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104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良因曰:
剛剛發心出家的人,為什麼不能馬上住茅棚?
除了福德、智慧不足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要磨掉我執、習氣。
無量劫的生命中,我們都是以「我」為中心,
所以透過大眾磨練,來轉變思惟、習氣,
轉向……「臨事皆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3/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良因曰: 面對自己的習氣,要用理智,以苛求他人的心,調伏自身; 面對他人的習氣,須運慈悲,以原諒自己的心,包容他人。 若能以此自他相換,則君子可成,佛道可期。
2014/3/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頑。」 良因曰: 佛法說「隨緣」,理論的了解只需短暫的時間; 但是真能做到,可能要花大半輩子學習了。 當為人所誤解,或者他人不肯聽從,內心感到煩躁時,
2014/1/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良因曰: 指責他人之時,應當先注意自己是為了慈悲教育,還是為了發洩不滿? 如果已經情緒波動,還是先三緘其口好,以免說出的話又後悔。 即使是慈悲教導,也要注意不能急躁,希望速見成效。
2014/1/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 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良因曰: 人與人相處,要緊的在一個「誠」字。 人前人後的面諛背議,這不是君子的作風。 《大學》:「貨悖而入,亦悖而出」, 怎麼來的,往往就將怎麼失去。 佛弟子當深信因果, 而終究必報!
2014/1/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良因曰: 凡人都會有情緒波動的時候, 此時固然不宜壓抑,但也不能放縱,必須盡快以理智調伏。 在尚未心安之時,能令大喜大怒之境,能迴避則當迴避, 以免因逞一時之快,而使日後有悔。
2014/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良因曰: 秋氣有兩層意義,第一是秋高氣爽,日清月明; 操守也當如同秋月,清清朗朗。 第二層意義是秋屬金,主肅殺; 我們對自己的習氣,要毫不保留的破除。 春風亦有二義,如春風之和煦,眾見皆喜; 亦如春風之化育,慈悲長養一切眾生,
2014/3/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良因曰: 面對自己的習氣,要用理智,以苛求他人的心,調伏自身; 面對他人的習氣,須運慈悲,以原諒自己的心,包容他人。 若能以此自他相換,則君子可成,佛道可期。
2014/3/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頑。」 良因曰: 佛法說「隨緣」,理論的了解只需短暫的時間; 但是真能做到,可能要花大半輩子學習了。 當為人所誤解,或者他人不肯聽從,內心感到煩躁時,
2014/1/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良因曰: 指責他人之時,應當先注意自己是為了慈悲教育,還是為了發洩不滿? 如果已經情緒波動,還是先三緘其口好,以免說出的話又後悔。 即使是慈悲教導,也要注意不能急躁,希望速見成效。
2014/1/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 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良因曰: 人與人相處,要緊的在一個「誠」字。 人前人後的面諛背議,這不是君子的作風。 《大學》:「貨悖而入,亦悖而出」, 怎麼來的,往往就將怎麼失去。 佛弟子當深信因果, 而終究必報!
2014/1/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良因曰: 凡人都會有情緒波動的時候, 此時固然不宜壓抑,但也不能放縱,必須盡快以理智調伏。 在尚未心安之時,能令大喜大怒之境,能迴避則當迴避, 以免因逞一時之快,而使日後有悔。
2014/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良因曰: 秋氣有兩層意義,第一是秋高氣爽,日清月明; 操守也當如同秋月,清清朗朗。 第二層意義是秋屬金,主肅殺; 我們對自己的習氣,要毫不保留的破除。 春風亦有二義,如春風之和煦,眾見皆喜; 亦如春風之化育,慈悲長養一切眾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Thumbnail
其實「吾日三省吾身」,並非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是保持自身的主動積極,隨時身處於-大腦高速運轉保持良善好心地的狀態。  只要在狀態裡,再貪心也是精進;不在狀態裡,再精進也是貪心。 最後才發現,「吾日三省吾身」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是為把最精華的凝聚力、注意力留給自己。 卻沒想到
羅雲師兄 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夠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心念是否清淨?或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雜念、邪念不斷地湧現?如果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心念無法調伏,無法令它清淨,到底原因是出在什麼地方?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Thumbnail
其實「吾日三省吾身」,並非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是保持自身的主動積極,隨時身處於-大腦高速運轉保持良善好心地的狀態。  只要在狀態裡,再貪心也是精進;不在狀態裡,再精進也是貪心。 最後才發現,「吾日三省吾身」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是為把最精華的凝聚力、注意力留給自己。 卻沒想到
羅雲師兄 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夠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心念是否清淨?或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雜念、邪念不斷地湧現?如果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心念無法調伏,無法令它清淨,到底原因是出在什麼地方?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