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30 目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raw-image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這樣的結果,我們的福報將會透過修行而不斷地增廣。

這件事,世俗上看起來是好的,實際上卻是障道。


因為,首先,我們將會因為沉溺於世俗的快樂,而更加無出離之心。

此外,也因為我們將它們全部迴向到世間五欲,

所以當我們想要修行時,便無福德力支持,因而障礙無窮。

所以,我們看到古來的高僧大德,精進地用功,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就是他們了解必須將這一切迴向到修行的福德資糧,

而非世俗的福報。


因此,修行了之後,世間福報不斷現前,不要高興,

因為正受用時,也是正在外漏。

同時,更不要將它用盡,要為修行而培福

相對的,修行上的種種障礙現前,

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或許正是重報輕受呢!

所以說,禍福無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的沙龍
13會員
174內容數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2023/07/19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Thumbnail
2023/07/19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Thumbnail
2023/07/18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Thumbnail
2023/07/18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Thumbnail
2023/07/16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Thumbnail
2023/07/16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jgPbqyYMQDnDTpAfhKig5QhHX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jgPbqyYMQDnDTpAfhKig5QhHX
Thumbnail
儘管大家都知道,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為了「脫離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然而,除了出家人以外,大部分的學佛朋友,內心甚至潛意識都還是渴求著「福報」。 因此,佛法也有個法門,名為「福慧雙修」。 但所謂的法門,也只是個方便工具,如同讓凡夫或善男子善女人...
Thumbnail
儘管大家都知道,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為了「脫離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然而,除了出家人以外,大部分的學佛朋友,內心甚至潛意識都還是渴求著「福報」。 因此,佛法也有個法門,名為「福慧雙修」。 但所謂的法門,也只是個方便工具,如同讓凡夫或善男子善女人...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往生淨土,雖是易行道,但那是相對於通途法門來說容易,並非絕對的容易。 《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善根福德因緣,往往是在實修中、逆境中栽培的。 如果只希望快快樂樂的修行,當逆境來了就怨天尤人, 這樣修到生生世世,也是凡夫。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往生淨土,雖是易行道,但那是相對於通途法門來說容易,並非絕對的容易。 《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善根福德因緣,往往是在實修中、逆境中栽培的。 如果只希望快快樂樂的修行,當逆境來了就怨天尤人, 這樣修到生生世世,也是凡夫。
Thumbnail
良因法師 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 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 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 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 良因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