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話演繹心理諮商過程,療癒並改變。
閱讀看人生|心理學經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擷取自博客來電子書封面
心理師:「當你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自我覺察
「你今天感覺如何?」
無論是哪種語言,人們通常直覺的以「走問候流程」的方式回答。然而,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之後,答案往往不會是單純的「很好,謝謝。」
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便能更好的掌握每時每刻的狀態,查明原因、設法調整,都有助於不在掉入情緒陷阱,達成對自己更好的認識與管理。
情緒溫度計
如果一時不知道確切的詞彙闡述心情,就用分數來思考吧!
一分是糟透了,十分是很幸福,仔細想想當下的自己是幾分?
心理狀態
成功的人生裡,三種狀態都不可或缺。
兒童自我狀態
佛洛伊德:「凡是本我所在之處,自我必相隨。」
童年是了解自己的關鍵線索。
The child is father of man.
兒童自我狀態由童年的遺跡構成,包含著幼時經驗的情感。
- 自然型兒童:兒童基本情緒(快樂、熱情、憤怒、悲傷、恐懼)的總和。
- 適應型兒童:因應環境調整自然行為,可能不惜犧牲個人特質。
上述兩種狀態比作不同顏色,進行混合,即為個人的兒童狀態,無論實際年齡為何,依然可能處於該狀態。
成人狀態(Adult Ego State)
特別重要的狀態,只有在這時候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能夠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所有知識與技能都會派上用場。
沒有人能夠迫使別人進入成人狀態,即是否進入成人狀態只能自己決定。
父母自我狀態
- 挑剔型父母(Critical Parents):像是會審判自己的法官。
- 養育型父母(Nurture Parents):比較善於照顧自己的狀態。
處於該狀態,通常是批評或教育,重複由父母學來的觀念或價值觀。
心理遊戲
別贏了遊戲,卻輸了自己。
人生早期形塑的世界觀,攸關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
問五歲的自己兩個問題
- 你認為自己怎麼樣?你是好的嗎?
- 你認為別人怎麼樣?他們是好的嗎?
我好,別人好
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表現。
我好,別人不好
說:「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
自認比別人好,會批判、批評或攻擊別人,甚至在遊戲中發怒。
有權有勢時,更會大玩NIGYYSOB遊戲,即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b***h。只為了證明:他人無能又不可靠,而責備與懲罰是自己的天職。
我不好,別人好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記住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對自己評價低,認為別人比自己好,容易把自己變成受害者。
這類型的人深信自己不幸,經常將自己帶入Poor Little Old Me(PLOM)的悲劇角色,演繹悲慘人生。
我不好,別人不好
許是孩童時期的挫折與不滿所造成。
展望未來
心理地位不只是選擇,也是承諾,終身承諾。
經歷了探索、修復、整合,蛤蟆先生打理了名下財產,裝扮自己,與友人聚餐。
飯局裡,大家先後分享未來計畫,每位朋友都找到未來方向或人生意義,蛤蟆也將自在、坦然的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