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總是被一秒惹怒,仍想和你好好說話、好好相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家人使用說明書》讀後感

《家人使用說明書》讀後感

大部分的人聽過這樣的一段話:家,不是講理,而是充滿愛的地方。

但為什麼在應該充滿愛的場所,我們經常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尤其是疫情肆虐的時代,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的情形下,應是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怎麼會愈談愈憤怒,愈來愈無話可說。

遇到困境時,我們經常想的是要怎麼做才能解決目前的困難,卻往往忘了「不做」什麼,反而才是脫離困境的方法。

和家人相處也是一樣。作者提出了四件「因為是家人,所以不能做的事」。幫助我們就算感到挫敗連連,依然有法則能依循,不至於感到無所適從。

前兩則「不要把世俗帶回家」、「失敗沒什麼好責備」,偏向心靈層面的探討與成長,「不要侵入家人的時空」則是因應疫情時代需要和家庭成員做好溝通才能順利進行。因此「禁用5W1H提問法」成為談話時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能做到其他三項法則的基礎。

這和我們平常的說話方式大不相同。但如果不想再讓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讓我們和在乎、親愛的家人對話難以為繼,「不做」什麼,遠比拚命多做什麼輕鬆多了。

如果覺得一次「不做」四件事難度太高,不妨降低標準。先從簡單的、經常碰到的「說話」情境開始執行「不做」的練習。

禁用「5W1H的提問法」

所謂5W1H的提問,是以「Who」、「When」、「Where」、「What」、「Why」、「How」為開頭的問題。它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聽者有被質疑、指責、說教、威脅或恐嚇的感覺,反而不敢講真話。至於提問者多有預設的負面想法,而且心態有點狡猾。不用直接命令句,以提問暗示對方「你做得不夠好,我的想法才是對的」。對方也清楚提問者的弦外之音,所以乾脆來個硬碰硬。比方說:

「要跟誰出去?」

(OS:又來了,只會說我那群朋友不值得交。但我和那些好哥兒們/好姐妹就是有話聊嘛!)

「什麼時候回來?」

(OS:要你管!七八點就得回家的話,不要出門就好啦!)

「要去哪?」

(OS:說要夜衝夜唱/和男/女朋友開房間蓋被純聊天你還會讓我去嗎?)

「在學校做了什麼?」

(OS:不就是聽老師那個歐巴桑不斷repeat ABC、xyz,聽都聽不懂,煩死了!這有什麼好講的啦!講了只會說我上課不專心而已。)

「為什麼不照我跟你講的做?」

(OS:為什麼不能信任我一次?)

「這件衣服多少錢?」

(OS:講貴了說我亂花錢,講便宜了又要嫌一分錢一分貨。不能稱讚一句「真好看!」就好了嗎?)

可是這麼一來,好像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耶?

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從「為什麼?」改問「怎麼了?」、「還好嗎?」,還有正面的「誇獎」就好了:

