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現代大學教育的歷史源流與困境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是從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擊敗後重新改造教育體制所產生的新教育兼研究模式,當時的教育大臣威廉洪堡雖然一方面堅持貴族式的全人教育(也就是傳統的法學、神學和醫學,這些學問當時只是貴族或資產階級額外必備的知識,但不被當成職業來培養),但為了因應新的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官僚組織模式以及新時代戰爭科學技術的提升,大學的教育逐漸往爭取物質功效或世俗啟蒙科學的方向發展。到了韋伯開始教書的那個時候,很多大學生讀大學基本上已經不是為了傳統全人教育,而是實際的商業利益和證照資格。雖然這套大學改革為德國的科學升級做出許多貢獻,也獲得學術大國的美名,但另一方面早在威瑪共和時代就已經產生學術人才過剩以及學品質降低的情況,所以像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有三個博士學位,卻在加入納粹以前是個完全沒有工作收入的無業遊民。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仿造德國學製的日本帝國,像太宰治、安部公房和三島由紀夫也都是新世代大學產物下培養出來的文化浪人,這些人對自己社會產生的那種強烈的疏離感並不完全是因為戰爭造成,而是他們在一個新的社會裡強烈自覺自己某種程度上是個無用之人。美國的大學則是在一九六零年代後才進入到實用主義階段,早期的大學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培養神職人員所建,所以六零年代以後嬉皮文化盛行。但到美國和德日不同的地方在於,美國在七零年代以後隨著石油危機解除而不斷擴大全球勢力,使得美國的人才即使在全球的任何角落都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也是後來美國知識界會普遍為全球化自由主義背書的原因。台灣的大學教育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實用性質,這是因為它在日本帝國時代就已經被預設為培養官僚或各種專業領域人才的機構,就連人文學科也帶有很強的菁英官僚傾向,這也是為什麼像林茂生和廖文逵這群人再怎樣接觸英美或歐陸哲學,到最後都會回到政治哲學的原因。反倒是台南的長老教會神學院培養出來的台籍牧師都有很強烈的全人教育氣質,就連戰後從中國移來的教會大學(東海輔仁)至今對古典全人教育的執著還是強過其他國立大學。戰後台灣當局不論是國民黨或者黨外菁英,都因為受到美國現代化理論的影響而深信將美國的公立大學制度複製到台灣普及將有助於整體國民水準的現代化,而台灣因冷戰產業鏈的關係,也確是實現了國民現代化(僵硬版的美國化),這和戰後的大學教育政策互為因果,沒有教育影響社會還是社會影響教育的問題,是時代的一體兩面。到了九零年代黨外菁英進入體制內執政以後仍然是依循著這套現代化教育理念在廣設大學,但人才過剩的問題早已浮現出來,到了我讀大學的那個時代高教崩壞論的傳言也就甚囂塵上了,也無怪乎大學無用論不論藍綠都成為現代老一輩人們的共識。台灣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這樣確實不是任何一位教育官僚的錯,從現代大學體制誕生後就注定總有一天大學很容易變成無用之人的培養槽,而那些被時代拋棄的人也只能努力為自己生命尋找一點意義或出路,如果不考察這層脈絡,只是一味指責當代台灣人對高教的品味很功利、很庸俗,那不免是把自己的眼睛遮起來無視大學現代化在世界史上的困境,甚至把國人對此一困境的反省視為民德低俗的現象,那麼這樣跟那些整天拿著頂大學歷到處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情指指點的「高智商菁英」有什麼分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情感或思考邏輯而產生誤解和衝突,但這種狀況卻只能說是天性使然,就我的觀察人類天生在情感理解上似乎就存在有四種不同維度能力的人
人類社群之所以會不斷分裂衝突,並不是因為獵巫或者恐怖主義,而是來自超越人類所能及的不平等造成:體質上的不平等、個人成長史的差異以及超個人之歷史所造就之不平等,每一項都在在告訴你人類個人都是佔據特殊時空位格的個體,而非能夠集合為一的絕對單一同為體,所以才有差異、不平等與衝突。
在大學受過人文教育的人們多少都知道,只要是現代媒體與商業交流繁榮的國家,多少都會有一個群集,這個群集的成員多少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並且以非建制學術之思想的產出為職志而互相交流著。
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起源國家統合過程中各權力團體實際的博弈狀態,由實際取得國家政治權力的團體根據他們與外在世界鬥爭經驗提出一套便於統治的認知世界圖景。而這種意識型態的持久度至少超過一代人的壽命,介於布勞岱爾所說的泡沫般的政治事件與長期演化的社會制度之間。
隨著國內疫情持續嚴峻不下,人們早已不能如同往日般運用自己的閒暇時光與他人進行非金錢營利性的組織互動,即使是社群網路充斥的時代,一個人也無往真正在網路上與那些陌生的網友們進行令人感到滿足的社交活動。
