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 180 無私的精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6.9.2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謂如和尚①曰:
「先師晦堂言,稠人廣眾中,賢不肖接踵。
以化門廣大,不容親疎於其間也。
惟在少加精選,苟才德合人望者,不可以己之所怒而疎之。
苟見識庸常,眾人所惡者,亦不可以己之所愛而親之。
如此,則賢者自進,不肖者自退,叢林安矣。
若夫主者,好逞私心,專己喜怒而進退於人,
則賢者緘默,不肖者競進。
紀綱紊亂,叢林廢矣。
此二者,實住持之大體,誠能審而踐之,
則近者悅而遠者傳,則何慮道之不行,衲子之不來慕乎。」
《疎山石刻》
【注釋】
①如和尚:宋朝安吉州道場・法如禪師。生卒年不詳,衢州浙江省)人,俗姓。出家後參雲蓋守智禪師,因舉汾陽善昭之「十智同真」之語而大悟。因此,叢林中人皆以「如十智」或「如十同」稱之。曾住安吉州浙江省道場山等刹。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法如和尚說:
「我先師晦堂和尚曾說,在稠人廣眾之中,品行好的跟品行差的,往往摩肩接踵相處在一起。但以法化的門庭廣大,於其間不容許懷有親疏的觀念。
關鍵在於住持能夠詳加審察,選出精當的人才。
比如某人果有才德,為眾人所仰望,就不可以因自己平時對他有所惱怒而疏遠他。
又某人見識實在庸常,為眾人所厭惡,也不可以因自己平時對他有所偏愛而親近他。
住持能有如此大公無私的精神,賢者自然願意進趨,不肖者也會自動退避,這樣叢林也就安定了。
假如當住持的人,好逞私心,專憑自己的喜怒提拔人或黜退人,那麼賢者只好保持緘默,而不肖者就會爭競趨奉,以致造成紀綱混亂,叢林因此也就頹廢了。
所以親賢者遠不肖這二事,實為住持的大體,誠能詳加審察而付之於實行,則可以使近處的人喜悅,遠方的人互相傳頌,那就用不著擔心道法不能推行、衲僧不來向慕了。」
良因贊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內心好惡偏執者,必感小人群聚;
內心以德為本,必感賢善之人。
一個人常親近的朋友,其實就是他內心的投影。
我們周圍都是怎樣的朋友呢?
如果善友居多,則歡慶自勉,依舊戰兢惕勵;
倘若惡友居多,也不必怨天尤人,還是先自我反省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良因曰 :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注釋】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良因曰 :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注釋】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人都可以離苦,都可以遠離恐怖煩惱,享有自在喜樂... 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精進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 」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長年以來,不少讀者或有緣朋
Thumbnail
王度廬《劍氣珠光》以靜玄為首的江心寺眾和尚,皆是暴躁、易怒、出手狠辣,全無出家人風範⋯⋯
Thumbnail
老法師說,天堂很寬敞,因為人少,走來走去都碰不到,相對的,地獄場場爆滿,像人間的夜市,黑壓壓一片。老法師說,因為造善業的人少,造惡業的人多,造善業要有慈悲心,要能捨,現代人捨不出去,只想從別人那邊得,得不到就起邪念,偷搶拐騙,造成受害人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那個果報《地藏經》寫得非常清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人人都可以離苦,都可以遠離恐怖煩惱,享有自在喜樂... 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精進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 」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長年以來,不少讀者或有緣朋
Thumbnail
王度廬《劍氣珠光》以靜玄為首的江心寺眾和尚,皆是暴躁、易怒、出手狠辣,全無出家人風範⋯⋯
Thumbnail
老法師說,天堂很寬敞,因為人少,走來走去都碰不到,相對的,地獄場場爆滿,像人間的夜市,黑壓壓一片。老法師說,因為造善業的人少,造惡業的人多,造善業要有慈悲心,要能捨,現代人捨不出去,只想從別人那邊得,得不到就起邪念,偷搶拐騙,造成受害人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那個果報《地藏經》寫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