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從未失去過重要事物的人談哀傷,是徒勞的。
誰不是在不停地「失去」之中,連滾帶爬地成長的呢?隨著長大,我們失去朋友,失去回憶,有時甚至連自己的哀傷都失去了。
哀傷如一根鉚釘,扎實地刺入心中。平時隱隱作痛,不經意輕觸時,錐心刺骨。刷滿存在感。
但是可以就這樣拋棄哀傷嗎?失去所伴隨的哀傷是我們的一部分,拔除哀傷等於是拔除自己的重要回憶。
第一次接觸Rauf&Faik的〈колыбельная〉(中譯:搖籃曲),便被旋律深深地吸引。起先無法辨識這樣帶有沉悶,聽久了有些難過的情緒。直到幾週後的某一天,才突然被雷劈到,想起:「阿!這就是哀傷吧?」
另一位我非常喜歡的歌手鄭興,早期許多歌曲,也會給人一種「回頭望」的感覺。
這才想起,我的存在有一部分,也是建立在哀傷之上的吧。不肯輕易接受形而上的理論,只相信自己親身的體驗。換句話說,「我」是過去的經驗所拼湊出來的,只能透過回憶過去,才能確立「我」的意義。但長期與過去的自己相伴,副作用是哀傷。
未來很美好,但縹緲虛無。隨著年紀漸長,我們發現未來不可依靠,反覆無常。
因此長大後的人們,都有某個想要永遠沉浸於其中的時刻。時間在此停滯,思緒如河川一般流動,順著既往的路線,規矩地疏通堵塞的部分。待河川流盡,我們又活過一次。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可是等從回憶中醒來,我們又深深地陷入無止盡的哀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