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4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10.7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初不赴雲居命。
佛眼遣書勉云:「雲居甲於江左,可以安眾行道,似不須固讓。」
師曰:「自有叢林已來,學者被遮般名目,壞了節義者不為不少。」
佛鑒聞之曰:「高菴去就①衲子所不及。」
《記聞》
【注釋】
① 就:就或不就;從或捨。如《禮記》云:「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起初不願接受赴雲居任住持,他恩師佛眼清遠和尚就派人送信勸勉他說:「雲居祖庭江左第一叢林,很可以在這地方安眾行道,現在既然有人請你,我認為你也不必太過於推辭。」
高菴善悟禪師看了信後說:「自從佛教有叢林已來,學者為了追求聲望和地位,往往被這些名目毀壞了自己的節操和道義,這種人不在少數啊!」
佛鑒禪師聽後對眾說:「高菴禪師所考慮當去或當就的理由,的確不是平常出家人所能及。」
良因贊曰:
我們的心就像魔術師,會變現出種種幻象來欺瞞我們。
與煩惱、攀緣心相應的本質,往往卻會包裝以「出離心、菩提心」。
在「參方」、「閉關」 、「利生」等,種種美好的包裹之下,
包裝著往往是一顆顆攀緣心,東去西去。
只有將所學的道理,去印證我們的每個念頭;
並經常如理作意,這樣或許才不致太過偏差。
網路佛學班課程已經開始了,我們所學的經論,莫要只當知識會;
「以教照心」,是我們的學習目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9.30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住雲居,見衲子有攻人隱惡者,即從容諭之曰: 「事不如此。 林下人道為急務,和乃修身。 豈可苟縱愛憎,壞人行止。 其委曲如此。」 《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他平常總是這樣委曲婉轉地教育學者。 良因贊曰: 如果佛教徒皆能秉持「道為急務,和乃修身」者,
2015.9.29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表裡端勁,風格凜然,動靜不忘禮法, 在眾日屢見侵害,殊不介意。 終身以簡約自奉。室中不妄許可①。 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辭以裁之。衲子皆信服。 嘗曰:「我學道無過人者,但平生為事無愧於心耳。」 《記聞》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9.28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先師嘗言:『行腳出關,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 因思法眼參地藏①,明教見神鼎②時,便不見有煩惱也。』」 《記聞》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良因贊曰: 所以修行人要找到真正的「家」,才能超越生死!
2015.8.28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禮義。 住持人尊道德,則學者尚恭敬。行禮義,則學者恥貪競。 住持有失容之慢,則學者有淩暴之弊。住持有動色之諍,則學者有攻鬪之禍。 先聖知於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于叢林,使人具瞻不喻而化。 故石頭①馬祖道化盛行之時,英傑之士出。
2015.8.27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歷試以發其器能。 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 歲月積久,聲實並豐。 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 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①。 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𤀹則川澤。 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
2015.8.22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退①雲居,圓悟欲治佛印②臥龍菴為燕休③之所。 高菴曰:「林下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 予以從心之年④,正如長庚曉月⑤,光影能幾時? 且西山廬阜,林泉相屬,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諸己然後可樂耶?」 未幾,即拽杖過天台,後終於華頂峯。 《真牧集》 【注釋】
2015.9.30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住雲居,見衲子有攻人隱惡者,即從容諭之曰: 「事不如此。 林下人道為急務,和乃修身。 豈可苟縱愛憎,壞人行止。 其委曲如此。」 《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他平常總是這樣委曲婉轉地教育學者。 良因贊曰: 如果佛教徒皆能秉持「道為急務,和乃修身」者,
2015.9.29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表裡端勁,風格凜然,動靜不忘禮法, 在眾日屢見侵害,殊不介意。 終身以簡約自奉。室中不妄許可①。 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辭以裁之。衲子皆信服。 嘗曰:「我學道無過人者,但平生為事無愧於心耳。」 《記聞》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9.28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先師嘗言:『行腳出關,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 因思法眼參地藏①,明教見神鼎②時,便不見有煩惱也。』」 《記聞》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良因贊曰: 所以修行人要找到真正的「家」,才能超越生死!
2015.8.28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禮義。 住持人尊道德,則學者尚恭敬。行禮義,則學者恥貪競。 住持有失容之慢,則學者有淩暴之弊。住持有動色之諍,則學者有攻鬪之禍。 先聖知於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于叢林,使人具瞻不喻而化。 故石頭①馬祖道化盛行之時,英傑之士出。
2015.8.27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歷試以發其器能。 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 歲月積久,聲實並豐。 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 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①。 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𤀹則川澤。 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
2015.8.22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退①雲居,圓悟欲治佛印②臥龍菴為燕休③之所。 高菴曰:「林下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 予以從心之年④,正如長庚曉月⑤,光影能幾時? 且西山廬阜,林泉相屬,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諸己然後可樂耶?」 未幾,即拽杖過天台,後終於華頂峯。 《真牧集》 【注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