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是從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擊敗後重新改造教育體制所產生的新教育兼研究模式,當時的教育大臣威廉洪堡雖然一方面堅持貴族式的全人教育(也就是傳統的法學、神學和醫學,這些學問當時只是貴族或資產階級額外必備的知識,但不被當成職業來培養),但為了因應新的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官僚組織模式以及新時代戰爭科學技術的提升,大學的教育逐漸往爭取物質功效或世俗啟蒙科學的方向發展。到了韋伯開始教書的那個時候,很多大學生讀大學基本上已經不是為了傳統全人教育,而是實際的商業利益和證照資格。雖然這套大學改革為德國的科學升級做出許多貢獻,也獲得學術大國的美名,但另一方面早在威瑪共和時代就已經產生學術人才過剩以及學品質降低的情況,所以像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有三個博士學位,卻在加入納粹以前是個完全沒有工作收入的無業遊民。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仿造德國學製的日本帝國,像太宰治、安部公房和三島由紀夫也都是新世代大學產物下培養出來的文化浪人,這些人對自己社會產生的那種強烈的疏離感並不完全是因為戰爭造成,而是他們在一個新的社會裡強烈自覺自己某種程度上是個無用之人。美國的大學則是在一九六零年代後才進入到實用主義階段,早期的大學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培養神職人員所建,所以六零年代以後嬉皮文化盛行。但到美國和德日不同的地方在於,美國在七零年代以後隨著石油危機解除而不斷擴大全球勢力,使得美國的人才即使在全球的任何角落都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也是後來美國知識界會普遍為全球化自由主義背書的原因。台灣的大學教育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實用性質,這是因為它在日本帝國時代就已經被預設為培養官僚或各種專業領域人才的機構,就連人文學科也帶有很強的菁英官僚傾向,這也是為什麼像林茂生和廖文逵這群人再怎樣接觸英美或歐陸哲學,到最後都會回到政治哲學的原因。反倒是台南的長老教會神學院培養出來的台籍牧師都有很強烈的全人教育氣質,就連戰後從中國移來的教會大學(東海輔仁)至今對古典全人教育的執著還是強過其他國立大學。戰後台灣當局不論是國民黨或者黨外菁英,都因為受到美國現代化理論的影響而深信將美國的公立大學制度複製到台灣普及將有助於整體國民水準的現代化,而台灣因冷戰產業鏈的關係,也確是實現了國民現代化(僵硬版的美國化),這和戰後的大學教育政策互為因果,沒有教育影響社會還是社會影響教育的問題,是時代的一體兩面。到了九零年代黨外菁英進入體制內執政以後仍然是依循著這套現代化教育理念在廣設大學,但人才過剩的問題早已浮現出來,到了我讀大學的那個時代高教崩壞論的傳言也就甚囂塵上了,也無怪乎大學無用論不論藍綠都成為現代老一輩人們的共識。台灣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這樣確實不是任何一位教育官僚的錯,從現代大學體制誕生後就注定總有一天大學很容易變成無用之人的培養槽,而那些被時代拋棄的人也只能努力為自己生命尋找一點意義或出路,如果不考察這層脈絡,只是一味指責當代台灣人對高教的品味很功利、很庸俗,那不免是把自己的眼睛遮起來無視大學現代化在世界史上的困境,甚至把國人對此一困境的反省視為民德低俗的現象,那麼這樣跟那些整天拿著頂大學歷到處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情指指點的「高智商菁英」有什麼分別?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
99會員
108內容數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的其他內容
2024/11/11
一則貼文說道人們的傾聽往往是為了回應而不是理解,這其實是人性的表現。因為人之所以回應都是為了要在每個當下保持自己存在的完整性(不論是肉體的幸福或精神的滿足),因此回應往往是短暫而且千變萬化的。

2024/11/11
一則貼文說道人們的傾聽往往是為了回應而不是理解,這其實是人性的表現。因為人之所以回應都是為了要在每個當下保持自己存在的完整性(不論是肉體的幸福或精神的滿足),因此回應往往是短暫而且千變萬化的。

2024/10/21
經過夜間的溝邊
一抹薰香拂過臉面
清脆的流水聲在狹窄的巷弄間更顯得靜謐而淡雅
它訴說著人與造物之間的疼愛
一種對世界優雅的愛戀
沿著東勢高嶺直到大安海口
從今時直到萬世代

2024/10/21
經過夜間的溝邊
一抹薰香拂過臉面
清脆的流水聲在狹窄的巷弄間更顯得靜謐而淡雅
它訴說著人與造物之間的疼愛
一種對世界優雅的愛戀
沿著東勢高嶺直到大安海口
從今時直到萬世代

2024/10/08
長到忘記時序的雨季在夜晚蹻蹻遠離,
晴朗的天空透出有別於孟夏的意思涼意。
當身體沁在徐來的快意時,
秋天的足跡早已灑落至地面各處。

2024/10/08
長到忘記時序的雨季在夜晚蹻蹻遠離,
晴朗的天空透出有別於孟夏的意思涼意。
當身體沁在徐來的快意時,
秋天的足跡早已灑落至地面各處。

你可能也想看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如果從「務實」與「理想」的兩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學所學,究竟給了進入職場的我們什麼?
過去的我,曾經也認為大學是一個開拓多元視野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有些行業,可以透過相關技術的進修而取得入場券;而有些行業的技能不一定能夠過職訓取得,而是在進入職場之後,在實際的工作日常中逐漸累積。

如果從「務實」與「理想」的兩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學所學,究竟給了進入職場的我們什麼?
過去的我,曾經也認為大學是一個開拓多元視野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有些行業,可以透過相關技術的進修而取得入場券;而有些行業的技能不一定能夠過職訓取得,而是在進入職場之後,在實際的工作日常中逐漸累積。

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個人發展的價值。提出質疑:大學是否需要如此多人就讀?建議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抱開放式課程和Gap Year。大學教授重視論文發表,但忽略其他創新表現。呼籲大學重新定位,讓學生重新尋找學習的意義。

重新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與定位,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與個人發展的價值。提出質疑:大學是否需要如此多人就讀?建議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抱開放式課程和Gap Year。大學教授重視論文發表,但忽略其他創新表現。呼籲大學重新定位,讓學生重新尋找學習的意義。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社會急遽的變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價值的多元轉換下,大學教育在過去所具有的傳承功能與主導地位,正面臨巨大的調整與改變。如今上大學雖然容易,畢業後要找到工作卻很難。大學畢業生們面對的是一個比過去數十年,都還要沒有規則可循的未來。如何破解讀大學的「迷思」,重新看待上大學這件事,值得我們好好一同思考。

社會急遽的變遷、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價值的多元轉換下,大學教育在過去所具有的傳承功能與主導地位,正面臨巨大的調整與改變。如今上大學雖然容易,畢業後要找到工作卻很難。大學畢業生們面對的是一個比過去數十年,都還要沒有規則可循的未來。如何破解讀大學的「迷思」,重新看待上大學這件事,值得我們好好一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