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是媽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知道我這個人對孩子是有著相當的執著,相對於選擇上班上課的朋友,我的選擇是一直親自陪著他們長大。
究竟有沒有比較好?
其實對當事孩來說,有或沒有也無從比較起,只能說,已經是他們理所當然的日常。
至於我個人當然有許多的檢討,因為即便是如此的貼近,我們之間還是有許多永遠無法交集的區域,而且如果我們真的珍重各自本來的線條,貼近,摩擦就一定難免。
況且相處這種事,好像也不是投入的時間心力越多,邊際效益就會越好。無論如何用力的抓住,總是會有些許從指縫洩漏,更何況,我所重視的,不一定會是小孩的心頭好。
是啊,我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潛臺詞應該是他們可不肖/孝(像)我,而不是說他們是不用讓人擔心的‘好’孩子。
蛤?這是在說什麼東西,非學校就可以實驗反社會人格嗎?
好吧,要孝道傳家,總要先思考孝是什麼。
有一次我們看Dcard街訪,有個男生嘶吼道:「工具人是不求回報的~」,又有一個男生說:「工具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預判!」⋯他們所說的可不就是孝道的精髓所在嗎?
如果所謂親子關係講的是倫理、規範,只是表明世代間的權力架構和責任歸屬,理所當然的把小孩當家族的工具人,是將權力模式以「文化傳承」為名,植入潛意識的有毒種子,其間並沒有情感的流動,我們卻強迫自己相信,這就是愛。
要不然呢?難道要承認工具人在孝道中就是不被愛的,做得不夠好,就不被認可是一家人的那個人嗎?一個人真的可以承受得了這樣的痛苦嗎?
所以呢,反過來,癡心爸媽甘為孺子牛,「不求回報」、「做到預判」的去孝子、孝女,不也是一種教養觀念的誤會嗎?只是將權力的上位換小孩做做看,而親與子,依舊不是獨立的、能去愛人的個體。
或許這都是源於我們都太在意「我」,以及「我的延伸」。
當「我」無法承受只有我一個人的狀態,當「我」及「我的延伸」存在著不可確定的未來,「我」就會焦慮、「我」就會展開求生的本能,急於去搶奪、去囤積、去攻擊、去串聯更多的「我」,汲汲營營的抓著一些隨機浮現的想法,填補內在的空虛。
然而這樣的搶奪會是絕對優勢的至高點嗎?這樣囤積是相對殷實可靠的資產嗎?這樣的攻擊會是比較安全的保障嗎?「我」這樣的串聯,就會是「我們」嗎?填補過後的空虛,空虛就會少一點嗎?
But,人的「我」有多大,內在的空虛就有多大;越是向外追求,親子之間的實質經營,就越薄弱。
畢竟總體的量能就是這麼多,超支的我們總是在自欺欺人的逃避,卻又垮垮其言放飛自我就是勇氣的展現,說來真是教人害羞。
「我」真的好累,不是嗎?
但原來放下「我」和「我的延伸」,就是對待一個獨立個體的初衷,那不是太~好~了嗎?
我可以放下擺渡的船槳,不是因為終於找到了下一個倒霉鬼,而是明白需要過岸的人就是我而已,沒有別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1會員
5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翠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學生跟學校上課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接下來當然就是接著往前,而不會有「開始」探索人生的課題。這就像是本來就會自己點餐的客人,不會因為進入自助餐廳或中式餐廳或速食餐廳就不會點餐,倒是口袋需要有足夠的錢,才能夠買得起心目中最高級的美食。
我相信沒有人會故意被討厭、執意要墮落,明明知道這樣下去不對勁,卻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尤其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爸媽與其一味激烈地反對,不如多一些認識、多一些同理,孩子才能得到脫離暗黑引力的支持,找到對的出口。
或許直觀的、理性的分析覺得我們應該學數學、國文或是英文,但這些都是工具,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乘具,如果不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樣乏味的工具學習真的是讓人很想逃走。陪伴孩子要先體會學習者的心情,從實用主義、發現志趣重新設定學習的意義,也許才會是可長可久的學習歷程。
迷和悟不見得是智商的距離,大人費盡口舌講不明白的事,還不如讓小孩轉個角度,他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盲點,在一瞬間,眼前的景象就會截然不同,小孩看懂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大人也就不需要再教什麼了。
如果就這麼一直在自己的世界混沌不明的吸收、成長,卻沒有決定要變成什麼樣子,或是等不到一個衝出的訊號,或是找不到蛋殼上裂縫,「覺醒」這件事是不是會就這樣一直模糊曖昧的孵下去呢?
作為一條數學玻璃缸中的小魚,自學生一直只能孤單地在紙上塗畫著他的泡泡語言,直到進入台大潛水艇,他才終於喚醒遨遊大海的壯志,得到心靈相通的自由。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數學人看似單兵作戰,卻也是團隊合作,更是彼此的知音和夥伴!喜歡的事情當時雖然沒有人能夠理解,有一天總會找到你所屬的族群⋯
自學生跟學校上課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接下來當然就是接著往前,而不會有「開始」探索人生的課題。這就像是本來就會自己點餐的客人,不會因為進入自助餐廳或中式餐廳或速食餐廳就不會點餐,倒是口袋需要有足夠的錢,才能夠買得起心目中最高級的美食。
我相信沒有人會故意被討厭、執意要墮落,明明知道這樣下去不對勁,卻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尤其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爸媽與其一味激烈地反對,不如多一些認識、多一些同理,孩子才能得到脫離暗黑引力的支持,找到對的出口。
或許直觀的、理性的分析覺得我們應該學數學、國文或是英文,但這些都是工具,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乘具,如果不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樣乏味的工具學習真的是讓人很想逃走。陪伴孩子要先體會學習者的心情,從實用主義、發現志趣重新設定學習的意義,也許才會是可長可久的學習歷程。
迷和悟不見得是智商的距離,大人費盡口舌講不明白的事,還不如讓小孩轉個角度,他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盲點,在一瞬間,眼前的景象就會截然不同,小孩看懂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大人也就不需要再教什麼了。
如果就這麼一直在自己的世界混沌不明的吸收、成長,卻沒有決定要變成什麼樣子,或是等不到一個衝出的訊號,或是找不到蛋殼上裂縫,「覺醒」這件事是不是會就這樣一直模糊曖昧的孵下去呢?
作為一條數學玻璃缸中的小魚,自學生一直只能孤單地在紙上塗畫著他的泡泡語言,直到進入台大潛水艇,他才終於喚醒遨遊大海的壯志,得到心靈相通的自由。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數學人看似單兵作戰,卻也是團隊合作,更是彼此的知音和夥伴!喜歡的事情當時雖然沒有人能夠理解,有一天總會找到你所屬的族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