件「因為是家人,所以不能做的事」。幫助我們就算感到挫敗連連,依然有法則能依循,不至於感到無所適從。
前兩則「不要把世俗帶回家」、「失敗沒什麼好責備」,偏向心靈層面的探討與成長,「不要侵入家人的時空」則是因應疫情時代需要和家庭成員做好溝通才能順利進行。因此「禁用5W1H提問法」成為談話時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能做到其他三項法則的基礎。
這和我們平常的說話方式大不相同。但如果不想再讓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讓我們和在乎、親愛的家人對話難以為繼,「不做」什麼,遠比拚命多做什麼輕鬆多了。
如果覺得一次「不做」四件事難度太高,不妨降低標準。先從簡單的、經常碰到的「說話」情境開始執行「不做」的練習。
禁用「5W1H的提問法」
所謂5W1H的提問,是以「Who」、「When」、「Where」、「What」、「Why」、「How」為開頭的問題。它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聽者有被質疑、指責、說教、威脅或恐嚇的感覺,反而不敢講真話。至於提問者多有預設的負面想法,而且心態有點狡猾。不用直接命令句,以提問暗示對方「你做得不夠好,我的想法才是對的」。對方也清楚提問者的弦外之音,所以乾脆來個硬碰硬。比方說:
「要跟誰出去?」
(OS:又來了,只會說我那群朋友不值得交。但我和那些好哥兒們/好姐妹就是有話聊嘛!)
「什麼時候回來?」
(OS:要你管!七八點就得回家的話,不要出門就好啦!)
「要去哪?」
(OS:說要夜衝夜唱/和男/女朋友開房間蓋被純聊天你還會讓我去嗎?)
「在學校做了什麼?」
(OS:不就是聽老師那個歐巴桑不斷repeat ABC、xyz,聽都聽不懂,煩死了!這有什麼好講的啦!講了只會說我上課不專心而已。)
「為什麼不照我跟你講的做?」
(OS:為什麼不能信任我一次?)
「這件衣服多少錢?」
(OS:講貴了說我亂花錢,講便宜了又要嫌一分錢一分貨。不能稱讚一句「真好看!」就好了嗎?)
可是這麼一來,好像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耶?
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從「為什麼?」改問「怎麼了?」、「還好嗎?」,還有正面的「誇獎」就好了:
「要跟誰出去?」、「要去哪?」
>>「路上小心。」
「什麼時候回來?」
>>「很晚了,沒收到你的LINE,沒事吧?」
「在學校做了什麼?」
>>「這幾天沒聽你提起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耶,還好嗎?」
「為什麼不照我跟你講的做?」
>>「還好嗎?最近好像比較晚起床,發生什麼事了?」
「這件衣服多少錢?」
>>「買了新衣服吧?很適合你喔!」
簡單幾個字的差異,把注意力從責怪對方轉為關注在其他方面,就能放下敵意、影響整個對話的氛圍和走向。
就算是神經大條的人,對方也能感受到自己不願指責,願意繼續溝通的善意。
其實書中在「禁用5W1H提問法」後,有列出一些增進家人感情的對話技巧。不過,少即是多。與其拚命多做搞得彼此傷痕累累,不如先從「不做」開始,一點一點找回家人間對話的溫度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