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家人之間都怎麼說話的呢?
家人是我們最親密的人,但為什麼有時候溝通好像不太順暢,你說了對方沒聽,對方說了你故意不聽,到底為什麼會演變成相愛相殺呢?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
1.認為對方應該要了解我、包容我
因為我們是最親近的人,所以你理所當然的要了解我阿,但說實在的,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是很瞭解自己,怎麼會期望對方百分百的了解呢?
也因為對方是很親近的人,我們就容易在他們面前把情緒無限上綱的表達出來,認為這就是最真實的自己啊!
但很多時候其實就只是因為我們覺得對方會無條件包容,才敢這樣做,但沒有人應該要處理你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應該要自己負責!
2.認為自己是為對方好
家人間很常聽到:「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啊!」喔~我超怕這句話。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本身就非常主觀,從我的角度對你來說是好的,不見得你也這樣認為,即便我們生活在同個空間但想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爸媽要求成績好的孩子去念醫學系,但孩子根本沒興趣或怕得要死怎辦?或許就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認為當醫生在社會上的地位或收入會較高,對你的未來會比較穩定之類的?但就孩子的角度他就根本沒興趣或他就怕血啊!
如果雙方都可以傾聽到對方問題的核心,或許解答就不一定是要不要念醫學系,對父母來說他可能只是希望你未來活得開心、穩定,有可能別的事情也能達到這樣的目的。
雙方就不用糾結在要不要念醫學系,而是去尋找有沒有其他可能?
真正的為對方好,應該是讓對方照自己的意思決定,而不是強制灌輸我的觀念給你逼你接受。
那我們怎麼跳脫這樣相愛相殺的迴圈呢?提供五個方法讓你參考:
1.尊重彼此的不同
首先,最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彼此不管是想法還是行為上的不同,每個人處事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如果你硬要把自己的邏輯套到別人身上,邏輯霸凌別人,這是絕對無助於關係的維繫,因為你會讓對方像個笨蛋,而沒有人會喜歡自己是笨蛋的感覺!
也正是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才會形成社會,如果大家都一樣,那我們就是機器人,不是人類啦!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如果願意傾聽、嘗試理解,或許我們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2.讓對方有拒絕的空間
就像前面說的,如果我們只想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塞給對方,某種程度來說是自私的,因為完全沒有顧慮到對方感受。
所以當對方說不的時候,觀察一下,他有可能不是否定你提供的建議,有可能只是你強烈的態度讓他反感,而他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就算對方真的否定你提供的建議,也不代表他否定你這個人,只是這件事上彼此的看法不同而已。
3.不開濾鏡跟對方溝通
你是不是想說又不是在拍照,跟濾鏡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說的濾鏡指是偏見或是預設立場。
有時候家人間相處久了,溝通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先帶有預設立場,阿~他就是愛哭啦! 阿~她就是這個死樣子啦!因為對對方已經有了既定的認知,反而會更沒有耐心去聽對方到底想說什麼。
但其實人都是會變得呀!有可能他已經不是你想像中的樣子,但你卻一直用同樣的濾鏡套在對方身上,你覺得他會爽嗎?
所以溝通的時候盡可能的去傾聽對方,多對他產生好奇,試著理解他為何這樣想?即便不認同,但當你說:「喔~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對方就已經覺得自己被接納了!
4.抽離情緒,不主觀詮釋對方的語言
有時候對方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你是不是就感受到他有敵意,但當你真的去問他的時候,他卻跟你說:「沒有啊!我看你後面有蚊子,正要打牠!」哎呀!真是尷尬!
又或是你不開心的時候對方任何動作或話語你都不順眼,這些就心理學的說法稱為「投射」。
投射指的是,把自己的認知和情感投影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
例如:你覺得世界上的人都很溫暖,那你就容易看到人們溫暖的一面;反之當你覺得世界險惡,你看到的都會是險惡的一面
因此當我們先不做主觀的詮釋,或許就能少掉很多誤會!
5.表達具體的需求
既然需要溝通就代表我們有個問題要解決,那開口前先想一下這次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我想要的是什麼?具體的表達出來。
例如:在吃飯的時候,對方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心不在焉的回你話,你感到很生氣。
這時候就要去挖,我為什麼生氣?喔~因為他都一直看手機不看我,讓我感到不被關心,他一直心不在焉,可是我想要跟他分享很開心的事情等等,一直挖,一直問自己為什麼,然後你希望對方怎麼做,能讓你感覺比較好,會比你直接丟一句:「你都不關心我!」然後氣pupu跑走,來得具體。
你可以跟對方說:「嘿!你可不可以放下手機聽我說話,今天發生了一件超好笑的事想跟你分享!」也許對方會說:「喔~我正在回工作上的訊息等我一下」,回完他就放下手機了,你們就可以開始一場你想要的對話,同時也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不是很棒呢?
當然,這是一條修練之路,也不是總是這麼順利,但只要每一次我們都比上一次進步一點點就是成功啦!
也歡迎你來收聽Po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