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老覺得一代不如一代(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高教擴張,國立大學滿地開花後,學費考量算進去,私校招收學生標準更是年年下降。對國立大學後段與私校來說,現階段學生素質不是問題,收不到學生才是死活問題。
各位有沒想過,再過10年等九年級也可以考大學,那時候這張圖會變成怎樣?預估大概是下圖:
這代表什麼意思?光看比例可能不清楚,筆者也知道有人很想反駁,會提出現在學生更富有思考力,具有創造性,且某幾科才能特別好,不能用成績去否定。
筆者基本上覺得,這種辯護法是鬼扯,不是現在學生沒創造力,是拿了兩種不同類比的去亂比。

不需要用現在學生「有獨特能力」來掩飾程度變差的事實

我們六年級生的時代,還有能力分班,一切升學為重,學業要求均衡。所以此時收到的2.2%聰明人,至少在智力水準上沒有問題,真正聰明、資賦優異人去念哪一科都沒差,都會讀得很好。但是到了13.6%這些,不能算是天才,也不算資優,頂多是學優,哪有辦法面面俱到?
用以前的成績去看,進入到13.6%這層,泛指學優、智力精英,大概就是大學聯考不會每科都高標,有幾科是均標。講清楚點,我們這批以前不在前2.2%,但是在前13.6%的,本來就是偏科人才了啦。我們哪有全科能力,這一層級的大概就是一科均標者去中字輩,兩三科均標就去私大這樣。
現在所謂有獨特能力,都是指非智力外的技能,這些應該算是過去傳統所稱的技職體系專科技巧,現在變成創造力的代名詞嗎?就筆者來看,這比較像是要替自己找個理由,解釋為何學生程度越來越差,而不是真的認清現實。
如果光看學測錄取標準、指考分數的變化,我們會有一種錯覺,好比理學院各科系,學測從以前到現在,台大數學自然都收頂標生、中央都收前標生、淡江都均標……好像沒差是吧?
那是因為,學測標準是指百分比,頂標指的是高於88百分位,其他是高標75、均標50、後標25、底標12。這是以參加人數去換算,例如今年參加數學考試的學生有10萬人,那麼頂標指的是你至少贏了88,000人。
百分比看起來沒差,但這是篩選過的結果,學測選考科目是常態,不想念理學院的人,數學自然不去考很常見。再加上除了台大等頂大會列一堆標準,其他學校就沒這樣做,中上段程度的學生能力早就「攤平」。

錄取標準由多科改為單科,勉強維持錄取生主科能力

像是台大許多科系國英數自社要求4科,中字輩通常會只挑2~3科,私立甚至就本科專項就好。這意思是,我們以為可以照分數去篩選,其實早就不是這種分類法,現在許多說教改改糟,其實是這種思維,學生可以把時間花在自己較熟悉的科目,放掉其他不需要,使得這科成績較好。
這有好有壞,但整體來講拖遲了金字塔標線向下的速度。如果各位去看中後段大學,不難看出以私校為主,許多學校的學測標準已經降低,且越降越快。從要求均標到後標,後標到底標,甚至什麼都不用,總級分一個水準就可以。
各位,你們真的覺得,高中學好就好,有差嗎?在筆者的年代,會報考大學的人數不是全部,只有高中生跟其他少數會報考,如理工學院要求數學物理化學要有個高標,換算百分比就相當於今天前10%。就算後段私立大學,再怎麼差化學系對化學也不會要求均標就好。
但今天卻有這個現象,相當於過去要收某科目前10~15%以上標準的科系,學測報考人數換算下去,已經下降到40%以上就好。台大沒差,是因為他們依然收前5%內學生,頂大還可以接受,是因為前10%程度總會有,可其他國立大學,已經往下落到百分比約20%,私立30~40%。
這該怎麼說?哪邊怪怪的?有證據嗎?

非傳統名校都快招不到學生了,哪有辦法要求學生素質?

