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心理學察覺心得─區分「這個」、「那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從5月11日開始上人類圖心理學,到現在已經快要一個月了,之前只是把對自己的觀察記在心裡,但怕會忘記,想盡可能用文章記錄下來自己在上課這段時間的觀察。
人類圖裡面的四箭頭,第三個箭頭(個性月之南北交)是「觀點」,講述頭腦原有的觀點顏色,以及分心時移轉到其他的顏色,整體課程的奧義不過以下一句話:
活在當下,當你進入分心的狀態,你便忘記自己身在何處。
那標題的「這個」、「那個」是什麼呢?
以下是我的理解:
人們常常會把事物分類,分類的過程就進入二元性,比如「這個」、「那個」、「好的」、「壞的」、「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上週聽課同時,我以為分類有助於去制約,但其實分類的行為本身也是分心的狀態,區分世間萬物,我想要這個、我不想要那個......周而復始,搭配自己分心時移轉的觀點,沒有停頓在當下察覺自己正在分心、正在分類,會不知不覺陷入混沌的狀態中,不明所以,也會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我本身的觀點的部分落在顏色三(color3),當我分心時我的觀點會移轉至顏色六(color6),顏色三意味著我渴望權力、想要地位,分心時會變成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為何權力與地位沒能獲得。
當我知道我的顏色,我很驚訝人類圖知道我內心的OS。
我記錄一些這幾天發生有關分心、移轉的狀態,這件事很好察覺,也很難察覺,對我來說,「不在當下」這件事時時刻刻在發生。
事件一:分類、標籤伴侶
昨天早上我跟老公說我要受邀去開一個複雜困難的會議,老公之前也聽說過我開完會的心得,他當下就只回我:「那就是有錢人在互相搞來搞去。」
我心想:天啊,老公的鄉民心態又來了!
然後騎車路上,我開始思考如何處理這件事情,想改變老公的行為,我想到的方法隨著一天的不同時間也有改變,大致如下:
1.阻止老公不要再說下去,跟她說我結婚不是為了要聽鄉民酸言。
2.像之前一樣跟老公說,聽他這樣講我會很無力,感覺婚姻一點也不有趣。
3.前面的方法都用過了,但是無效,不如說些話同理他,比如像是:我知道你過往家裡很苦,現在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那麼苦了,你不用丟出這些制約化的反應對我,我要同理你,我要說「你辛苦了」。
昨晚回家吃飯,飯後直接問老公早上這樣回是什麼意思,他的想法如下:
1.他只是根據我給出的訊息,歸納出我可能有的想法與情緒。
2.他想安慰我。
聽完之後我沉默,原來他想的是如何讓我好受些。
我不知道為什麼,對於他人的回應會自動地想區分好壞,當我區分為好的,我就會想要與這些東西親近,當我區分為壞的,我就會想要跟他們分開,覺得他們很低劣,殊不知這些我覺得壞的、低劣的面向,我自己身上可能就有。
就連「同理心」也是,我有時能感受到別人的關心或同理帶有比較出優劣的意圖(這部分可能是我自己的投射,又或者是對方真的有這個動機),我使用同理心又何嘗不是想要把優劣的區分放到互動中,好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呢?
寫文章的此時,我才發現在想著如何應對老公時,那個狀態就是分心,我並沒有活在當下,這樣的事情天天都在發生。
不過寫文章可以治癒的是,雖然往後還是會分心,但是把分心的事情寫下來,就出現「臣服」的感受,雖然真理依舊是活在當下這句話,但察覺自己不在當下,似乎就是治癒自己的起點。
事件二:今天也發生分心的事情,下篇來說說。
學習人類圖之後,從日常生活中印證所學知識,並觀察做自己與非自己的狀態,緩慢走在去制約與回到內在權威的路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還記得上到三階課程時,有個作業是老師請大家利用角色閘門、人生角色、察覺中心的一百二十種恐懼來解析自己的圖,我第二個跟老師說我想解自己的,解完老師問我,有對自己的圖有什麼看法? 但是身體呢,有時真實的反應卻讓頭腦產生批判。 然而我今天比較苦惱的是頭腦跟身體在打架,是需要調適的一天。
長久下來發現很累,我自己主觀感覺會認為,別人好像要找我幫忙,似乎他們把我看得很重要,我我就要花心力去幫他們,但好像他們都不領情(沒照我說的做、或是沒在聽)。 學了人類圖之後......
還記得上到三階課程時,有個作業是老師請大家利用角色閘門、人生角色、察覺中心的一百二十種恐懼來解析自己的圖,我第二個跟老師說我想解自己的,解完老師問我,有對自己的圖有什麼看法? 但是身體呢,有時真實的反應卻讓頭腦產生批判。 然而我今天比較苦惱的是頭腦跟身體在打架,是需要調適的一天。
長久下來發現很累,我自己主觀感覺會認為,別人好像要找我幫忙,似乎他們把我看得很重要,我我就要花心力去幫他們,但好像他們都不領情(沒照我說的做、或是沒在聽)。 學了人類圖之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為什麼要區分情緒和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和想法經常混淆不清。這種混淆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導致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生活質量。保持內心的健康與平衡至關重要,唯有當我們清楚地區分情緒和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提升自我覺察,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區分情
人類圖解圖時,有提到一個觀念?或概念?!與他人對等相處,我想也包含各種念頭或事情吧!!!這個對我來說的確很適用,因為總是龜縮的把所有不喜歡討厭的硬是強制排除(很像這次腦筋急轉彎2的要說明的點),可是這些排除的就會變成夢靨、在夜深人靜時、在慌張憤怒時、在生氣又怪自己時,出現、不斷的出現,然後自己又會用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2016年認識了人類圖後,我在圖書館找到了相關書籍。認識了《愛自己,別無選擇》,受到提點後開始改變,在那段期間去貫徹《區分的科學》。並再次遇見新的書籍《自私的覺悟》。希望這些文字和理念能在讀者內心產生共鳴,並在生活中得以貫徹。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這是一個意識層面、實際情況不斷交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直覺反應與心理的防備反應,在那些非我的能量裡所產生的分裂情緒。 - 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整合了什麼,能夠明白的是,那些能夠說出口的都是淺層的,和解能夠藏在對話裡,也會躲在殘酷的事實裡。 - 有時過於理性而失去了情感連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為什麼要區分情緒和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和想法經常混淆不清。這種混淆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導致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生活質量。保持內心的健康與平衡至關重要,唯有當我們清楚地區分情緒和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提升自我覺察,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區分情
人類圖解圖時,有提到一個觀念?或概念?!與他人對等相處,我想也包含各種念頭或事情吧!!!這個對我來說的確很適用,因為總是龜縮的把所有不喜歡討厭的硬是強制排除(很像這次腦筋急轉彎2的要說明的點),可是這些排除的就會變成夢靨、在夜深人靜時、在慌張憤怒時、在生氣又怪自己時,出現、不斷的出現,然後自己又會用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2016年認識了人類圖後,我在圖書館找到了相關書籍。認識了《愛自己,別無選擇》,受到提點後開始改變,在那段期間去貫徹《區分的科學》。並再次遇見新的書籍《自私的覺悟》。希望這些文字和理念能在讀者內心產生共鳴,並在生活中得以貫徹。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這是一個意識層面、實際情況不斷交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直覺反應與心理的防備反應,在那些非我的能量裡所產生的分裂情緒。 - 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整合了什麼,能夠明白的是,那些能夠說出口的都是淺層的,和解能夠藏在對話裡,也會躲在殘酷的事實裡。 - 有時過於理性而失去了情感連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