世界史其實是理念史的一支分支,從黑格爾到斯賓格勒,世界者史的內容基本上僅呈現在歐洲大陸的重大事件(比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等等),即使蘭克寫的世界史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屬於歐洲人對自身文明的期望或反思,西方文明即是他們的世界。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情感或思考邏輯而產生誤解和衝突,但這種狀況卻只能說是天性使然,就我的觀察人類天生在情感理解上似乎就存在有四種不同維度能力的人
人類社群之所以會不斷分裂衝突,並不是因為獵巫或者恐怖主義,而是來自超越人類所能及的不平等造成:體質上的不平等、個人成長史的差異以及超個人之歷史所造就之不平等,每一項都在在告訴你人類個人都是佔據特殊時空位格的個體,而非能夠集合為一的絕對單一同為體,所以才有差異、不平等與衝突。
在大學受過人文教育的人們多少都知道,只要是現代媒體與商業交流繁榮的國家,多少都會有一個群集,這個群集的成員多少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並且以非建制學術之思想的產出為職志而互相交流著。
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起源國家統合過程中各權力團體實際的博弈狀態,由實際取得國家政治權力的團體根據他們與外在世界鬥爭經驗提出一套便於統治的認知世界圖景。而這種意識型態的持久度至少超過一代人的壽命,介於布勞岱爾所說的泡沫般的政治事件與長期演化的社會制度之間。
隨著國內疫情持續嚴峻不下,人們早已不能如同往日般運用自己的閒暇時光與他人進行非金錢營利性的組織互動,即使是社群網路充斥的時代,一個人也無往真正在網路上與那些陌生的網友們進行令人感到滿足的社交活動。
世界史其實是理念史的一支分支,從黑格爾到斯賓格勒,世界者史的內容基本上僅呈現在歐洲大陸的重大事件(比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等等),即使蘭克寫的世界史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屬於歐洲人對自身文明的期望或反思,西方文明即是他們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問題一點都不小,可說是破壞既有階級架構的方法。在台灣由於分數跟學校的篩選關聯很重,若我今天考上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私校,學習門檻低,教授放水兇,玩了四年後畢業,這張文憑價值在哪?但若我真認為有這文憑,就具有知識分子的水準,會發生何事?
教育 這幾天大學新生入學,看著小兒成了大學生,心中百感交集,世代在求知的路上,重覆著學院教育的薰習,學習專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格與思考的培養,卻付之闕如。 高尚優雅的人格教育,在制式的教學課程中是沒有的,獨立思索的養成,也是希缺的,學生在制式的教育下,只習了一身的匠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隨波逐流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也就因為如此,筆者必須說,以國家戰略的角度觀來看,不去在乎那些從來就與大學無緣的中下層同胞,而以中產階級以上的視角去看,絕對會出事。問題是,在乎就得做些甚麼,很多政策是抵觸我們那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自由經濟市場觀點。 亞歷山大大帝強在哪?要從他父親菲利浦,馬其頓之王開始談起,但長話短說,筆者大致說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問題一點都不小,可說是破壞既有階級架構的方法。在台灣由於分數跟學校的篩選關聯很重,若我今天考上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私校,學習門檻低,教授放水兇,玩了四年後畢業,這張文憑價值在哪?但若我真認為有這文憑,就具有知識分子的水準,會發生何事?
教育 這幾天大學新生入學,看著小兒成了大學生,心中百感交集,世代在求知的路上,重覆著學院教育的薰習,學習專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格與思考的培養,卻付之闕如。 高尚優雅的人格教育,在制式的教學課程中是沒有的,獨立思索的養成,也是希缺的,學生在制式的教育下,只習了一身的匠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隨波逐流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也就因為如此,筆者必須說,以國家戰略的角度觀來看,不去在乎那些從來就與大學無緣的中下層同胞,而以中產階級以上的視角去看,絕對會出事。問題是,在乎就得做些甚麼,很多政策是抵觸我們那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自由經濟市場觀點。 亞歷山大大帝強在哪?要從他父親菲利浦,馬其頓之王開始談起,但長話短說,筆者大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