「要跟誰出去?」、「要去哪?」

>>「路上小心。」

「什麼時候回來?」

>>「很晚了,沒收到你的LINE,沒事吧?」

「在學校做了什麼?」

>>「這幾天沒聽你提起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耶,還好嗎?」

「為什麼不照我跟你講的做?」

>>「還好嗎?最近好像比較晚起床,發生什麼事了?」

「這件衣服多少錢?」

>>「買了新衣服吧?很適合你喔!」

簡單幾個字的差異,把注意力從責怪對方轉為關注在其他方面,就能放下敵意、影響整個對話的氛圍和走向。

就算是神經大條的人,對方也能感受到自己不願指責,願意繼續溝通的善意。

其實書中在「禁用5W1H提問法」後,有列出一些增進家人感情的對話技巧。不過,少即是多。與其拚命多做搞得彼此傷痕累累,不如先從「不做」開始,一點一點找回家人間對話的溫度與溫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offee Tea & Me的沙龍
37會員
134內容數
專門勸退懷有空姐夢的沒良心阿姨練肖維的「飛翔公關室」 期許擔任各位貴賓、現役與未來空服互相了解的橋樑 每週一晚上更新一次
2022/11/12
本篇是新書《警察不拎GUN已抵達犯罪現場》推薦文。 看完警察不拎GUN的經歷,就像是看了上百張警察篇的You think I do。
Thumbnail
2022/11/12
本篇是新書《警察不拎GUN已抵達犯罪現場》推薦文。 看完警察不拎GUN的經歷,就像是看了上百張警察篇的You think I do。
Thumbnail
2022/10/29
早起不只是習慣養成,還是個好工具。和學習語言一樣,需要每天固定時間、反覆練習不間斷。並相信熟能生巧,明天會比今天做得更好。
Thumbnail
2022/10/29
早起不只是習慣養成,還是個好工具。和學習語言一樣,需要每天固定時間、反覆練習不間斷。並相信熟能生巧,明天會比今天做得更好。
Thumbnail
2022/10/12
我想吃美食也享瘦,怎麼那麼難!
Thumbnail
2022/10/12
我想吃美食也享瘦,怎麼那麼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這人就是這樣,我有我的孝道禮儀,你不喜歡就算了。
Thumbnail
我這人就是這樣,我有我的孝道禮儀,你不喜歡就算了。
Thumbnail
與人溝通時,你是否經常無奈衝突的產生呢?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別於其它物種的優勢。我們因說話,而能有效的表達想法,造就許多的合作與創造;而我們也因為說話,產生許多衝突與誤解,造成分歧、決裂人際關係。面對說話這件事,除了學習如何表達之外,如何避免溝通衝突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分享一個簡單
Thumbnail
與人溝通時,你是否經常無奈衝突的產生呢?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別於其它物種的優勢。我們因說話,而能有效的表達想法,造就許多的合作與創造;而我們也因為說話,產生許多衝突與誤解,造成分歧、決裂人際關係。面對說話這件事,除了學習如何表達之外,如何避免溝通衝突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分享一個簡單
Thumbnail
#對於家人我們常常使用錯誤 ⁡ 「去哪?跟誰?幾點回來?」「什麼時候要結婚?」「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家人的無心提問,有時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雷? ⁡ 這是近期閱讀特別喜歡的書《家人使用說明書》。不探究家人為什麼沒做好的原因,而是用感性的方式給予家人溫暖,很多溝通問題反而迎刃而解。 ⁡ *
Thumbnail
#對於家人我們常常使用錯誤 ⁡ 「去哪?跟誰?幾點回來?」「什麼時候要結婚?」「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家人的無心提問,有時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雷? ⁡ 這是近期閱讀特別喜歡的書《家人使用說明書》。不探究家人為什麼沒做好的原因,而是用感性的方式給予家人溫暖,很多溝通問題反而迎刃而解。 ⁡ *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聽過這樣的一段話:家,不是講理,而是充滿愛的地方。 但為什麼在應該充滿愛的場所,我們經常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尤其是疫情肆虐的時代,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的情形下,應是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怎麼會愈談愈憤怒,愈來愈無話可說? 「要跟誰出去?」 「什麼時候回來?」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聽過這樣的一段話:家,不是講理,而是充滿愛的地方。 但為什麼在應該充滿愛的場所,我們經常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尤其是疫情肆虐的時代,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的情形下,應是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怎麼會愈談愈憤怒,愈來愈無話可說? 「要跟誰出去?」 「什麼時候回來?」
Thumbnail
親愛的你,別因為一再失敗的溝通,而把自己鎖在悲傷、寂寞、孤獨的空間裡。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Who is right and who is wrong),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因各種不如意而耿耿於懷,說話常有攻擊傾向,跟這樣的人共處往往動輒得咎,老是在爭吵、鬥氣、冷戰的情緒低
Thumbnail
親愛的你,別因為一再失敗的溝通,而把自己鎖在悲傷、寂寞、孤獨的空間裡。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Who is right and who is wrong),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因各種不如意而耿耿於懷,說話常有攻擊傾向,跟這樣的人共處往往動輒得咎,老是在爭吵、鬥氣、冷戰的情緒低
Thumbnail
你跟家人之間都怎麼說話的呢? 家人是我們最親密的人,但為什麼有時候溝通好像不太順暢,你說了對方沒聽,對方說了你故意不聽,到底為什麼會演變成相愛相殺呢?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 1.認為對方應該要了解我、包容我 2.認為自己是為對方好
Thumbnail
你跟家人之間都怎麼說話的呢? 家人是我們最親密的人,但為什麼有時候溝通好像不太順暢,你說了對方沒聽,對方說了你故意不聽,到底為什麼會演變成相愛相殺呢?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 1.認為對方應該要了解我、包容我 2.認為自己是為對方好
Thumbnail
身邊的人怨東怨西、批評路人甲乙丙,或是做錯事懊惱、討拍,也可能面臨挫折正沮喪、討救兵……,這些狀況雖是警訊,但都不是急於出手的時候 或許,只要先觀察或聆聽,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空間,彼此才不容易被情緒勒索或 心情綁架。因為,對方需要的或許是  #心靈感受 的抒發,確認有人在旁陪伴,而不是 #問題解決
Thumbnail
身邊的人怨東怨西、批評路人甲乙丙,或是做錯事懊惱、討拍,也可能面臨挫折正沮喪、討救兵……,這些狀況雖是警訊,但都不是急於出手的時候 或許,只要先觀察或聆聽,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空間,彼此才不容易被情緒勒索或 心情綁架。因為,對方需要的或許是  #心靈感受 的抒發,確認有人在旁陪伴,而不是 #問題解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