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那麼謹慎好不好_1】我有那麼讓人討厭嗎?

2022/07/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一次閱讀這個系列的同學請參考這裡,有概要的創作背景與討論方向。
  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形象,是第一份工作的新人三個月考核後開始的,那次的內容不太理想,我幾乎可以聽到主管絞盡腦汁想要說我做得不好又不想講得太難聽的嘩嘩聲。
  那是我職涯的第一個低潮,我像一張白紙一樣被錄取,面對的是在學校不同的領域。
  說也奇怪,那之後我有好長一段時間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每一次跟同事談話哪怕只是在茶水間閒聊幾句,事後我都忍不住想:剛剛那樣講對嗎?同事是禮貌性的笑還是我說的真的好笑?
  最後總離不開這一個問題:他(她)會因此發現我的缺點而討厭我嗎?
 那段時間以後我才知道,所謂討厭或被討厭,都得從家庭說起。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應該是關於工作或職場的書寫,怎麼是從家庭開始探討呢?家庭跟工作是分開的兩個個體,有什麼互相影響的地方呢?難道我工作有問題就代表我家庭有問題嗎?
  平心而論,塑造我們個性的第一個地方是家庭,至少到我們唸大學之前,家庭是我們有樣學樣的最源頭,也是我們認識個體(自己)以及群體(家人)之間的界線,最初的也是刻劃最深的印象。
  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想想,那些我們喜歡/討厭的人都屬於「某一種類型」或具備「某一種共通的特質」?
  我們對人的感覺其實意外的跟對家人的感覺類似。就好比如果有嘮叨的父親跟我們關係不佳,我們自然也不喜歡說起事情講個沒完的同事;如果有活潑的母親跟我們關係不錯,我們自然對活潑的同事比較親近。
  因此在探討我們跟同事在工作的各種狀況之前,應該先釐清的是我們跟家人的關係,尤其家庭通常扮演著對我們來說相對「正確」的印象。
  我們可以試想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各科考試都要達到100分的環境,平常不能跟同學或朋友講電話,也不能使用電腦,唸大學的每個休假都必須回家,甚至還有門禁,就這樣到出社會為止。
  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不難想像這個人的特質必然有近乎偏執的規律,可能每件事情都必須準時並且一次到位,比起用電話或電子郵件更偏向當面溝通,重點是一旦不符合他的規則就會抓狂。
  無論我們喜歡或同意與否,家庭教育都會烙印在我們心裡,甚至無意識的用它來衡量其他人。我們會完全習慣或極端抗拒來自家人對特定行為的讚賞或批評,儘管那些行為具備真正犯法或有害道德的成份。
  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被討厭的大部分原因,不是我們做錯了,而是我們不符合對方的習慣。這甚至可以用來解釋大部分的狀況,當我們謙恭有禮的說「請」、「謝謝」和「對不起」時對方仍然會暴怒的原因。
  反過來說也是合理的,當我們對某個人產生近乎厭惡的情緒,多半也是對方不符合我們的習慣。就算他不斷強調自己是迫於無奈或沒有惡意,我們還是很難生出同情去聆聽對方的難處,進而同意對方的意見。
  我們必須理解情緒或禮節有其極限,真正能讓雙方能靜下心來好好共事的不是迎合對方或要求對方符合我們的印象,而是客觀而清楚的陳述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堅持禮貌,在說出或寫下的字句上字字斟酌,只是因為一種期待「這樣子對方就不會生氣或反對了吧」的自我感覺良好,我們沒來由的確信做了這件事對方就能傾聽我們的想法或給予善意的回應。
  這是我們的習慣,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期待去設想對方的期待。但如果暫時忽視那種自我感覺以及對對方回應的美好想像,好好思考就會發現那對雙方必須面對的議題或問題沒有幫助,這才是工作的真面目。
  我們的謹慎很容易用錯地方,挫折與壓力部分來自這種鑽牛角尖的心態。
  本篇到此結束,下一篇會回到工作上探討如何著重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歡迎有相同或不同困擾的同學留言討論,我們下次見。
佳作
佳作
寫作,工作,都是神美好的佳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