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聽眾有沒有遇過市面上的各種老師、講師、教練、總監、業師、創業大師,想要謙虛一點的可能稱呼自己小妹還是少女。
本集節目來說說工程師友人B,他同時也是位設計師,小時候年輕不懂事、被前輩坑、吃了悶虧的故事,而這位前輩目前在市面上仍在四處兼課,自稱是什麼總監、某某領域的跨業專家,擁有4千多人追蹤。
找合作對象時、可得睜大眼睛
案件結束後,請擔任PM的同學不停的催款,分了數次拖了大半年才付款,這個案件花了自己這麼多工時、排擠其他工作,卻被拖延了報酬,過了好陣子刻苦的生活。而對方卻把這個標案的網站列為他業界作品之一,到處當講師、業師,彷彿自己有怎麼樣的豐功偉業。
但若問到曾經上過課的學員,他會回答浪費報名費及時間,或是問到曾跟他合作過的對象,發現都只合作過一次【謝謝,不聯絡】深入追問是各種吃虧的故事。
若像書本一樣有推薦人清單,這個汪汪一定有一串【聯名一致不推薦】名單
優雅阿姨的職場觀察
- 接案工作者務必要白紙黑字簽約
法律上,口頭承諾雙方同意契約變成力,但沒有紙本的情況下你無法舉證,就像本集故事主角,吃了悶虧有苦說不出。
至於契約內容愈詳細愈好,對雙方都有保障,案件金額、如何(何時)付款、工時上限、超時怎麼算,稅額怎麼計,開發票還是勞務報酬單,報酬單的話是哪一種扣繳類別,案件有疑慮要通知誰(或哪個職位的人),紙本、電話還是e-mail通知,不要嫌麻煩地白紙黑字寫下,避免事後糾紛、更難收拾。
- 故事主角開公司的契機—雖然被坑了也不是完全沒收穫,經歷過這次案件,業主看重故事主角的才能,直接邀請真正有才能的人來標案
開了公司可以接規模比較大的案件,也比較有法律上保障。
- 市面上許多稱號、小心留意很可能是互相炒作出來,個人觀察他們的履歷或是社群媒體上的學經歷總是一長串,好像人脈很廣、認識很多人。
曾經教授過一次課程就可以自稱是某大學講師,但系所的師資名單沒有他
有海外履歷一定要寫一番,但有沒有畢業不重要
開一間公司就可以稱自己新創、跨界專家,但這間公司只有負責人一人,代表作、作品有什麼,舉不出來、或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實際合作馬上被看破手腳【謝謝,先不要】
延伸閱讀
本集靈感來源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取右下角愛心
對於這節目什麼想法的話,歡迎投稿或留言
若你有餘力的話也可以贊助我、請我喝杯咖啡、讓我有創作下去的動力囉!