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現實感的歷史學第五講:作為一種精神動力學的歷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嘗試用某一種方式將我們思維中所要表達的意向加以實踐到外在世界並渴望藉此得到相應的回應時,我們可以說自己正在從事一門關於「精神」(ideal)的學問,這也就是「精神動力學」( Ideal Dynamics)最主要的課題。歷史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紀錄過去而已,或者說即便只是記錄過去也同樣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記錄過去,這些目的都是渴望透過歷史書寫的方式去影響寫作者在寫作當下所身處的那個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說,歷史學即為一種精神動力學。
然而,當我們要追問歷史學何以能夠影響它所存在的那個世界時,便會遇到眾多方法論上或知識論上的問題,以至於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對歷史學如何給予社會或個人生命意義還是莫衷一是。歷史學本身彷彿就如同人們使用語言表達一般,在使用的當下便含有諸多意義,比如資訊交流、追問知識、情緒發洩與動員人群等等。歷史在被寫作的當下也並不一定就存在著敘述者本人唯一且清晰的目的,但從某個歷史敘事渴望被人們寫出來這點來看,歷史所追求的那個精神動力很明顯的跟人群之間的關係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歷史不論作者有意無意去發揚某一「道德」觀念,就其本質來說還是具有道德性質的。但是歷史的道德性質並不是單純的善惡問題,而是規範性的問題,有些歷史,比如物理科學進步的歷史,其所訴說的並非單純的去揭露這個歷史進程好壞,其中更是要去規範「什麼是物理科學」以及「何以判定物理學之進步或改良」的主旋律。
歷史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被賦予了規範的意義,即使現代歷史學將這種規範從學者的腦中隱蔽起來,也同樣阻止不了學者寫作時無意間流露出的「對現實世界的規範性詮釋」。一位學者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依照前人所訂下的方法與問題(甚至表面上不帶有任何價值判斷的性質)而老實的處理自己功課時,事實上在他執意要遵循那些方法與問題的那一刻起便已經是為自己的歷史敘事提供了一「規範性」的架構,他的工作在無意間便由他自己所表達的語言常是對他所處的外在世界做出一種規範。當歷史學嘗試擘劃一個過去的世界時(不論表面上看來完不完整),它就已經是為外在世界提出了一種(有時非個人人格)意欲上的規範,這樣的規範並嘗試要它所處的外在世界向它做出回應。一位歷史學家希望他身邊的人們能夠知道他在寫什麼的時候,那他早已經對他身邊的人做出規範了。
因此,當我們開始敘述歷史的當下,便是嘗試用自己意識或潛意識中規範後的思維世界去影響那個存在於我們思考之外的世界,我們不必害怕這種嘗試影響外在世界的企圖會被否定,因為即使所得到的結果並不是當初自己所預期的,但只要自己非常確定的對外在世界做出實踐,那麼相應的反饋也是在或進或遠的將來出現,並且處使我們對這一回應做出肯定、否定、反擊或修正等等,歷史學也正如人生中的每一樣事物一樣,都是不斷挑戰與回應。最重要的是,史家是否具有信心將自己當下所認定的歷史事實或真理敘述出來,所謂的精神動力學也不過就是這一將自己認知表達出來的學問,而為了這一表達而產生了許多諸如寫作環境與習慣、意識形態、專業訓練、知識論乃至形上學的過程問題之探討。
回顧當代的歷史學,我們可以所在僵化的專業領域裡,一些受到專業訓練的史家因為缺乏這一對知識表達的認識而逐漸遺忘了歷史學在個人生命與外在世界互動的關係,從而喪失了研究歷史或學習歷史所欲追求的那個終極目標以及史家對描述自己所認定的真實與真理(往往與客觀性搞混在一起)的執著。或許追尋最原始的寫作熱情才能讓專業史家們認知到他們的天命之所在,從而不再迷惘於制度與專業團體的成見的壓抑,就像一位因音樂家不再受制於學生時期那種為了成為音樂家而坐的那種刻意訓練,他將盡可能地撿拾那些能推動他演奏心靈之樂譜的方法,而丟棄妨礙其順心演奏的一切因素,然後將自己認為覺得最接近自己美感的樂曲給演奏出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部歷史作品對一個社會來說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歷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過去」,而是為了「豐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記錄過去。
所謂歷史的真實不過就是個體所認知的現實的延伸,即便個體能夠發現更多的歷史材料,終究也逃不過被個體的現實認知加以詮釋的命運,除非個體本身並不承認那些材料的存在。
是什麼樣的動機能夠致使一個人願意突破自己最直接的記憶,通向那由無數自己所無法直接體會的時空所構成的歷史世界?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
歷史是人類探求外在知識的一種途徑,透過歷史,我們能將當下所感知到的現象加以運用脈絡化的方式呈現,或者給予某一特定現象時空感方面的意義呈現。
一部歷史作品對一個社會來說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歷史學家不僅僅只是「記錄過去」,而是為了「豐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記錄過去。
所謂歷史的真實不過就是個體所認知的現實的延伸,即便個體能夠發現更多的歷史材料,終究也逃不過被個體的現實認知加以詮釋的命運,除非個體本身並不承認那些材料的存在。
是什麼樣的動機能夠致使一個人願意突破自己最直接的記憶,通向那由無數自己所無法直接體會的時空所構成的歷史世界?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
歷史是人類探求外在知識的一種途徑,透過歷史,我們能將當下所感知到的現象加以運用脈絡化的方式呈現,或者給予某一特定現象時空感方面的意義呈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本筆記是對歷史社會學著作與論文集的閱讀整理而成,主要架構參考由 Theda Skocpol 所編之論文集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而成。 1.1 社會學與歷史學的關係 Every social science - or better,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本筆記是對歷史社會學著作與論文集的閱讀整理而成,主要架構參考由 Theda Skocpol 所編之論文集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而成。 1.1 社會學與歷史學的關係 Every social science - or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