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 166

更新於 2022/06/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6.8.2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仁慈忠恕①,尊賢敬能。戲笑俚言②,罕出于口。
無峻阻,不暴怒。
至於去就之際,極為介潔。
嘗曰:「古人學道,於外物淡然,無所嗜好。
以至忘勢位,去聲色,似不勉而能。
今之學者,做盡伎倆,終不奈何。其故何哉?
志不堅,事不一,把作匹似間③耳。」
《記實》
【注釋】
①忠恕:盡心竭力稱為忠。如《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推己及人稱為恕。如《論語·衛靈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俚言:粗俗的口語。常帶有方言性。
③匹似間:方言。不要緊的意思。

【演蓮法師譯文】
雪堂道行禪師存心仁慈厚道,既肯盡心竭力幫助人,又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崇賢德的人,敬重有才能的人。平時說話謹慎持重,凡戲笑粗俗的話從不出口。待人慈祥和藹,沒有那種孤傲冷峻的神色,行事從來沒有橫暴忿怒之氣。
至於去就之際毫不留戀,持身極為耿介清潔。
他曾經說:「古人學道,對於身外之物看得極為淡然,沒有任何嗜好,因此能忘卻勢位,遠離聲色。似乎不必勉強就能自覺地做到這樣。
反過來看現在的學者,用盡各種手段,終究奈何不了聲色勢位對他的誘惑,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別的,只是立志不堅,心中所牽掛所攀緣的事太多了,反而把學道當做無關緊要的事看待。」
良因贊曰:
修行相應者,內心不拘於物,自然成就柔軟心,
也方能「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
至於學習多少經論、行門多少加行,只是趨此之方法罷了,而非目標。
只有安心於道,以調伏內心煩惱,「志堅、事一」者,
方能認清主從,並能以此自檢。
回顧自身,我們心安何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6.8.1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生富貴之室,無驕倨之態。處躬節儉,雅不事物。 住烏巨山,衲子有獻鐵鏡者。雪堂曰: 「溪流清泚,毛𩬊可鑒,蓄此何為。終却之。」 《行實》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相由心生,心又隨境轉。 因此當我們囤積大量物資時,內心往往也隨著雜亂而牽絆、不安。
2016.03.18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靈源好比類衲子,曰:『古人有言,譬為土木偶人相似。 為木偶人,耳鼻先欲大,口目先欲小。 人或非之。耳鼻大可以小,口目小可以大。 為土偶人,耳鼻先欲小,口目先欲大。 人或非之。耳鼻小可以大,口目大可以小。 夫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矣。 《記聞》
2016.03.17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予在龍門時,靈源住太平。有司①以非意擾之。 靈源與先師書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為。枉可以住持,誠非我志。 不如放意於千巖萬壑之間,日飽芻粟以遂餘生,復何惓惓乎?』 不旬浹②間,有黃龍之命,乃乘興歸江西。」 《聰首座記聞》 【注釋】 良因贊曰:
2016.03.16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則尋師友以參扣之。 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故假學者贊祐之。 是以主招提有道德之師,而成法社,必有賢智之衲子, 是為虎嘯風冽,龍驤雲起。 昔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得藥山①天皇②,而著其大智大能。 【注釋】
2016.03.15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高菴住雲居,普雲圓 ①為首座,一材僧為書記,白楊順 ②為藏主,通烏頭 ③為知客,賢真牧 ④為維那,華姪為副寺,用姪 ⑤為監寺,皆是有德業者。 用姪尋常廉約,不點常住油。華姪因戲之曰: 『異時做長老,須是鼻孔端正始得,豈可以此為得耶?』用姪不對。
2015.12.19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學者氣勝志,則為小人;志勝氣,則為端人正士。 氣與志齊,為得道賢聖。 有人剛狠不受規諫,氣使然也。端正之士, 雖強使為不善,寧死不二,志使然也。」 《廣錄》 【演蓮法師譯文】 雪堂道行禪師說: 若能血氣與心志一致,那就有成為得道聖賢的希望了。
2016.8.1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生富貴之室,無驕倨之態。處躬節儉,雅不事物。 住烏巨山,衲子有獻鐵鏡者。雪堂曰: 「溪流清泚,毛𩬊可鑒,蓄此何為。終却之。」 《行實》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相由心生,心又隨境轉。 因此當我們囤積大量物資時,內心往往也隨著雜亂而牽絆、不安。
2016.03.18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靈源好比類衲子,曰:『古人有言,譬為土木偶人相似。 為木偶人,耳鼻先欲大,口目先欲小。 人或非之。耳鼻大可以小,口目小可以大。 為土偶人,耳鼻先欲小,口目先欲大。 人或非之。耳鼻小可以大,口目大可以小。 夫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矣。 《記聞》
2016.03.17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予在龍門時,靈源住太平。有司①以非意擾之。 靈源與先師書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為。枉可以住持,誠非我志。 不如放意於千巖萬壑之間,日飽芻粟以遂餘生,復何惓惓乎?』 不旬浹②間,有黃龍之命,乃乘興歸江西。」 《聰首座記聞》 【注釋】 良因贊曰:
2016.03.16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則尋師友以參扣之。 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故假學者贊祐之。 是以主招提有道德之師,而成法社,必有賢智之衲子, 是為虎嘯風冽,龍驤雲起。 昔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得藥山①天皇②,而著其大智大能。 【注釋】
2016.03.15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高菴住雲居,普雲圓 ①為首座,一材僧為書記,白楊順 ②為藏主,通烏頭 ③為知客,賢真牧 ④為維那,華姪為副寺,用姪 ⑤為監寺,皆是有德業者。 用姪尋常廉約,不點常住油。華姪因戲之曰: 『異時做長老,須是鼻孔端正始得,豈可以此為得耶?』用姪不對。
2015.12.19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學者氣勝志,則為小人;志勝氣,則為端人正士。 氣與志齊,為得道賢聖。 有人剛狠不受規諫,氣使然也。端正之士, 雖強使為不善,寧死不二,志使然也。」 《廣錄》 【演蓮法師譯文】 雪堂道行禪師說: 若能血氣與心志一致,那就有成為得道聖賢的希望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