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52】暢銷書,一定有其原因--《被討厭的勇氣》

2022/1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的後記中,提到他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講座時, 聽到台上的講師說「今天在場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時,他有極大的反感。
如果我是在看這本書前就先看到這句話,可能也會這麼想。不過西恩是在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後,才看到這段話,細想似乎是有這麼點道理。
這本書有五個章節,分別是「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割捨別人的課題」、「世界的中心在哪裡」與「認真活在當下」。

怎樣得到幸福?

雖然「認真活在當下」是最後一個章節,西恩卻認為它是屬於「戰略層級」的心法。書中提到,所謂的「幸福」,就是能為共同體貢獻自己,不論我們的能力強弱,活在這世界上,就必定會有參與的共同體,家庭、工作、社會等,只要能為這個共同體有所貢獻,就能得到幸福。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一定要有錢才能夠幸福。其實不然,很多有錢人還是繼續在「工作」,為的是為他的共同體繼續貢獻。
又如果一個爸爸帶著小孩去公園玩,卻一直滑手機,其實就忽略了眼前跟小孩共處的幸福(為家庭這個共同體做出貢獻)。
所以關於幸福,我們經常看得太遠,卻忽略了離自己最近的,而這種幸福,通常是免費、無價的。

否定心理創傷:決定論對決目的論

如果感冒了,要怎樣才會好?
一直探究是怎麼感冒的,固然沒有不對,但生病要痊癒,還是得看醫生吃藥,並靠抵抗力打敗病毒。
這邊提到的「探究怎麼感冒的」,指的就是決定論;靠著自身打敗病毒,指的就是目的論。
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
又比如,有一個人從小被家暴,他長大後因而經常把自己關在家中,不想與別人接觸。
決定論的說法,會是「因為他從小被家暴,導致害怕與人交流」;目的論的說法會是「因為他不想出去,所以給了自己不出去的理由,至於他為什麼不出去,有可能是想獲得朋友的關注」。
「只要把不幸當成自己特別的武器,那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人,經常決定不要改變,因為保持現在的我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聽起來似乎非常不近人情,但又好像是如此,面對傷痛有的人可以走出,有的人一直深陷其中,關鍵可能就是在此。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覺得自己很矮而自卑,那是跟其他高的人有所「比較」與「競爭」,書中哲學家以自己為例,說他雖然很矮,但卻有人跟他說,這樣反而讓人覺得他很溫暖,有親切感。
一旦人際關係軸有了競爭,那就會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脫身,因為競爭代表有輸家跟贏家。書中哲學家也提到,「會在意自己長相的,只有自己」,而會在意,也是因為與比人有所比較而來。
要避免這個狀況,可以改由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只要向前跨步,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一步就好。

割捨別人的課題

割捨別人的課題,西恩認為也是這本書相當重要的觀念。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強迫別人滿足自己的期望,也不用為了滿足別人而活。很多的人際關係紛爭,都因為自己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
那要談課題的割捨,就要先分辨是誰的課題,可以從「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受?」這個問題著手。
比如一個經典的例子,孩子不認真讀書,父母通常會非常生氣。但孩子不認真讀書,以後沒辦法上理想學校因而導致的後果,其實這是孩子的課題,父母用不著強迫孩子唸書,但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願意讀書,父母可以給他什麼支援(資源)。
書中還提到非常特別的例子,如果有人跟你借錢,那要不要借給他,是你的課題,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借他錢,但如果他借了你的錢後跑了,那則是他的課題。這讓西恩想到,有很多人因為詐騙盛行,漸漸選擇不幫助在街上乞討的人,如果有一顆想幫助他人的心,應該還是可以奉獻自己的小小愛心,至於他是不是詐騙集團,則不是我們要考慮的,我想這就是課題的分割。
那當我們漸漸有這樣的思維後,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與想的事情為何,那自然慢慢會出現自己的某些行為,因為不符合他人的期望,因而被討厭,所以書名「被討厭的勇氣」,指的就是,我們要有這個被討厭的勇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6會員
115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