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在地智慧與知識——專訪女力 : 郭凱遠 x 黃芳琪 x 郭月媚

2022/07/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張玉伶
由文化部辦理的「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期望讓藝文展演與學校課程連結,計畫由專業藝文團隊執行,開發教案後媒合學校,將藝文活動帶入校園,然而,藝術展演該如何轉換為教案、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精采故事呢?——致力於戲劇表演的萍蓬草劇團、以藍染為專業的郭凱遠藍染團隊和月桃編織的黃芳琪老師,便是首批投入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真摯的付出藝文專業,引導莘莘學子體會藝術的奧妙!
蓬草劇團執行「童話沒教的事」文化體驗教育,讓學生認識劇場表演藝術的奧妙。

互動戲劇的「神入」魔力 萍蓬草兒童劇團

以發展兒童戲劇教育為目標的萍蓬草兒童劇團,在 2020 年時,透過文化部推行的「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成功以「同學們,上課了」為題申請計畫,將戲劇技巧帶入校園中,帶領學生們藉由肢體開發、聲音表情探索等方式,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我、接觸戲劇。
郭月媚團長分享,劇團在初期執行計畫時,因為缺乏教學系統化的經驗,所以編寫教案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段摸索期,而後透過與學校老師的合作,劇團逐漸摸索出書寫教案的方式,在第二年投入文化體驗教育後更為上手。別於第一年的課程以簡單的肢體開發為主,第二次執行的企劃以「童話消失了」為主軸,以互動劇場的模式執行。郭團長說明,互動劇場如何選擇文本是重要的一環,擅長兒童劇的萍蓬草劇團挑揀童話文本,讓學生扮演劇中的角色,透過「成為角色」的實際帶入感,讓學生反思角色所身處的位置,意即教育中的「神入」(Empathy),指的便是能讓讓學童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而在「童話消失了」互動劇場中,劇團選擇幾位童話角色:包括灰姑娘、醜小鴨、小木偶、美人魚,讓學生扮演角色,並邀請學生集思廣益,討論童話角色中誰過得最辛苦、給予改善生活的建議。透過想法的激盪,郭團長發現,不少學生當今受到數位科技的影響,可能會給予負面想法,因此郭團長也鼓勵學童以積極正向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劇團今年度持續投入文化體驗教育,將「童話消失了」計畫更往前一步推進,預計將結合具有美術背景的老師,帶動學生參與場景設計,讓學生更加理解劇場藝術的精緻之處及分工方式。郭團長認為,文化是一項複雜且艱深的議題,由文化部推廣的文化體驗教育期待執行計畫可以加入在地元素,然而,劇團對於在地歷史文化若要更為深入,則需要資源的引進,郭團長表示,期望政府能將地方田調資源與劇團做媒合,讓資源的結合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能。
郭凱遠老師與大甲順天國中學生一起製作藍染工藝, 每位學生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藍染創作。

青出於藍 郭凱遠藍染團隊

除了互動戲劇之外,「手作」亦能夠激發學生的靈光,將抽象的創意具象化,且能夠體會不同媒材帶來的感受。位在台中的郭凱遠藍染團隊,由熱愛藍染藝術的郭凱遠老師帶領,於 2018 年執行文化部文化體驗計畫,以藍染工藝為主題,進入國小、國高中校園,讓學生體驗藍染工藝。
藍染為一項工序繁複的染布工藝,原料取自於植物或礦物,只要善用各種防染技法、深淺層次效果,便能創造出各種留白圖案,獨一無二的作品即刻誕生。然而,正因為其工法繁複,因此郭凱遠老師在校園授課期間,將教案課程設計朝向簡單、實用的方向規劃,讓學生體驗簡易的綁染、夾染技法,並製作為手工書或抱枕,不但讓學生體驗基本的技法,更讓成品具有實用價值。
具備熱忱的郭老師更認為偏鄉學校要取得資源不易,因此在計畫中申請至偏鄉小學提供文化體驗教育課程,成功媒合到台中大甲西岐國小及清水清泉國中,她深深期望著能為偏鄉盡一份心力,同時她也期許,未來在文化體驗教育政策上的經費能夠提高,不僅讓學校方能夠減緩經費壓力,也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地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藝術體驗。
郭凱遠老師帶領花壇國小學生從植物上萃取色素。

纖維的手作實驗 月桃戲月桃編織

葉片呈長形橢圓狀、葉表平滑光亮的月桃,生長於台灣中低海拔,為常見的植物,可別小瞧隨處可見的月桃,一株月桃的全身上下都是珍寶!位於花蓮的黃芳琪老師,在花蓮創辦「月桃戲工作室」,並於 2021 年投入文化體驗教育計畫中,黃老師以「月桃乾了沒」為主題,教導學生認識乾、濕月桃的處理方式。有趣的是,乾月桃和濕月桃牽涉到族群的區別,以乾月桃來說,通常為台灣南部的魯凱、排灣族所使用,魯凱、排灣族會將曬乾後的月桃用來編織草鞋、籃子;而濕月桃則是花東、宜蘭近海一代的阿美族則將新鮮月桃捶打後製作成魚纜繩。
黃芳琪老師認真地帶領學童認識月桃葉的細節、功用。
「月桃乾了沒」別於直接將材料帶到學校、讓學生編織月桃,黃老師更注重於學生了解月桃編織的前期製作過程。在課程中,黃老師首先帶著學生到校園外的月桃叢砍、摘月桃,並在戶外進行捶打,經過捶打後的月桃會顯現出一絲絲地纖維,學生們再帶著月桃纖維返回學校曬乾,曬乾後的月桃能夠依序製作成夜燈及杯墊,黃老師則以方格紋技法教導學生,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創意,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由於著重於讓學生認識月桃原型,在課程結束後,有不少學生興奮地發表心得:「原來過去我在回家路上看到的綠葉是月桃,而且居然有這麼多效用!」透過學生的反饋,黃老師也感受到傳承傳統技藝的重要,她分享道,未來的計畫打算以花蓮太魯閣族、阿美族常用的苧麻為授課素材。「手工藝不是只有編織與成品的呈現,更要認識原料的來源和生長狀態。」對於傳承月桃文化具有使命感的黃老師除了手工藝專業外,更思索著植物原料與文化、環境之間的關係。
黃芳琪老師除了前期的月桃教育之外,也會輔佐學生如何完成月桃編織。
然而,老師藉由自身的經驗,認為過去在媒合學校的過程較為吃力,因此建議文化體驗教育可以讓消息更為透明化,讓藝文工作者與校園的媒合不再是件難事。
文化體驗教育透過藝文工作者進入校園內,帶領學童接觸、體驗不同的藝術工法,不僅讓學童們跳脫傳統教育下的樣板思維,更能夠接觸到台灣傳統技藝、表演藝術美學,而文化唯有在人們反覆地教授、互動的過程中才有延續的動能,無論是月桃戲、郭凱遠藍染團隊及萍蓬草兒童劇團,他們努力不懈地在這座島嶼上持續傳遞文化記憶,期望為寶島銘刻下更多雋永的文化故事!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6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萍蓬草兒童劇團、郭凱遠藍染團隊、月桃戲工作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見域Citilens
見域Citilens
我們是見域工作室,發行《貢丸湯》不只因為貢丸湯是新竹名產,而是我們相信文化就如同路邊的貢丸湯,在巷口、街邊,在城市裡的無數角落,跟生活緊緊鑲嵌在一起。唯有當人們重新談論城市,願意走進城市的不同角落,才有改變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