現在七年級生之前的大學聯考,雖然已經有加重計分的方式,增加偏才錄取可能性,不過就人口比例數字來看,想要進去傳統名校,也不可能只有單科好,再怎樣拉大也要前15%的(不是不可能,機率低)。
這邊的另一大誤解,就是把錄取率弄錯,錄取率的分母是報考人數,如果分母換成全體人口每年次40萬,比例會變小很多。所謂的從前錄取率個位數,只是傳言而已,更能代表人民平均教育水準的低落,不然出生人數40萬是一直到七年級生,高教快速擴張對應到的並非是這些人,大學錄取率卻在七年級這代達到8成以上。
總之,每年40萬的聯考世代學生,要進入傳統名校大概要擠進前15%,約6萬人左右,看起來好像很多,我們攤開到各縣市以北北基為例子來看,每年公立高中生就大約4萬人(近十年平均),把升學高中錄取數字算進去,依序排到板橋高中差不多就是15%前後。
當然各校打散還是不同,這只是給各位一個概念,會念哪間大學,在台灣這麼重視排名順位的國家,會跟你高中進哪一間有很大的關連。但不是絕對,比較像是光譜、區間,像是你能進建中,理論上很高機率都會進入國立大學,可不代表其他成功、中山腦袋都一定比較差。
不過,換算學測後,因為是以級分算,變成一個區間,就很難去做精確統計,頂標沒有差,畢竟換算比例是前12%,也就是過去能進入傳統名校者,在該專科需求上的分數,大致上都會是在前12%內。
問題是頂標到高標是百分位88到75,以中字輩大學的理工科系來說,聯考世代(1980年代以前出生)想進去,以數學來講沒高標(75%)怎麼讀?到了現在入學的,中央雖然還有高標,一路往下到中正已經有些理工系所只要求均標,也就是你數學有前50%,就被認可有資格去報考了。
這現象在私校更加誇張,不管哪個學院要求的主科,過去起碼要高標標準,現在幾乎都降低至均標,用最最寬鬆的加權去換算,大概就是以前沒75分不要想,現在50分就可以考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4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插播一下俄烏戰爭的一些近日感想下集,這集算是一些延伸:我們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還有局勢的一些發展。之前有人問說能對未來發展的事情做點比較有條理的敘述或是預測嗎?我必須說沒辦法,理由很簡單,我們取得不了情報。
因為太多人來問俄烏戰爭後面的發展。尤其在烏克蘭大勝利之後,還有前幾天利曼也被收復之後,狀況很多變化。不到一個月,歷史的轉折點就在這邊,所以很多人感到很興奮,也想問問後續發展是什麼。可能分兩集,我講一些蠻鬆散的東西,請大家見諒,很多概念一起來講一講,澄清一下。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
這集要來談軍事普及的意義。這些日子以來,尤其是有成立 Podcast、粉專、出書,變得稍微有一點點名之後,就會有人來問我,做這個幹嘛?是可以幫助台灣提高募兵率嗎?不是吧!今天如果我寫的是科普叢書,你應該不會覺得我是希望大家都去念物理,可是為什麼講軍事的普及,就會覺得是鼓勵大家當兵去打仗?這個很奇怪!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插播一下俄烏戰爭的一些近日感想下集,這集算是一些延伸:我們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還有局勢的一些發展。之前有人問說能對未來發展的事情做點比較有條理的敘述或是預測嗎?我必須說沒辦法,理由很簡單,我們取得不了情報。
因為太多人來問俄烏戰爭後面的發展。尤其在烏克蘭大勝利之後,還有前幾天利曼也被收復之後,狀況很多變化。不到一個月,歷史的轉折點就在這邊,所以很多人感到很興奮,也想問問後續發展是什麼。可能分兩集,我講一些蠻鬆散的東西,請大家見諒,很多概念一起來講一講,澄清一下。
並不是要求守舊不變,而是既有的路徑走得很順,那沒有道理無緣無故改掉,除非有替代路線,或是找到更好的道路。若我們任意毀滅秩序,就很像說人們每天工作,走著同樣的道路,卻突然被封鎖不得前進。
這集要來談軍事普及的意義。這些日子以來,尤其是有成立 Podcast、粉專、出書,變得稍微有一點點名之後,就會有人來問我,做這個幹嘛?是可以幫助台灣提高募兵率嗎?不是吧!今天如果我寫的是科普叢書,你應該不會覺得我是希望大家都去念物理,可是為什麼講軍事的普及,就會覺得是鼓勵大家當兵去打仗?這個很奇怪!
所以筆者才會估計,以前40萬現在30萬的數字。主要是要解釋人口變少、大學錄取名額卻變多,到底會發生何事。不是寫論文,沒講求精確性,覺得沒做完整圖表就是唬爛,可以請上一頁離開,謝謝。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我們生來就是創意天才,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變得愚蠢 “你比你想像的更強大,他們害怕你發現它的那一天!” 我們正在被系統性地愚弄 我想說,這項深刻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生來就具有創造天才的潛力,但當我們進入學校系統的那一刻,我們就變得非常愚蠢。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我們生來就是創意天才,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變得愚蠢 “你比你想像的更強大,他們害怕你發現它的那一天!” 我們正在被系統性地愚弄 我想說,這項深刻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生來就具有創造天才的潛力,但當我們進入學校系統的那一刻,我們就變得非常愚蠢。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